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 "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 "," 早晨記性好 " 這句話也廣為流傳。
於是,人們都喜歡在精力充沛的早晨進行朗讀背誦等記憶性的活動。
然而,早晨真的是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段嗎?很多專傢都表示懷疑,我們一起探討關於記憶力的問題。
早晨記憶力更好嗎?
從 1887 年研究人員測試一天內不同時間膝跳反射的強度開始,人們進行瞭近百年研究,卻仍然沒有定論。
實際上,學習和記憶,是一件原理復雜、又十分個性化的生理活動。
記憶的形成機制尚沒有確切的結論,如何衡量記憶的效果也是眾說紛紜,更不要說對何時的記憶更高效進行判定和解析瞭。
記憶力的形成與什麼有關?
籠統地說,記憶的形成和神經元之間特定的電活動有關。
無論我們記憶的是一篇文章還是一段旋律,都離不開相關神經元的活動。
區別隻在於有哪些神經元參與,有多少神經元參與,以及神經活動的頻率高低等。
當足夠多的電活動使神經元開始形成穩定聯系後,相關的記憶便得到鞏固。在這個過程中,神經元的活力、體內激素水平的高低,都會影響記憶的形成。
雖然人體是復雜的系統,但總會存在一個相對合適的狀態。這個狀態合適的時間,便是記憶相對高效的時間。
而身體狀態隨時間呈現出周期性調整,這是生物體存在節律性的一種表現。
18 世紀的法國科學傢德梅朗,發現含羞草葉片在恒定的黑暗環境下,仍表現出 24 小時的波動性變化。
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三位研究 " 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 " 的科學傢。
人類用上百年的時間證明:生物體的狀態隨著時間的進展,受到內源性的調節。這種 24 小時的動物節律,完全是因為在生物體內有若幹蛋白呈現周期性的相互作用。
記憶力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首先,記憶是一種生理功能,它的形成和鞏固,需要相應結構的配合。功能依附在結構之上,結構越合適,功能便越強大。
但是,究竟什麼影響著記憶力呢?這完全因人而異。
比如,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強烈的刺激,甚至是之前的學習基礎,都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另外,人體內存在著一種自主性的生物鐘。外部環境的改變,並不會對這套機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套自主性的生物鐘,隻是影響記憶的眾多因素之一。
我們並不能一刀切地宣佈,什麼時間是記憶最好的時候。
從研究的角度來說,想要知道自主性生物鐘對記憶的影響,需要先把其它所有因素都排除掉。
被試者必須完全均一,不能有個性化的情感,不能有個性化的認知,也不能有個性化的飲食。這顯然很難做到。
對記憶的研究,應該立足於改善我們的學習狀態,大多數人完全沒有必要知道生物鐘究竟影響瞭多少記憶。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測試結果可能和當地的氣候有關,也可能和我們吃的東西有關 ……
我們隻要花一些時間,在不同的時間段做同樣的學習,過一段時間比較效果就可以瞭。用這種比較,摸索出適合自己記憶的方法就可以啦!
來源:科普中國 ID:Science_China
(編輯 魏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