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野戰軍:探明戰場環境的先鋒(國防視線 · 人民軍隊 90 年)
前不久,兩條來自四川茂縣山體垮塌現場的消息引起全國關註:3 名戰士不到 3 小時,就用無人機完成 72 平方公裡的垮塌災區的航拍測量任務,用三維建模圖標出瞭所有災害隱患點。隨後,6 名官兵冒著生命危險,挺進至滑坡最高點,向抗災指揮部傳回瞭實地勘察的數據。數據支撐避免更大災難的奇跡,是由轉型 " 升級 " 後擔負戰場環境保障建設的武警黃金部隊官兵創造的。
此外,這支部隊還在另一個 " 戰場 " 探索瞭陸海空天一體化的軍事地質調查技術體系,探索出構建軍事地質調查組織管理新模式新機制,推出一系列軍事地質調查創新成果,填補瞭我國軍事地質調查領域的多項空白。
被譽為地質野戰軍的武警黃金部隊,由基建工程兵整編組建,後轉隸武警,前後承擔瞭黃金地質勘探、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維穩處突等任務。全軍改革工作啟動後,任務直接轉向軍事地質調查,成為全軍與武警部隊唯一的國傢地質野戰軍。構建 " 玻璃地球 "、透視 " 深藍戰場 "、掌控 " 重磁空間 " ……近年來,他們按照 " 成體系設計、全要素建設、工程化推進 " 要求,穿林海、進山谷、上高原、走戈壁、過荒漠,以遇難不退、遇險不懼、遇苦不怕的精神,創造瞭我軍地質建設史上的多項奇跡,填補瞭多項軍事地質保障建設空白。
軍事地質調查測量起步晚
" 就怕一覺醒瞭來不及 "
天還沒亮,山野還是漆黑一片時,一支穿軍裝的隊伍像往常一樣,向深山老林進發瞭。
" 這裡無霜期隻有 90 天,冰凍期長達 8 個月,為瞭搶工期,全隊官兵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 帶隊在高寒地區執行軍事地質調查任務的三支隊六中隊指導員喬升起說。
為讓軍事地質建設結出碩果,早日進戰區、進軍兵種、進基層部隊,接到軍事地質調查測量任務後,中隊所有的鉆機全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官兵則連軸轉。作業的官兵始終盯著液壓儀有無異常反應,耳朵要在轟鳴的鉆機聲中察聽有無異樣聲響。怕打瞌睡,官兵使勁掐自己虎口,都掐出血瞭。為保持清醒,副機長趙雙平用 " 刺激療法 ",嘴嚼辣椒、別針刺腿,幾天下來,他兩個腮幫子辣腫瞭,兩腿都留下一片青紫色針疤。可他顧不瞭這些,咬緊牙關硬挺著,生怕打盹時發生卡鉆,貽誤工期。
東北的初秋,大地仍然堅硬。鉆機好像畏懼瞭這種寒冷,進度異常艱難。" 以前掐天算,現在按秒過。" 趙雙平告訴記者。鉆機一開動,就好比射出子彈,不能停歇,直至抵達鉆探任務所需的深度。因此,鉆探班的作息時間是 4 個班次每天循環,不管白天黑夜總有戰友和鉆機並肩戰鬥。本該輪班休息官兵為不耽誤時間,都裹著大衣睡在鉆機旁。超強度工作的疲憊,已經 " 淹沒 " 瞭鉆機的轟鳴。那天夜裡,氣溫驟降,大雪突至。不久,一床 " 雪被 " 就覆蓋在睡熟的官兵身上。但當輪班鬧鐘響起,官兵又像聽到沖鋒號一樣,一躍而起……
" 每天都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哪怕貪睡一會,都生怕一覺醒來誤瞭事。" 說起當時那種苦戰的日子,趙雙平記憶猶新。整整鏖戰瞭二十幾個晝夜,趙雙平所在中隊 370 多份巖心樣品比原計劃提前瞭 9 天送進化驗室。而全中隊官兵為此平均瘦瞭 13 斤,趙雙平的體重下降瞭 22 斤。與這個中隊一樣,其他進入測區的分隊也是晝夜不停苦幹,都提前完成任務。
" 不與時間賽跑不行啊!" 黃金指揮部領導介紹說,由於我軍軍事地質調查測量起步晚、欠賬多,與美、俄等軍事大國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為此,黃金指揮部把早日為國傢戰略籌劃、國防工程、部隊軍事行動提供地質技術數據,當作貫徹中央軍委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作為支撐備戰打仗的 " 使命工程 " 來抓。從指揮部的將軍指揮員到分隊的普通士兵,人人立下瞭 " 與時間賽跑,早日把軍事地質成果送入作戰部隊 " 的軍令狀。
與時間賽跑 " 跑 " 出瞭效率。前不久,3 個中隊分赴 3 個不同典型測區,執行不同的軍事地質調查測量任務。3 個分隊采取定人定量定時定標準的 " 四定方法 ",與時間展開瞭較量,全部提前 10 多天拿出高質量調查測量結果,提前挺進下一個測區。日前,21 名專傢對他們所有軍事地質調查成果進行檢驗評估時表示,短時間內推出系列高質量的軍事地質調查成果,不僅大大縮短瞭向戰鬥力轉化的周期,還蹚出瞭多種高效快速調查測量的新路。
" 生命禁區 " 采集地質數據
" 哪怕丟掉性命,也不能留死角 "
這樣一個畫面,永遠鐫刻在瞭四級警士長王保中腦海裡。
那天,王保中帶兩個戰士在西藏海拔 5860 米的某山口采樣。高原的天說變就變,冰雹頃刻而來。三人雖相隔不足 10 米,但因冰雹過大,無法靠近。十幾分鐘,三人就被砸得鼻青臉腫,新戰士餘啟鋒傷勢最重。王保中決定讓戰士何康保護小餘,自己獨自測量。
此時天色已晚,還下著雨,山陡路滑,斜坡旁就是懸崖。王保中也受瞭傷,體力透支,小餘見雨越下越大,一把抱住班長腿,說啥不讓班長去。王保中急瞭:" 咱們軍事地質調查數據是用於作戰的,哪怕是有生命危險,也得完成探測任務。否則,將來部隊用咱們采集不準確的數據執行任務,豈不是要冒更大的危險?"
