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印度 6 月底越境侵占我洞朗地區至今已近一月,暫時還沒有看到印度有撤軍的跡象。
中國外交部在最近每次的記者會上,都有敦促印度趕緊撤軍的要求,從單純的外交部利用記者會的機會,公佈印軍侵入我境的事實照片,反復敦促印度馬上撤軍的表態,到 7 月 7 日,中國全民抗日 80 周年紀念日,人民日報微博 @印度 " 界線即底線 !",表明中國官方立場,同一天解放軍報發表社論,稱 "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能不必打 ",同一天,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發佈公告,提醒在印度中國公民註意安全,再到昨天(13 日),新華社發表 "印度不要執迷不悟" 的署名文章,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對印輿論調子的升級,似在為開戰做輿論鋪墊。
與此相應的是,對中國是否應該對印開戰反擊,目前有兩種聲音比較有代表性。一是認為中國太軟弱,隻知道抗議,好像一個小國被大國欺負一樣束手無策,因而主張馬上再來一次中印戰爭,讓印度長長教訓 ; 第二種聲音則相反,希望中國不要上當,現在不是中印戰爭的時候,不要自己引燃南亞的火藥桶,影響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甚至中斷中國發展的進程,中瞭美國人的圈套,讓美國漁翁得利,後果不堪設想,故主張隱忍。比如今天本公眾號授權轉載的《點燃南亞火藥桶 ? 那並不符合我們的國傢利益》和《鬥爭的藝術——也談印度越境與中國大博弈選擇》兩文,都是持此主張。
對前一種認識,這裡不評價瞭,因為一碰就火星四冒,立即開戰的行為完全是憤青的不成熟的想法,國傢沒必要為逞口舌之快而盲動 ; 而對於後一種認識,很多網友也都是這樣認為的,可以說這是一種老成持重的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
但是,在夏朝之音(微信公眾號夏朝之音)看來,這些擔憂雖有必要,但難免多餘,因為一種短暫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大可不必過分擔憂。如果我們自己肆意放大這個反擊戰的不利影響,屬於自己嚇唬自己,不僅會束縛我們的思維和手腳,相反對我們很多戰略的推進可能更有副作用。
事實上,從中國官方的最近表態來看,顯然已經在做兩手準備,一句話簡短說就是 " 立足打、準備和 "(即 "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能不必打 "),基本思路是如能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好的,如果最後實在沒辦法,印度就是執迷不悟,我想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和人民是絕不懼怕所謂開戰的不利影響,一定要用行動來維護我們的主權,畢竟主權不容侵犯。
現在簡要分析如下:
1、目前發生戰爭的概率應該說是偏低的。
如果印度能有戰略傢的話,應該知道如何把握 " 見好就收 " 和 " 得瞭便宜還賣乖 " 的時機和拿捏的尺度,如此,則印度應該很快會撤軍。
由於是主動撤軍,印度不僅不會丟面子,相反還可以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一回,算是得勝回朝,畢竟去中國領土耀武揚威數十天,然後毫發無損的回到國內,終於出瞭出 1962 年慘敗的惡氣,多少可以找回點自信。對印度而言,這當然是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上策之選瞭。
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槍未發,就迫使印軍滾回原處,當然也算是軍事和外交的勝利。
在這種情況下,中印雙方並未破臉,一切都在彼此的掌握之中,都可以宣告自己勝利,之後雙方該咋樣還咋樣,完全可以外甥打燈籠 -- 照舊。
於中國而言,這也是上策。
正是基於這個簡單上策的邏輯存在和可能,印度的政治傢,應該有這個智慧看穿這個簡單的事實邏輯,從而選取上策為己所用,所以我才認為,中印發生戰爭的概率理應極小。
2、如果印度沒有這樣智慧的政治傢,依然心存僥幸,執迷不悟,堅持不撤軍的話,那麼戰爭或沖突則必然發生。
道理就不講瞭,這是顯而易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容忍印度的這種明目張膽的侵略,沒有任何理由今天可以讓國傢主權在我輩手中有失。如果戰爭或沖突必然發生,我預計時間應該就在 7、8 月間,此間不能妥善解決此問題的話,中國政府將無法向國內老百姓解釋和交代。
