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回大陸”,30 年前上萬臺軍老兵排隊“回傢”

11-04

30 年前的 11 月 2 日,臺北,紅十字總會,剛過凌晨就已人山人海,應該 9 點正式工作的紅十字總會,3 點半便提前打開大門——那是紅十字總會受托辦理赴大陸探親的第一天,據當時臺灣 " 內政部長 " 吳伯雄回憶,幾天時間便有 3 萬多人領表登記。

30 年後,回憶起開啟兩岸人員往來、打破分隔 38 年堅冰的這一幕,國民黨盛贊這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蔣經國的功勞,民進黨也來 " 搶功 "。然而,倘若翻開泛黃的記憶,夜夜痛哭的爹娘、孤獨飄零的遊子……人民所承受的苦難沉重得實在令人羞談功勞。

何文德 " 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 "

圖片 1:身著 " 想傢 " 上衣的老兵站在街頭 圖片來源:網絡

你可曾想象,一群五六十歲的老男人穿著 " 想傢 " 字樣的上衣,哭著說想媽媽…… 1987 年的臺北街頭,這是多次出現的場景。

1979 年元旦,大陸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名義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 " 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 " 令很多外省人怦然心動。

然而,當時的臺灣當局依然秉持 "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 的 " 三不 " 政策。1980 年有人撰文主張開放大陸探親,被當局以 " 與匪唱和 "" 為匪宣傳 " 判處有期徒刑 5 年。但思鄉之情愈壓抑愈濃重,到 1987 年已經噴薄欲出。因為 1949 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 50 多歲瞭,算起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經七八十歲,再不返鄉,恐怕無緣見爹娘。

"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一個 50 多歲的老兵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這段觸動人心的影像,就來自 1987 年尚未開放的臺灣。

"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 "1987 年 3 月成立,何文德任會長,胡秋原任名譽會長,王曉波、傅正等 20 幾位學者擔任顧問,張富忠等負責文宣,楊祖珺相當於總協調。從 3 月起,他們印發瞭一份份 " 想傢 " 傳單,內容極其樸素:" 我們已沉默瞭 40 年,難道我們沒有父母 "" ‘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讓我回去獻上一柱香 "" 你想念父母嗎?你想念親人嗎?你想念故鄉嗎?"" 請與我們同行,給我們力量 "" 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傢去 " ……

楊祖珺說,事實上,當時有條件的外省人早已經通過各種渠道與親人取得聯系,但因為存在政治禁令,回大陸就可能面臨坐牢。那些底層老兵,沒讀過什麼書、經濟條件不好,要麼不敢回傢,要麼沒錢回傢。隻有正式開放大陸探親,才能讓這些老兵回到傢鄉。

唱著 " 母親啊,我真想你們 ",臺上臺下哭成一片

圖片 2:" 想傢 " 老兵在臺北街頭發傳單 圖片來源:網絡

撬動 " 三不 " 政策的鐵板,談何容易?為瞭不連累妻兒,何文德離婚又離傢。他們幾個老兵,或者到眷村、" 榮民之傢 " 等外省人聚居地,或者站在街頭,衣服胸前寫著 " 想傢 " 兩個大字,背後寫著 " 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 "。見到過往行人,就問一聲," 老鄉,你想傢嗎?" 而後遞上一張傳單。

傳單被拒很常見,還會被搶、被打、被跟蹤。楊祖珺一方面找來一些熱心的年輕人,陪伴老兵出行,見機行事。另一方面," 促進會 " 以何文德名義坦然公告:" 如果說這是我們為中國歷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萬萬離散的骨肉、隔絕的夫妻、破碎的傢庭得有重新團聚之期所必須付出的某種代價,我心甘情願承受這一切…… "

1987 年 5 月 8 日母親節,臺北 " 國父紀念館 " 前,留下瞭永遠難忘的一幕:一排由民間團體 " 進步婦女聯盟 " 組織的媽媽帶著孩童,另一排則是身穿 " 想傢 " 衣服的年過半百的 " 老孩子們 "。兩支隊伍 " 不期而遇 " 強烈反差,一邊是天真的幼童享受著母愛親情,一邊是白發蒼蒼的 " 老孩子們 " 幾十年不能見爹娘的悲情。

6 月 28 日,"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 " 又在臺北金華中學舉辦瞭一場 " 想回傢怎麼辦——打開海峽兩岸探親的管道 " 活動。胡秋原、王曉波、傅正等先後上臺演講,最令人動容的是一群五六十歲的老兵,站在臺上合唱《母親你在何方》:" 雁兒啊,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可有消息?兒時的情景似夢般依稀,母愛的溫暖永遠難忘記,母親啊,我真想你們,恨不能時光倒移…… " 歌聲並不悠揚,但一唱到 " 母親 ",臺上老兵泣不成聲,臺下觀眾也哭成一片……

生不能相見,死也要回鄉,不僅是回傢,還是尋根、歸根

圖片 3:1988 年 2 月,返鄉臺胞祭黃帝陵。楊祖珺供圖

兩岸分隔 38 年,多少骨肉離散、夫妻分隔,有生之年能夠重逢的都是幸運兒,至死未能相見,遺骨也要返鄉——高秉涵到臺灣時 13 歲,最年輕的他成瞭很多同鄉 " 死也要回故鄉 " 的受托人,他先後送 150 多位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陸," 生為遊子,死不能做遊魂。"

高秉涵送過父親的骨灰給兒女,送過兒子的骨灰送給母親,還送過一生未娶的警察的骨灰給一生未嫁的情人," 桑順良 1 米 8 的個子,人很帥,他一直不結婚,1978 年得瞭肝癌托付給我一封遺書,才知道他曾經有個訂婚的女友 "。遺書寫道:" 如果屆時你還活著,如果你還在信守承諾等著我,那就把這封信和我的骨灰交給你,再補舉行一次冥婚吧。如果你已不在人間瞭,那就請高君協助,把我的骨灰埋在你的墓旁,我倆雖然在有生之年,未能結為夫妻,也隻有在九泉地下結為連理枝瞭…… "

找不到任何傢人,高秉涵就按照逝者的遺願,把骨灰直接撒他傢鄉的樹下、田裡。楊祖珺說:" 返鄉不隻是回傢,更是尋根。" 因此,1987 年 12 月開放大陸探親,"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 " 在 1988 年 2 月即組團到大陸,先拜黃陵後歸鄉。面對祖先,他們宣讀由王曉波執筆的祭文:" 願我先祖,佑我華胄;同室止戈,永棄相殘;再結同心,光大中華!"

回望兩岸交流 30 年走過的曲曲折折,再難也難不過 30 年前打破堅冰的那一刻。是什麼樣的勁風吹融瞭一江春水,讓海峽兩岸再難堅冰以對?!是千千萬萬破碎傢庭曾經承受的苦難,是親情、鄉情、手足情傢國情,化成一股無堅不摧的凝聚力量。(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 觀滄海工作室 孫立極)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