大學生“千裡走單騎”,以物易物重走絲路

08-01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方彥蘅 王藝文 陳欣穎 記者 舒越)21 天、1700 多公裡、騎行絲路、" 以物易物 "…… 這些詞語對一個大三學生意味著什麼?

漫畫作者:潘陸安琪

今年暑假,南京林業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的 95 後小夥子劉磊就用瞭 21 天,從南京一路騎行半個中國抵達老傢甘肅天水,途中僅靠著一枚南林校徽," 以物換物 ",最終換來瞭當地 96 歲老紅軍任來保的親筆簽名。從暴雨、手機進水、迷路的絕望,到陌生人遞來一杯涼茶、一片西瓜的感動 …… 劉磊回憶這 21 天的騎行經歷,感慨不已。

" 從學校騎回傢是我的夢想 "

" 騎行算是我最大的愛好,能從學校騎回傢是我上大學以來的夢想。" 說起騎行,劉磊打開瞭話匣子。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之前他也有過一次長途騎行經歷,是在高三畢業那年,和小夥伴從傢騎去瞭青海湖玩。和上次情況不同的是,這次騎行從南京到甘肅,全程隻有他一個人,公裡數也大大翻倍。

" 出發!"7 月 9 日,帶著大傢的祝福,劉磊跨上他的 " 寶貝 " 山地車,踏上瞭回傢之路。除瞭手機,他的車上還裝有一個維修工具箱、一面印有南林校名的旗幟、些許衣物和一枚南林校徽。

為啥要帶上南林校徽?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劉磊解釋,他的老傢是 " 羲皇故裡 " 天水,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歷史重鎮。" 現在國傢倡導‘一帶一路’經濟圈,為瞭更好地弘揚絲路精神,我就想到用‘以物換物’這種古老的交易方式騎行絲路 …… 真的沒想到一路上收獲瞭很多驚喜,最後還‘換’到瞭老紅軍的簽名!"

暴雨、泥濘、42 度高溫 …… 告訴自己要堅持

劉磊和老紅軍

"96 歲老紅軍任來保是我們當地有名的老紅軍,今年又是建軍 90 周年。我在最初設定路線的時候,發現差不多可以在八一節前騎行到傢,於是我就在心裡默默籌劃:一定趕在建軍節時來看望老人傢,把我這一路的經歷分享給他聽。" 劉磊說,他本身對路線比較熟悉,基本就是沿國道 310 走,這下又有瞭時間明確的目標,他開始將目標細化到每一天的裡程數,很有信心。

可是,一開始幾天接連的暴雨給劉磊帶來不小打擊。" 我帶著眼鏡,雨勢大到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基本上屬於摸著走,4 個小時隻能騎行 30 公裡。車上的速度表進水不靈瞭,手機也因為進水壞掉瞭。" 劉磊回憶,當時真的非常痛苦,

" 從徐州到商丘的路上,有一段差不多 200 米全是沒過腳踝的稀泥,車子陷在泥裡騎不動,我隻能脫下鞋在稀泥裡推著車子、步履維艱。這讓我想起瞭以前看過的長征紀錄片,雖不能同日而語,但是前輩們的艱難不易我也在其中體會一二。"

暴雨之後,迎接劉磊的卻不是彩虹,而是一路飆高的桑拿天。" 當時我在陜西境內,那時白天溫度達到 42 度,地面溫度 68 度,感覺整個人都不好瞭!" 劉磊笑著說,為瞭防止中暑,他每天都必須保證自己車上有 5 瓶水。" 哪怕再重也要馱著,就是為瞭不讓自己倒下。好在我平時鍛煉身體,沒那麼虛。"

除瞭天氣和路況糟糕,劉磊表示,因為全程都是他獨自一人,所以還要克服孤獨感。" 八百裡秦川,在山路裡摸索和徘徊許久,當我再次看到大量人群聚集的村落時,有一種旅人在沙漠裡遇到水的那種興奮。" 劉磊說,這一路,車的承重桿螺絲崩瞭、輪子的輻條斷裂、速度表進水 …… 可以說是狀況百出。

" 這些都是我從沒遇到的,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而且年輕人就應該多拼多闖,我除瞭堅持,別無他選。" 劉磊對記者說。

來自陌生人 " 最涼爽的記憶 "

皮影擺件

在徐州,他用一枚南林校徽換瞭一瓶當地自產酒;在洛陽用酒換瞭牡丹扇;在西安用扇子換瞭一個精美的皮影戲擺件;在天水他帶著換到的皮影戲擺件來到老紅軍的病榻前,與老人傢笑談這一路的苦樂記憶 ……" 任來保老紅軍拍手給我鼓掌,還在校旗上為我簽名,勉勵我再接再厲!" 劉磊笑著說,他 7 月 30 日到瞭傢,31 號馬不停蹄地便去拜訪瞭老人傢。" 聽到他的勉勵,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瞭。"

在劉磊騎行的一路上,來自不同城市陌生人的幫助給瞭他 " 最涼爽的記憶 ":一杯涼茶,一片西瓜 ……" 尤其是我用校徽換酒的經歷,印象很深刻。" 劉磊回憶,那時徐州下著大暴雨,他進瞭一傢小店,本想給速度表買個電池,當老板得知他的騎行計劃後,遞給瞭他一罐綠茶。劉磊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校徽跟他換一瓶酒呢?" 老板先是將信將疑,當我跟他表達瞭自己‘以物換物’想法之後,他很贊賞,爽快地答應瞭。"

劉磊坦言,這個老板本身也很喜歡旅行,所以他一直鼓勵自己,年輕人就應該多嘗試,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們彼此都是陌生人,但我當下非常感動,這也是我騎行最大的收獲之一。"

已經回到傢的劉磊還在整理沿途的照片和故事,他希望能夠記錄下自己這些美麗的記憶,讓大傢瞭解絲路文化。同事,他還呼籲年輕人多看看世界,敢於實現夢想。

(編輯 王鵬)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