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級”防空導彈上離島,但臺灣窮的可不隻防空導彈

03-19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有兩個地方的防務機構的 " 窮 " 樣頗為讓人矚目。一個是臺軍先是往蘭嶼和綠島運輸 " 霍克 " 防空導彈,被媒體發現是幾十年前的老舊型號,再是臺灣新 " 防長 " 連用五個 " 沒有 " 否定瞭自己不到半天前放出的 " 求購 F-35B" 的消息;另一個則是印度陸軍在國會報告上 " 哭窮 ",表示因為通貨膨脹,印軍軍費不僅無法完成現代化,甚至連足夠的彈藥也買不起……兩傢窮相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臺灣窮的不隻是防空導彈

臺軍本周有好多上演 " 存在感 " 的戲碼,盡管這些戲碼都是自說自話,但卻也讓人看到臺軍目前的現狀與動向。先是在 3 月 14 日,臺軍向蘭嶼和綠島兩地通過登陸艇以 " 突擊排 " 的形式部署瞭 " 霍克 " 防空導彈系統,並稱這一行動是針對解放軍戰機繞臺飛行的對策,用來 " 將防空火網前推 "。

臺軍這次部署的 " 霍克 " 防空導彈系統屬於第二階段改進型,其基本部署單位是導彈發射連,每個發射連配屬一部 AN/MPQ-50 脈沖搜索雷達、一部 AN/MPQ-55 連續波搜索雷達、一部 AN/MPQ-51 測距雷達,這三部設備與連指揮控制車、信息協調中心車相連,後者指揮控制兩部 AN/MPQ-57 照射雷達、兩套發射系統控制車、6 部 3 聯裝導彈發射架,此外,還包括導彈運輸裝填車、發電機組等附屬設備。整個發射連有 40 套各種設備,需要幾十輛越野車裝運,是名副其實的 " 走起來一大片 " 的防空導彈。

在蘭嶼這樣大小的地方部署一整個發射連過於興師動眾,因此臺軍最後選擇的是部署所謂的 " 突擊排 ",即去除冗餘、減少發射架和備彈以後 " 輕裝上陣 "。類似的做法我軍在上世紀 60 年代打擊臺灣 U-2 高空偵察機,搞 " 防空導彈遊擊戰 " 時也做過。不過即使如此,兩種搜索雷達、一種測距雷達、指揮車和信息協調車這些東西都是免不瞭的,最多隻是少帶一套照射雷達,少帶點兒發射架和備彈。

說實話,這次出現的 " 霍克 " 第二階段改進型是 70 年代末的產品,放到今天已經 40 年瞭,加上臺軍沒有技術能力對這些 " 霍克 " 升級,其剩餘壽命顯然不容樂觀。如果臺軍沒有對 " 霍克 " 進行徹底翻修的話,這些導彈用不瞭 10 年就會完全喪失戰鬥力。2017 年臺軍在一次試射中連續有兩枚 " 霍克 " 在發射後自爆,就很直觀展現瞭這一問題的現實性。

當然臺軍嘛,即使不能用的武器,當做架子擺在那裡也是要做的。臺軍在 1958 年獲得的美制 " 奈基 · 赫拉克勒斯 " 遠程防空導彈之後,一直用到 1996 年臺海危機之後才退役,但實際上根據臺軍自己後來披露的材料,這些導彈在 1991 年試射時就已經嚴重老化難以執行高威脅任務,1993 年 3 月之後完全淪為發射架上的擺設,但是臺軍因為沒有能及時服役的替換裝備,就這麼 " 擺 " 瞭整整 3 年的樣子,這些 " 霍克 " 的情況,很難說離當年的 " 奈基 " 差多少。

被做成紀念標志的臺軍 " 奈基 · 赫拉克勒斯 " 導彈——其實服役末期的時候已經差不多是個擺設瞭

可是 " 霍克 " 能退役麼?不能啊!為什麼不能?退役瞭臺灣還怎麼吹牛啊!