大雨幾乎遮住瞭王保中的視線,他身體彎成瞭弓,吃力地向前攀爬。山坡太陡瞭,突然腳下一滑,他栽瞭下去……盡管抓住瞭一塊裸露的基巖,最終他花瞭兩個多小時才擺脫瞭危險。當他采集完樣品返回時,渾身上下都是傷,臉上還流著血。
" 如果說地質數據是用地質兵生命換來的,一點也不為過。" 駕駛員楊衛清向記者講述瞭一件 6 名戰士差點丟瞭性命的事。那天,他到野外指定地點接采集樣品的戰友,看見遠處半山坡的作業區電閃雷鳴,卻沒有一個人影,刺眼的雷電一個接一個。他仔細一看,6 名戰士分散趴在半山腰,一道道雷電就從身邊不斷劈落,6 名戰士一動不動。當時楊衛清絕望瞭,以為一個也回不來瞭。當雷聲消失,6 名臉、肘、身、手流著血的戰友,出現在他眼前時,大夥抱頭痛哭。時至如今,大夥還感慨,那天真是撿瞭 6 條命啊。
" 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地上無青草,氧氣吃不飽。" 高級工程師葛良勝告訴記者,他們執行軍事地質任務,多位於雪域高原、戈壁荒漠、深山密林、沿邊沿海等自然環境惡劣的艱苦邊遠地區,長期無水無電無信號,有的地方甚至是從沒有人類涉足過的 " 生命禁區 "。為瞭采集到準確的地質數據,不少地質兵都是冒著生命危險遇難不退、遇險不懼、遇苦不怕。
憑著這種丟掉性命也要采集回樣品的精神,僅去年以來,他們在 9800 多平方公裡測區裡,萬餘個采集點上執行任務,其中 10 人次遭遇雷電、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不但沒發生一起重大事故,也沒人留下一處死角一個空白點。
標繪全軍和軍兵種作戰用圖
" 唯恐出現一絲一毫的不精準 "
夜已很深瞭,可 9 名地質專傢還圍著一張軍事地質圖反復核對數據。至此,黃金部隊的地質專傢已連續 7 次對這幅圖上的海量數據,進行瞭論證、核對與確認。
" 為瞭精準,我們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過,一個數據一個數據地摳,目的就是保證每一個信息、每一條數據、每一項成果真實準確。" 高級工程師黃輝指著這張嶄新的軍事地質圖向記者介紹。為更加精準表達與軍事行動有關的重要地質要素信息,他們根據國傢軍用的制圖標準,創造性研究繪制出瞭 40 多種地形、地質要素編碼符號,使各種信息、數據標註得更形象生動,也可滿足指揮機關和分隊軍事行動準備、作戰籌劃和作戰指揮需求。
打開 " 軍事地質數據庫 ",記者看到,各種數據、圖表瞭然於屏,涵蓋瞭野戰給水保障、越野機動能力、巖石抗打擊評估等多個軍事地質專題。負責數據庫建設的高級工程師李永生說:" 這個軍事地質數據庫,是全維、全域地質的綜合集成體,將成為全軍共享共用的地質數據基礎平臺。" 據瞭解,他們為標繪出全軍和軍兵種作戰專用的精準圖,專門系統選取瞭軍事地質要素,運用點狀、線狀、面狀符號,輔以色別和文字標記,形成瞭多尺度銜接、多單元選擇、多形式表達的軍事地質系列圖件。
" 從實戰出發,是追求最大化的精準的捷徑。" 黃金指揮部領導介紹,為實現軍事地質成果最大精準化,黨委確定瞭 " 以強軍目標為統領,以作戰需求為導向,以保障打贏為準繩 " 的軍事地質調查測量原則,在任務設計、技術要求、成果表達、產品應用等方面,明確規定必須一切從實戰出發,經得起戰爭的檢驗。
為此,他們改變集合所有作戰要素制作成單一用途的 " 大雜燴型 " 軍事地質圖的做法,按不同軍兵種、不同的軍事作戰用途需求,分地下攻防、野戰給水、越野機動、災害規避、通信導航、資源保障等類別,本著 " 全軍通用和軍兵種專用 " 的原則,從戰略、戰役、戰術 3 個層次系統選取軍事要素,從巖土強度結構到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分佈,再到戰略資源利用等,精準詳細繪制出瞭軍事地質基礎圖、軍事地質專題圖、軍事地質通用圖等圖件。
日前,陸軍一位高級指揮員翻看他們繪制的工事構築選址圖、巖土抗打擊評估圖時,感慨不已:" 這些圖種面向不同作戰應用需求,指向清晰,設計目標明確,軍事特色鮮明,拓展瞭全域戰場環境保障新領域,作戰應用價值太大瞭!"
(王林琳 劉文舉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