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印度的窮,是出風頭的代價
至於印度的窮,可能是另外一種原因。印度議會常設國防委員會當地時間 3 月 13 日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國防預算 ( 2018/19 財年 ) 的小幅增長不足以幫助印度軍隊完成拖延已久的現代化。印度陸軍副參謀長薩拉特 · 查特爾中將對議會常設委員會說,為現代化所作的各種努力 " 受到瞭挫折 ",而增長不夠的原因,主要就是 " 目前預算增幅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甚至都無法跟上稅收增長 "。
他同時控訴,額定用來購買 125 項國防項目以及陸軍日常所需以及庫存彈藥用的資金約為 2900 億印度盧比,但是目前隻有 2136 億盧比到賬。
他表示,一般來說,任何現代軍隊都有三分之一的裝備是老舊裝備,三分之一為現代裝備,三分之一在先進裝備。然而,他對軍隊的現代化水平提出瞭悲觀的看法。他說 :" 就我們所知,今天的情況是,我們的陸軍裝備中有 68% 是舊式的,目前隻有 24% 左右現代化裝備,而先進裝備的比例隻是 8%。"
8% 這個比例是不是印度陸軍為瞭在國會要更多預算的 " 哭慘 ",普通人很難說,畢竟對於大多人來說,印度是一個裝備瞭近 4000 輛坦克,其中最差的也是 T-72,每年還在斥資幾十億美元到處買買買的國傢。對印度國會和印度媒體來說,印軍在裝備領域的狀態其實也大抵如此。盡管印軍裝備的外貿型 T-72 坦克在綜合性能上可能隻相當於解放軍的 96 式主戰坦克,但面對還有不少五對輪的解放軍,印軍多少應該有些自信才對。
但印軍的這種 " 風光 " 背後的卻是其相當糟糕的作戰準備情況和同樣不容樂觀的國傢經濟形勢。去年 7 月 21 日,就在中印邊境對峙尚處於危險時期之時,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提交給印度議會的一份報告中稱,該國陸軍的彈藥庫存隻勉強夠作戰十天。主計審計長公署透露,在 152 類彈藥中有 121 種(約占陸軍庫存的 80%)低於國防部按照 " 戰爭消耗儲備物資 " 所規定的可進行 40 天激烈戰鬥的水平。這份報告還稱,61 類彈藥庫存處於極低水平,而另外 83 類彈藥低於國防部所規定的可維持 20 天戰爭的最低可接受風險水平。
與此同時,解放軍正在高原上連續進行實兵實彈演習,各種彈藥潑水一樣地打出去
可以說,重采購、輕使用在印度軍備建設的歷史上已經成瞭一種病,而且這種以單純裝備的獲取為目的的軍備邏輯到今天也沒有要改善的架勢。
對於大部分軍隊來說,采購、使用和維護保養是軍隊建設和使用中必須考慮的因素,而比起采購裝備這種一次性的投資,對裝備的不斷維護和投入,才是這些裝備能夠持續用於作戰的關鍵性因素。但在最近幾十年的印度軍隊裝備建設過程中,由於新裝備的 " 奪人眼球 ",印度軍隊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瞭新裝備的采購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瞭裝備的維護。
就拿現在看起來印度不太缺的坦克來說,印軍總數 3000 多輛的坦克中,有大約 1600 輛是 2001 年以後開始向俄羅斯采購的 T-90 系列坦克,而剩下 2000 輛左右的則是 80 年代開始裝備的 T-72 坦克。而在上世紀 90 年代還沒有 T-90 的時候,這一空缺是由 2000 多輛 T-54/55 坦克填補的,但在 90 年代中期,印軍的 T-54/55 坦克就已經有 90% 以上因為長期得不到維護和缺乏備件而陷入無法使用的狀態之中。作為全世界公認簡單皮實的裝備,能把 T-54/55 系列的妥善率搞得這麼低,也隻有印度陸軍能做得出來。而現在印度裝備的 T-72 妥善率如何,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從印度連參加 " 坦克兩項 " 的 T-90 這種 " 面子工程 " 都能連續兩輛坦克當場發動機出故障癱在賽場上的情況看,印軍的裝備維護顯然還是值得擔心的。
至於空軍裝備的更新,對印度空軍來說就更加糟心瞭。印度空軍從上世紀末開始準備籌劃更新重型、中型和輕型戰鬥機,但是除瞭重型的蘇 -30MKI 在被俄羅斯 " 坑成正果 " 之外,中型和輕型戰鬥機的采購都遭到瞭慘敗。" 陣風 " 戰機雖然從引進生產 126 架變成瞭直接購買 36 架,但是好歹是簽上瞭協議,輕型戰鬥機引進幹脆因為印軍不切實際的低價格和 " 印度制造 " 的幾次攪局至今一無所獲。
當然,很多國傢引進武器裝備都有類似的問題,但對印度來說,煩惱卻是雙倍的——印度在引進各種進口戰機的同時,還有一個規模龐大、耗資不菲、效率極低還特能忽悠的國有軍工系統。雖然印度的軍工系統承擔瞭不少諸如組裝 T-90(號稱國產)或者組裝蘇 -30MKI 的工作,但他們的野心一直在於研制 " 有自主知識產權 " 的武器裝備,而且這些裝備偏偏還得是 "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和引進的裝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引進仿制瞭 59,於是中國坦克工業從研制 59 式坦克的改進型出發,逐漸走上自主研制的道路;從引進仿制殲 -7 開始,從放大殲 -8 開始嘗試自行研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印度倒好,組裝瞭幾天 T-72,不尋思完全國產化之後漸改提升性能,反而要一步登天,另起爐灶搞一個印度豹 2。結果花錢耗時間不討好,連 T-72 仿制也沒學利索,變成瞭名副其實的邯鄲學步;" 光輝 " 戰鬥機就更別提瞭,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種服役的三代機,量產工作 4 年隻造出瞭 8 架量產機,完全一副把工業生產當做原型試制,試圖展示印度 " 大國工匠 " 的架勢。
這種好高騖遠又不肯腳踏實地的軍工企業,如今還在 " 印度制造 " 的大旗之下進一步得到瞭發展,在花掉軍費本就不多的真金白銀的同時,沒有產生任何值得一提的效益。如果說有,那就是歷任印度政府借此獲得瞭一項新的 " 政績 "。
正如下水快 3 年的 " 維克蘭特 " 號航母一樣,雖然該艦在下水時一度引來印度媒體和官方的密集吹捧,但在下水之後這艘航母卻被迅速遺忘,以至於由於印度政府行政事務的影響,該艦的建造一度因為經費撥付不及時而暫停……如今這艘航母還停在科欽造船廠的碼頭上,除瞭每隔幾個月挪一次泊位,為船廠裡的新船騰出碼頭之外,一年多來這條航母上沒有看到任何像進度的東西。中國國產航母開工的時候," 維克蘭特 " 已經開工 8 年並且進行瞭第一次下水,但當如今國產航母甩掉身上的腳手架,準備進行最後的安裝檢測迎接首次海上試航的時候,印度的國產航母除瞭還在花掉政府的軍費之外,對印度海軍仍然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想到印度除瞭航母之外還有不止多少這麼多項目還處在這種光花錢看不到戰鬥力的狀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政府一直抱怨錢不夠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