3、中印戰爭的形式可能會突破人們對戰爭的慣性認識。
即既有可能是低烈度武裝沖突,如果逮捕入境印軍士兵,迫使印軍談判後撤軍換俘,這頂多算是軍事對峙中的摩擦,不會對中印關系產生大的不利影響,更不會對國際社會產生什麼影響。當然也可能是一場真刀真槍的對戰,對我們而言,當然是自衛還擊戰,但持續的時間應該不會超過一周。
在目前印度 " 決不後退 " 的強硬態度下,可以說選擇戰爭或者沖突形式及時間的主動權操控在中國手中。隻要我們準備充分、完全瞭,隨時可以采取行動。但無論中國采取何種軍事手段或方式來解決此問題,結果一定是以我們的勝利和印度的失敗而告終,因此,我們不動手則已,一動手,則必穩操勝券,而且是速戰速決,諒印度也不敢因此而擴大並無勝算的戰爭規模。
如果戰爭的時間控制在一周之內,則不管規模多大,在國際上都是一場極其短暫的單純的軍事沖突,不會形成太大的對我不利的態勢,隻要其它大國不直接卷入進來(事實上也不可能卷進來),這場軍事沖突也就不可能演變成不可控制的卷入更多國傢的持久的地區沖突。
2008 年的俄格戰爭,被稱為 5 日戰爭,就是因為持續的時間很短,國際社會還沒有來得及做出什麼實質反應,戰爭已經結束瞭,更沒有演變成不可控的地區持久沖突瞭,最後受傷的隻能是迷信西方忽悠的格魯吉亞(喪失兩個州的領土和控制權),俄羅斯並未受到西方國傢的真正制裁或者其它打擊。美國似乎也並沒有從中獲什麼利益,俄羅斯也就無所謂中瞭美國的圈套瞭。
同樣,短暫的我第二次對印自衛還擊戰不會對一帶一路戰略、中巴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有啥不利影響,頂多印度自己缺席罷瞭,反正印度對一帶一路等中國提出的發展戰略本就不積極,甚至反對,故印度的缺席無關大局的發展 ; 相反,如果我二次對印自衛還擊戰速戰速決,倒是更有可能將一帶一路這些戰略推進的更快。畢竟這些戰略規劃和建設並不是中國單方面獲利的對外投資,也完全不同於以往西方國傢附帶政治條件的援助,而是純粹的互惠互利的互幫互助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整體規劃,這些規劃的順利實施,固然是 " 共商、共建、共享 " 的全方位合作共贏之道,但也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軍事保證相伴,否則給人有不安全之感。所以,被迫開戰且速勝的結果,恰恰是展現中國有這樣強有力的軍事保障的機會,是維護這些 " 共商、共建、共享 " 和共贏戰略的有力保障,那些與中國沒有領土糾紛又渴望發展和合作共贏的國傢有什麼擔心的呢 ?
否則,豈不是一有某個國傢的蓄意破壞,這些戰略就面臨破產和中斷的局面,如此一來,誰還有信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呢 ?
由於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態度國際上有目共睹,其越境生事顯然是想破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削弱、降低中國對他國特別是南亞諸國的影響力和這些國傢對中國的向心力,此時如中國不能出手制止印度的破壞行為,則必不能給沿線國傢以安全保障,這又將如何取信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呢 ?
那必將提高印度對沿線國傢的威信和影響力,而降低中國的威信和影響力,而這才是對一帶一路戰略真正的最大破壞。
故中印邊境戰爭即便發生,也不可能影響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可能恰恰相反,更堅定瞭沿線國傢積極參與的決心,畢竟有中國強有力的保障,還沒有附加政治條件,這樣的好事打著燈籠也難找,他們為啥不積極參與而反要放棄呢 ?
至於說,戰爭會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引起資本外流,最終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美國人的圈套,讓美國人得利等等,籠統的說,這些說法不能完全算錯,但關鍵要看是什麼規模和性質的戰爭。
如果是指第二次對印自衛反擊戰這樣規模和性質的戰爭的話,那就是杞人憂天瞭。因為一場短暫的、遠離中國中東部經濟活躍地帶的小規模武裝沖突或者低烈度自衛反擊戰,不會對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社會穩定產生任何不利影響,自然也不會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產生任何不利影響,那些在中國的資本如因為這種小事件而以安全不保為由逃離,他們要逃到哪裡才是更安全的而切又有更大收益呢 ?