吹什麼牛呢?當然是 " 世界防空密度最大 " 的迷之自信。

臺軍現役的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理論上有 27 個連(一個連一套系統),但是其中有 12 個連都裝備瞭各型 " 霍克 " 導彈,雖然最後一批導彈交付於 2000 年,但是這些導彈系統中大部分已經服役瞭 30 年以上,由於臺灣不像中俄等大國擁有對導彈徹底翻新的能力,這些 " 霍克 " 的狀況實際上就非常可疑。加上臺軍沒有進行 " 霍克 21" 這一終極升級,這些老導彈很難說能夠在臺海上空真正起到什麼作用。至於剩下的 " 愛國者 " 系統裡,有 6 個連的 " 愛國者 3" 雖說是反導專精,但在防空作戰裡的射程反而要大打折扣。剩下的導彈系統數量雖然也不少,但是一來 " 密度最大 " 這個牛皮吹不起來,二來即使按照現在臺軍的部署,所謂的 " 密度 " 也隻是針對臺灣海峽一側,而在臺海東側,臺軍的總共隻有 3 個 " 霍克 " 導彈連佈防,別說 " 密度 " 瞭,連全部覆蓋都做不到。

" 總捅大人誒,你知道我們的國防政策是審摸嘛?"

" 當然是保衛臺灣咯。"

" 錯瞭啦,是要人相信臺灣受到保衛瞭誒!"

" 讓誰啊?老共嗎?…… "

" 讓投你票的那些綠民誒!老共早知道我們國軍是戰五渣瞭啦!!"

實際上,如果把臺軍防空導彈的問題 " 拔高,那就不難看出一個根本的問題:臺軍裝備不僅不先進,還非常地 " 窮 ",以至於無法完成臺軍裝備的正常換裝。

臺灣在過去 10 年裡,平均軍費大約在 100 億美元左右,按照一般國傢軍隊的軍費結構,大約 30% 左右也就是 30 多億美元可以用於裝備采購和更新,如果這個節奏維持 30 年,那麼臺軍 30 年內可用於采購裝備的經費總額大約是 900 億美元。而按照臺軍的主戰裝備估算,臺軍差不多有 1000 輛主站坦克、300 架第三代戰機,30 艘大中型水面艦艇,40 個防空武器連(27 個防空導彈連 +18 個高炮導彈混編連),按照現在的 " 行情 ",按照 500 萬美元一輛坦克,8000 萬美元一架戰機,8 億美元一艘戰艦,10 億美元一個防空導彈連(這些價格基本都算是 " 瞎標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現在除瞭中國或者俄羅斯產品,很難買到這麼便宜的)計算,這些裝備的價格就已經高達 890 億,軍備經費就隻剩下 10 億美元。而那些沒有被筆者計入主戰裝備行列的產品,比如各種雷達、數千輛裝甲輸送車和數萬輛卡車,上千門大口徑火炮和各種輕武器,以及各種武器彈藥,各類導彈等等……顯然不是這 10 億美元能搞定的。

好看嗎?想玩嗎?沒玩過吧?

這個計算並未算上臺軍的軍費每年 1%-3% 的增長,也沒有考慮國際軍火價格的漲幅,同樣也忽略瞭臺軍采購武器過程中被當成 " 凱子 " 敲竹杠的額外支出,可以說是漏洞百出,完全經不起仔細推敲,更不能作為什麼論證的數據,但這個計算仍然能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臺灣的軍費規模,根本支撐不起目前規模的臺軍以 30 年為周期進行全面的換裝。

當然,臺軍終歸要進行換裝,既然錢不夠,那能夠做的,除瞭自研自制一部分,想辦法買點比如美軍不要的垃圾便宜貨等降低裝備價格的方法之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晚點換裝備,將武器系統的服役周期延長到 40 年、50 年甚至更久。於是我們就看到臺軍一邊被大陸媒體稱為 " 大肆購買先進裝備妄圖以武拒統 ",一邊還用著服役 20 多年的戰機、30 多年的防空導彈、40 多年的護衛艦、50 多年的輕型坦克、60 多年的自行高炮乃至 70 多年的榴彈炮……一副 " 縫縫補補 30 年 " 的窮酸樣。也能明白為什麼臺灣新任 " 國防部長 " 嚴德發在記者會上連說五個 " 沒有 " 否認臺軍向美軍洽購 F-35 戰機的消息。

F-35 高昂的價格和使用成本,根本不是臺灣能夠承受得瞭的

別說美國賣不賣你,就算賣,臺灣也買不起多少。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