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巴鐵跟印度幹起來瞭!

07-12

印巴交火,大概從未如此引人關註過——

" 本月 8 日,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對區激烈交火 …… 雙方均指責對方無故向己方開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 雙方均表示進行瞭有效回擊並責令對方恪守 2003 年達成的停火協議 ……"

這份如今寫作機器人都可復制的 " 新聞 " 中,不少人似乎讀出瞭些許 " 圍魏救趙 " 的味道。畢竟,中印尚在喜馬拉雅山東頭的洞朗對峙,而我們的巴鐵,已在喜馬拉雅山西端的克什米爾向敵人開炮瞭。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

與中印洞朗對峙的聲勢浩大卻懸而未決不同,印巴交火,從來都是不期而至、又悄然退場,很難留下什麼記憶點。

雙方對這種交火已經司空見慣,當然也各執一詞。2015 年,印度聲稱,據他們統計,2003 年印巴達成停火協議後的 12 年間,巴方破壞該協議超過 500 次 ; 與之對應,巴方則指責印方無端開火紀錄達到近 200 次。

上一次印巴雙方較大規模的跨境炮擊,發生在 2016 年底。巴基斯坦官方稱,印軍的炮火導致包括平民在內的 17 名巴基斯坦人喪生。

實際上,從去年 9 月起,印巴克什米爾實控線上空一直炮聲隆隆,幾乎每個月都有人員在 " 打炮 " 這種相對原始的戰爭手段中傷亡。相較之下,倒是去年印方以報復為由、對巴方展開的 " 外科手術般 " 的特種部隊奇襲更為顯眼。不過,這次印度引以為傲的越境精確打擊,卻並未得到對手的認可,巴軍方認為那是印軍放肆的 " 臆想 "。

翻開你手邊能找得到的世界地圖,你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現象。大多數的國傢和地區,都用彩色在地圖上標註 ; 唯獨有一塊,是白色的——此次印巴發生沖突的克什米爾。

這當然需要從歷史上講起。

" 克什米爾 " 的原意,隻是喜馬拉雅山西端的峽谷地帶。近現代時期內,也泛指包括克什米爾谷地、查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和拉達克等在內的、約 17.3 萬平方公裡土地。這裡自古是東西方貿易及交通要道,也是多種民族和文化匯集之所,更是歷代王朝更迭之際的必爭之地。

1947 年印巴分治以來,兩國之間,已經歷瞭 3 次大的戰爭,小的戰役更是不計其數。向克什米爾己方實控線的另一頭炮擊,更好似抱拳行禮般具有儀式感。

畢竟,在大部海拔超過 4000 米的克什米爾地區,敵對雙方多數時候靠扔石頭或罵臟字泄憤,得到的,也多數是空谷回音。

從這個意義上講," 向敵方開炮 " 成瞭印巴雙方在爭議克什米爾地區宣誓存在的最慣常手段,而克什米爾也在 " 人間仙境 "、" 世外桃園 " 等美麗外衣下,散發著揮之不去的硝煙味道。

1947 年,最後一任英印總督蒙巴頓提出,將印度一分為三: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再有就是各自為政的王公土邦。而當時英印全境約 500 個王公土邦中,克什米爾是最大的,卻也是最 " 擰巴 " 的,其總人口中的近 80% 是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卻是印度教徒。

猶豫不決之際,第一次印巴戰爭已經開打,為的就是克什米爾的所有權。結果,原本有獨立希望的克什米爾,被新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停火線成瞭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停火後,克什米爾北部和西部的約 1/3 土地和 1/4 人口歸巴基斯坦 ; 包括原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在內的其餘土地和人口,則被印度占領。

此後,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克什米爾均成為爭奪焦點和制勝關鍵。以致於上世紀 90 年代末,克什米爾實控線印方一側的卡吉爾地區還爆發瞭 " 準第四次印巴戰爭 " 的激烈武裝沖突——那一次沖突,讓世人再次關註到,在海拔超過 5000 米、平均氣溫低於零下 30 度的錫亞琴冰川戰場,印巴兩國的交鋒仍如此火熱。

大打傷身,小吵怡情。印巴這對冤傢已年近 70,回望過去,或許最應記起的是那份實屬難得的 "2003 年停火協議 " ——

2003 年 11 月 23 日,時任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佈,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 ( 26 日 ) 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 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 25 日做出積極回應。25 日,兩國軍方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多處爭議前線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事實證明,停火協議更多隻是雙方交火後聲討對手的說詞,但畢竟有這一張紙在,印巴間就多瞭一份偃旗息鼓的理由。炮聲依舊,別說外人,恐怕印巴自己都不知道那條永久和平的客船何時到來。

至於此次沖突是否是 " 圍魏救趙 "? 島叔覺得也沒必要做過多的解讀,畢竟印巴兩國在西線的沖突早已是傢常便飯,也不會牽制印度太多兵力。如果你非要解讀出別有意味,那就權當這場沖突是 " 純屬巧合 " 吧: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