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地震後,謠言為何沒有飛起來

08-10

謝勇

8 月 8 日到 9 日,四川新疆接連發生地震。尤其九寨溝 7 .0 級地震,造成 19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幾萬遊客被困災區。

災難發生後,全社會星夜馳援,令人欣慰的是,相比此前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災難,本次天災中,各方應對已經相對成熟。而本次災難中媒體的表現,可謂 " 反應迅速,專業性強 ",人民網、新華社,南都與四川地方媒體以及不少市場化新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參與報道。尤其是有瞭無人機、新聞機器人和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各種新的報道設備與方式,讓本次災難的報道做到瞭專業和豐富。

事實上,在九寨溝 8 月 8 日 21 時 19 分發生地震後,僅僅過瞭 25 秒,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就自動編寫並發佈瞭新聞稿件。稿件不僅僅是 540 字的消息,更是配發 4 張圖片。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 8 大項。不僅速度超越瞭傳統新聞媒體機構,而且其專業性也令人信服。從中國新聞歷史發展的角度,這則機器人撰寫的新聞,可以說是 A I 改變新聞行業的重要一步。

技術帶來的媒體變革也為本次救災展現出新的圖景:今日頭條這樣的算法推薦 " 新聞 " 系統,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和技術優勢,在第一時間開通頭條尋人平臺,公佈尋人信息,截止到本文寫作時,已經有 19.7 萬人使用:他們在上面發佈信息、通過技術手段參與協助救援,安撫受難者。而其所擁有的另一款產品 " 悟空問答 " 則促成瞭受災民眾、專業救援人員與圍觀民眾的直接對話。這些現象最終的結果則是,在九寨溝地震災難發生後," 謠言 " 並沒有飛起來。幾張出現差錯的照片,和一段張冠李戴的視頻,以及餘震將在 ×× 天後發生這樣的消息,均被迅速自我澄清,甚至關於謠言的最大看點成瞭:被宣佈辟謠的九寨天堂洲際酒店門口照片最終被證實,習慣打別人臉的辟謠者,自己一不小心卻淪為被打臉者。

在我看來,本次地震災難後謠言之所以沒能多飛一會,固然和現在中國互聯網強調的辟謠機制存在關聯,更重要和更關鍵的,卻是前面列舉的大量專業性新技術的新聞產品出現,是這些真正的良幣發揮作用,在言論和思想市場中取代瞭劣幣的結果。

一個常識是,在信息傳播不充分、信息本身稀缺的情況下,辟謠不但不能讓謠言消失,甚至會危及辟謠者本身的公信力。過去常常出現的情況是,前方信息不明,謠言、流言甚至惡意欺騙的謊言同時產生並獲得傳播。在這種非常時刻,片面強調辟謠,某種意義上是以傷害公眾知情權為代價的。而單一信息發佈渠道的所謂權威聲音,則更是難以保證一個好的、健康的思想輿論場的產生。

開放的輿論環境、更加專業的報道隊伍以及對話機制,都會讓非常時刻中的謠言飛不瞭太久。美國法學傢桑斯坦在其著作《謠言》裡對於互聯網帶來的言論和信息傳播變化表達瞭擔憂,他提出,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普及,謠言變得無處不在。群體極化、信息繭房等概念也被人們所熟知。而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互聯網帶來後真相時代的說法,在最近這些年中仿佛已經成為真理,但九寨溝地震後中國互聯網的表現,在這種悲觀的氛圍中提供瞭難得的樂觀一面:互聯網正面的作用正在顯現,技術變革並不僅僅隻有悲觀的結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