別忘瞭 1979 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的規模和時間肯定比我第二次對印自衛還擊戰大的多,離中國中東部經濟活躍地帶也更近些,但是那場持續近 1 個月的戰爭及其後延續 10 年的邊境戰爭,都沒有中斷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也沒有中斷中國現代化進程,更沒有驅使資本逃離中國,現在一場幾乎可以忽略的、更局部的、更小的軍事沖突,在中國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全球經濟增長越來越離不開中國這個火車頭牽引的今天,怎麼就會有中斷中國現代化進程,驅趕資本逃離中國的可能性呢 ?
事實上,不僅中印第二次邊境戰爭,不可能導致這些不利因素出現,就是中日因釣魚島發生戰爭,我們解放臺灣被迫用武統的方式,南海以武力護島護礁,等等這些不得已而采取的軍事動作,因都是我們被迫維護國傢主權的正義之戰,故都不可能中斷我們現代化的進程和驅趕資本逃離中國。
即便西方有些國傢想借機搞這些方面的小動作,一定也是暫時的,不可能持久,因而一定是失敗的。我們也根本不懼他們的這一套,89 年他們不是玩過一次對我制裁的遊戲嗎 ? 結果怎麼樣,最後還不是老老實實都取消制裁瞭。
所以,能夠中斷中國現代化進程,驅趕資本逃離中國的條件隻有一個,就是中國本土,特別是中東部經濟活躍的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要這樣,一定是中國人自己先亂起來,爆發內戰,除此以外,沒有可能。
至於中美金融暗戰厲害,這當然是不錯的,幾十年來一直都很厲害,從來沒有不厲害的時候,但是利用中國完全可控的、局部短時間的戰爭或者軍事沖突,達到金融暗戰實現不瞭的目的,這也是某些人一廂情願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的,故不必擔心,但可以重視和研究應對預案。
4、結論:如果印度不懸崖勒馬,則中印必將兵戎相見,印度必將再次為自己的狂妄和無知付出慘重代價。
5、最終局勢預測:
中國在洞朗地區主動采取行動後,要麼印度迅速撤退,在其它邊境線上高度戒備,口炮猛烈而火炮寂靜,印度如此行事不失為中策,雖然有些狼狽,但是真正損失不大,也算是識時務者。要麼印軍拼死抵抗,直至全部或大部被殲滅,甚至被我攻入印度本土,這是其下策。
如果,印度因失敗而惱羞成怒,不是冷靜冷靜再冷靜,反而在其它所有中印邊境段發起更大更全面的軍事挑釁或者戰爭,則戰爭范圍可能擴大,時間也有可能超過一周,但印度最終失敗依舊是必然的,規模和時間應該也不會超過 1979 年的中越戰爭。
因為此前我們一定在各個地段都做好瞭充分的戰爭準備,印度一定討不瞭好去。中國也不會容許自己的失敗,故隻能是印度失敗。
如果印度又不甘心失敗,時刻總想證明一下自己不是 1962 年的印度,它要麼擴大戰爭規模(可能性極低),要麼大戰停止後,依然制造中越邊境戰的那種曠日持久的、引不起太多人興趣的邊境戰爭。但如此對印度極為不利,因戰場離其經濟發達區域和首都很近,而離中國經濟發達區域和首都非常遙遠,與中國曠日持久的邊境沖突甚至還極有可能導致印度中央政府對其東北部失去控制,如果巴基斯坦再在印巴邊境進行軍事呼應和配合,則印度兩線作戰,結局隻能是敗的更慘,故此策殊為下下策。
因此,我斷定,印度應該會采取上策或者中策,不應該會采取找死的下策和有破國之虞的下下策。
至於有人說,一旦中印邊境戰爭起,印度將控制印度洋,掐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這就近乎癡人說夢瞭。且不說,印度有沒有這個實力,就算有這個實力,他敢嗎 ? 難道他想把首都新德裡也搬到海上的航母上去 ? 別忘瞭,中印邊境離印度首都新德裡不過 300 多公裡。
有人說,是否開戰是對中國領導人的智慧和決心的考驗,我認為,與其說是對中國領導人的考驗,不如說是對印度領導人的考驗。
因此,第二次對應自衛反擊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這完全取決於印度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開戰的火藥引線,表面上操控在中國人手中,但實際還是印度人在控制。
所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印度是死是活,就看他們自己怎麼想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