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前,中國百姓給予盟軍戰俘的溫暖

11-09

70 年前中國百姓給予盟軍戰俘的溫暖

——探訪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遺址陳列館

" 我們陳列館坐落於沈陽市大東區地壇街 30-3 號,於 2013 年正式對外開放。周邊的很多居民並不知道,二戰期間這裡曾有個盟軍戰俘營,即便知之一二,也隻是偶爾從祖輩口中聽說。" 近日,筆者走進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遺址陳列館,從講解員口中得知,這個戰俘營是日軍當年設立在東北地區的中心戰俘營。

二戰戰俘營遺址陳列館

一處處遺址場景、一幅幅歷史圖片,走進這個東方 " 奧斯維辛 ",仿佛走入歷史時空。史實陳列館、紀念廣場、戰俘營房、日軍辦公用房、水塔、煙囪 …… 這座占地面積 1.2 萬餘平方米的戰爭遺跡陳列館是二戰期間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領地設立的 18 座戰俘營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其主要展室是在原址重建的,而水塔、煙囪等保留瞭當年面貌,斑斑駁駁,寫滿歷史滄桑,與墻外現代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煙囪後是日軍辦公平房

講解員為我們揭開瞭 70 多年前那段灰暗的歷史。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拋出 " 以戰養戰 " 戰時策略,利用戰俘的人力資源來支撐侵略戰爭,對戰俘造成很大傷亡。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因為高死亡率以及先後關押瞭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盟軍高級將領而格外引人關註。

圖為戰俘們的居住區

戰俘營住宿條件非常擁擠

講解員告訴筆者,二戰期間日本設立的戰俘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另一種是長期性人員流動性小的戰俘營,而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是典型長期性且人數非常固定的戰俘營,並且在戰俘營中受到迫害的大部分為美軍戰俘,死亡率達 16%。據瞭解,日本 731 部隊曾利用戰俘營裡的白種人進行細菌耐受力實驗。冬天的時候,殘忍的把他們塞進挺重倉裡,放到寒冷的室外。其目的無非是為太平洋戰爭襲擊美國使用細菌武器所埋下的伏筆。

戰俘留下的日記與手印

紀念廣場的墻壁上刻著死亡的戰俘姓名

美軍戰俘羅伯特 · 皮蒂的日記清楚記載著:" 暴行!聞所未聞的暴行!毆打是經常的事情,人們已經不把他們當做不尋常的事情記錄下來 ……" 那些被解救回國的戰俘都不願意提起這段苦難經歷,他們將這段日子稱為 " 人生中丟失的歲月 "。展室內還展示瞭美軍戰俘的漫畫作品,這是陳列館從美國搜集過來的,這種樂觀有趣的形式,記錄的卻是讓人不寒而栗的場景。

戰俘畫筆下的戰俘營

戰俘營營區立體圖

而給當年盟軍戰俘和今天參觀者暖意的,是在二戰盟軍戰俘 " 人生中丟失的歲月 " 中,中國百姓給瞭他們最厚重的溫暖。陳列館中,有 4 處寫真矽膠復原場景再現盟軍戰俘們被關押期間生活,其中有一處場景講述瞭中國工友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偷偷給盟軍戰俘提供食物、所需物品、外界信息。美軍戰俘平時會被安排在廠子裡幹活,每天往返戰俘營與工廠之間。沒有任何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隻有在工廠時,中國工友是他們除瞭日本人以外能接觸到的戰俘營以外的人,中國工友給他們帶來瞭外界消息,有時看到他們餓的發慌,就偷偷地給他們送東西吃。一次,中國工友李立水看到菜農正在往食堂裡拉菜。他就悄悄溜到菜車後面,偷偷把手伸進車裡,結果拽出幾根細小的黃瓜。這時他忽然覺得有人在盯著自己,原來是美軍戰俘,他想都沒想,就扔瞭兩根黃瓜給他,美軍戰俘心領神會,立即把黃瓜藏在瞭工作臺下面,沖他點瞭點頭。

此後,美軍戰俘與中國工友之間不僅形成瞭默契,而且達成攻守同盟、彼此患難與共。1946 年 3 月,3 名美軍戰俘在中國勞工高德純的幫助下逃跑,事後高德純遭到日本人的毒打,判刑 10 年。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盟軍特別是美軍戰俘對此久久感念,稱之為相濡以沫的 " 過命交情 "。

盟軍戰俘與中國工友的友誼

李立水與美國盟軍戰俘的 " 兩根黃瓜的友情 "

2013 年 5 月 18 日,美國和俄羅斯駐沈陽總領事館的官員作為陳列館首批遊客重溫瞭那段歷史。如今,這個東方的 " 奧斯維辛 " 引起國際上越來越多關註的目光,講解員告訴筆者,曾經有一名美國留學生,專程前來參觀,在一幅人物圖片前停留瞭半個多小時,告訴講解員說 :" 曾經 " 戰俘共患難 ",如今已是 " 大國共擔當 ",確保中美關系健康發展,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更具有積極意義。筆者在參觀時偶遇一名在沈陽工作的日本人來此參觀,每一處場景都看得很細,頻頻用手機拍照 ……

日本參觀者認真地用手機拍照

往事並不如煙,戰爭給人類的創傷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勤勞善良、珍愛和平的中國人民與盟軍戰俘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更值得銘記的是:戰爭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和平發展是通向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

軍報記者微信發佈

作者:季思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