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砸中國鍋 ",澳大利亞動機何在
於 鐳
澳大利亞 2017 年《外交白皮書》不久前發佈,涉華內容令國人錯愕。澳大利亞從與中國的商品與服務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為什麼還敢叫囂維護美國在亞太的霸權體系,甚至公然 " 砸中國的鍋 " 呢?國際關系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傢的對外政策一定是服務於國傢利益的理性抉擇。或許從這個維度,更能看清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邏輯。
首先,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體系一向被澳大利亞視作國傢的安全保障。澳大利亞的不安全感源於其土地來源的不合法性。澳大利亞始於白人殖民地,土地來自對原住民的殘暴掠奪。因此,澳大利亞一直擔心別國因循舊例,奪其土地。1905 年,日益走上對外擴張之路的日本在對馬海峽全殲沙俄艦隊,也給澳大利亞帶來巨大的安全危機。澳大利亞由此擘畫與美結盟,北拒日本。為此,澳大利亞一再籲請美國顧念 " 血濃於水 " 的同胞之情。無奈美國更看重與日本的利益,不願 " 無利起早 ",提供庇護。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終使澳大利亞和美國成為戰時盟友。戰後,美國故態復萌,不願承擔澳大利亞的安全責任。澳則以拒絕簽訂對日和約相要挾,為美國重新武裝日本設置障礙。朝鮮戰爭的突發最終促使《澳新美三國同盟條約》於 1951 年簽署生效。自此,澳英同盟正式為澳美同盟所取代。冷戰時期,蘇聯在亞太地區的滲透和軍事擴張,更堅定瞭澳大利亞以澳美同盟為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基石的決心。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之際,中國崛起已成現實。澳大利亞囿於歷史經驗和冷戰的思維定式,在 2009 年發佈的國防白皮書中表示擔憂。此後,澳美同盟逐年強化,冷戰時期都不曾有過的規模逾萬人的大型軍演頻繁出現。更令人矚目的是,美、澳、日在亞太地區的軍演呈現合流態勢,並逐漸擴大至印度洋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講," 印太 " 戰略早已在兩洋地區悄然展開。
其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體系是澳大利亞既得利益和國傢地位的保證,澳美同盟則是其國傢力量的倍增器。澳大利亞人口不過 2200 萬,陸海空三軍僅為 7 萬人。澳大利亞以如此之小的體量,卻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亞太地區擁有遠超其實力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究其原因,與美國的特殊關系,特別是半個多世紀的澳美同盟顯然發揮瞭國傢力量倍增器的作用。冷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憑借與美國的盟友關系,被美國 " 欽封 " 為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的 " 副警長 ",協助美國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地位的 " 提升 " 令澳大利亞意氣風發,頻頻代表美國領導地區維和重任,儼然成為亞太地區的一支 " 領導力量 "。澳大利亞政府也因此自豪地向國民宣佈,躋身世界中等強國的 " 澳大利亞夢 " 已經實現。
不難想象,如果沒有美國的 " 站臺 ",澳大利亞根本不可能獲得亞太地區 " 副警長 " 的 " 顯赫權力 ",以及由此產生的豐厚的政治、經濟利益。鑒於此,澳大利亞不能不產生疑問:一個崛起的中國,以及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是延續,還是 " 剝奪 " 澳大利亞 " 物超其值 " 的 " 權力 " 和 " 地位 "?如果是後者,澳大利亞不能不堅定地選邊守成超級大國,阻止或延宕世界潮流的進程,因為這更符合它的既得利益。
再者,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實際也給澳大利亞帶來瞭豐厚經濟利益。雖然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我國與澳大利亞經貿商品的科技含量難以企及美日。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曾多次聲稱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經濟夥伴。據澳大利亞外交與外貿部 2016 年資料,美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近一萬億澳元,約為我對澳投資存量的 10 倍。美國資本早已滲透到澳大利亞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澳大利亞許多大型媒體、礦山、農場和企業的幕後金主。可以說,美資關系到數百萬澳大利亞普通民眾的就業和傢庭生活水準。
通過以上簡短分析,不難發現現時的中國在澳大利亞的安全、政治和經濟利益中的權重,仍難與美國等量齊觀,這也是澳大利亞敢 " 砸中國的鍋 ",而絕無勇氣 " 砸美國的鍋 " 的根本原因。正如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言,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永恒的隻有國傢利益。澳大利亞摒棄澳英同盟、綁定澳美同盟就是一個明證。清楚瞭這一點,也就明白澳大利亞外交的邏輯瞭。▲ ( 作者是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
責編: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