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究竟是在平靜時更有力量,還是在驚濤駭浪時更讓人敬畏,貌似是一個哲學命題,似乎也沒有唯一的答案。不過,巴鐵的網友們還是過瞭把嘴癮。巴基斯坦軍方發言人阿希夫 · 加福爾日前在推文中這樣寫道:" 印度軍隊將槍口對準瞭無辜的(巴基斯坦)平民。現在,這些槍被我們打啞瞭!" 阿希夫 · 加福爾同時還發佈瞭一條巴軍反擊的視頻:密林山嶺上的兩座印軍哨所遭到炮火襲擊,瞬間被摧毀。
另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為瞭對 " 印度無緣無故、越過控制線進行的炮擊 " 予以回應,巴方日前摧毀瞭 2 處印度軍隊的哨所,並打死 4 名士兵。
對於此事,巴鐵網友群情激憤大呼過癮,有網友稱," 印度軍隊唯一能聽懂的語言就是槍炮 "。還有網友稱," 幹得好巴基斯坦軍隊,這樣的回應至關重要 "。相比之下,印度軍隊已越境與我對峙近月餘,雖然我們也一再敦促印軍撤出,但印度方面卻似乎沒有反應,還搭設瞭帳篷準備長期駐紮下去。此情此景,網友們自然覺得太憋屈。論實力,我們比印度強;論法理,我們正義在胸。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懟回去呢?我們的和平發展一定要以忍氣吞聲為代價嗎?網上線下自然不乏這樣的疑問。
不過,我們需要瞭解的一點是,在外交風波或者國際爭端中,有一個對等回擊。即采用類似性質、程度相當的手段,回應對方的挑釁。在印巴沖突中,盡管不清楚雙方誰先挑起事端,但雙方都開火瞭;而在中印對峙中,還沒有出現類似的緊張局勢,整體而言還沒有表現出戰爭屬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沒有采取如巴鐵那般的激烈舉措對印軍進行回擊,也在情理之中。當然,如果通過外交努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話,那麼,矛盾一定會發生質變,對峙可能會演變為沖突,而一旦沖突發生,中國自然不會給對方喘息的機會。1962 年就是這麼做的。
不過,沒有反擊並不代表我們對於印度的挑釁無動於衷。一方面是我們的外交施壓一直在繼續,並且不斷加強;另一方面是軍事威懾也在展開,無論是 14 艘軍艦南下印度洋,還是西藏軍區某山地旅進行實彈演習,其實都在看似無意中向印度表明,軍事手段始終是備選答案。不過,正如已有專傢分析的那樣,印度的挑釁很難持久,撤回將是唯一出路,根本原因在於印度知道不是中國對手,也無力挑戰中國的戰略底線。同時,如果說起矛盾的話,這事是中國與不丹之間的問題,與印度沒有半毛錢關系。也許正是基於這種自信,我們才沒有急於將問題進一步激化,而是保持瞭最大程度的戰略克制,希望印度能夠懸崖勒馬,知難而退。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中國面臨的主要壓力,其實還是來自美國,以及助紂為虐的日本,無論是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還是在半島部署薩德問題,都是當前中國同美日博弈的焦點所在,那麼,我們就完全沒有必要在此之外,再弄一個熱點問題出來,那樣隻會分散我們的精力。而且,如果我們回擊印度過猛,無疑就跳入瞭美日精心構築的陷阱,將印度推向瞭對立面。屆時,美日印三國無疑會給中國的崛起帶來極大麻煩。我們在同印度鬥爭的同時,也需要保留一定的合作空間,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對印度懷抱著最大的寬容。事實上,當年中印之戰,中國之所以在非常有利的情況下主動撤軍,並且全部歸還瞭繳獲的印軍武器,原因也在於此。印度有幾斤幾兩,中國最清楚。印度的實力遠未達到它所吹噓的地步。
那麼,究竟是用寬容對待印度有力量,還是用炮火覆蓋它更合適,或許各有利弊,但對於一貫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而言,前者,或許更是一種智慧的抉擇。崛起不易,機遇不易,我們不能被路上的坑坑窪窪閃瞭腰,因為我們的目標還在前方,需要繼續奮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