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概念裡,清代的鎧甲擁有以下特征:頭盔高聳呈寶塔狀,盔頂安裝著長長的盔槍 ( 即所謂的 " 避雷針 " 盔 ) ,頭盔下面附裝有護耳、護頸等部件,這些部件和身甲的結構一致,有棉甲和佈面鐵甲兩種類型。兩種甲的區別在於內裡是否裝有鐵甲片,外觀相同,表面均為佈面,邊緣有鑲邊,佈面和鑲邊的顏色則和所在旗的旗色相同,甲面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甲釘。
在各路影視劇中,這種甲幾乎成瞭清軍普通士兵的標準裝備,多爾袞也好,福爾康也罷,手下的士兵要麼身著佈衣,不穿鎧甲,要麼就穿著這種花花綠綠的鎧甲,打起仗來五彩繽紛,煞是好看。
這種甲的官方名稱叫做 " 驍騎棉胄 " 和 " 驍騎棉甲 "。由於存世量比較大,因此算不上珍貴文物,早期不少電影和電視劇的劇組在拍攝清代題材的影視劇時都會直接拿來當做道具,因此便給人造成瞭一種假象,就是清代隻有這一種鎧甲。但實際上,這種甲的,隻是清代鎧甲的一種,充其量是較常見的一種罷瞭。
清代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綠營鎮守各地,八旗主力拱衛京城,部分八旗軍隊則分散駐防各地,監視綠營兵。八旗兵的基礎部隊由步甲(步兵)和馬甲(騎兵)組成,京城的步兵由步軍營統轄,負責京城治安,騎兵又稱驍騎,京城的騎兵由驍騎營統轄,驍騎營是京師八旗的主力部隊之一,各旗都有驍騎營,由旗主直轄,其性質相當於集團軍直屬騎兵團。地方上的駐防八旗人數較少,便沒有單獨將騎兵和步兵列營。
清代中期的時候,火器已經比較成熟,鐵甲在當時而言用處已經不大。棉甲由於相對輕便,還有一定的防護力,因此還有一定的實用性。此外,在當時,鎧甲還是軍隊參加大閱時的禮服。
驍騎營士兵裝備的棉甲被稱為驍騎棉甲,與驍騎棉甲搭配的頭盔叫驍騎棉胄,驍騎棉胄的胄體為皮革髤漆,胄頂為葫蘆狀的銅葉,盔纓為紅氂(染紅的犛牛尾),胄體附件(舞擎、盔梁、寶蓋、盔盤)為黃銅制成。護耳、護項、護項均為棉甲結構,甲釘為白銅釘,表面為綢,內裡為棉佈,表面和鑲邊的顏色與旗色相同,如正黃旗驍騎營士兵的棉甲外表和鑲邊均為黃色,而鑲黃旗驍騎營士兵的棉甲外表為黃色,鑲邊則為紅色。
驍騎棉甲甲身由護肩、上衣、下裳、護腋、前襠、左襠組成,沒有袖子,材質結構與驍騎棉胄護耳相同。除瞭驍騎營士兵穿戴驍騎棉胄外,漢八旗的鹿角兵和八旗軍中的炮手也穿戴驍騎棉胄,這兩類士兵身穿的甲為鹿角兵棉甲,鹿角兵棉甲與驍騎棉甲形制基本相同,但沒有下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