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很糾結:怎麼才能既賺錢又讓中國走開

11-24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3 日,澳大利亞政府發表 14 年來第一個外交政策白皮書。白皮書一面表示澳方 " 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系 ",一面渲染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並用膜拜的口吻呼籲美國維持地區存在,認為 " 隻有美國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應對國際挑戰 "。跟著美日趕時髦,澳政府在 136 頁的白皮書中提到 " 印太 "120 多次。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概念明顯有針對中國的意圖。在南海漸趨平靜的情況下,白皮書還就南海發出刺耳言論,稱對中國的活動 " 格外關切 "。

這些年來,澳大利亞從中國崛起中撈瞭不少果子。2016 年,中澳貿易額達到 1078 億美元,澳大利亞順差超過 335 億美元。中國連續 8 年為澳第一大貿易夥伴。按說,澳大利亞應該得便宜賣乖,歡迎中國崛起才是,可這個國傢卻顯得很糾結,既想繼續享受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又擔心被中國所影響。

一名在澳多年的華人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澳大利亞身在亞太,以美國為主要盟友,奉行西方價值觀,一直對中國有防范心理。而中國越強大,它的糾結、焦慮感就越強,擔心越來越依賴中國。澳大利亞與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不同,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已經習慣美國主導下的秩序,是這種秩序的獲益者,希望盡可能地將這種秩序維持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近年不時傳出所謂 " 中國影響力滲透 " 的聲音也就不足為奇瞭。

不知是為瞭博取眼球,還是表達 " 心聲 "。一些澳大利亞政客也經常圍繞中國冒出不負責任的言論。今年 6 月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對話會上,特恩佈爾曾在主旨演講中宣稱 " 有人擔心,中國將會尋求實施當代門羅主義 "。後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又表示這一類比不恰當。今年 3 月,澳外長畢曉普曾在公開演講中稱," 中國不是民主國傢,因此不適合擔當地區領導者 "。而在南海問題上,澳大利亞一直是跳得最高的國傢之一。去年南海臨時仲裁庭公佈所謂仲裁結果前後,堪培拉第一時間宣佈支持仲裁結果,宣稱中國 " 必須執行 "。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於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澳大利亞我們有個誤解。其實,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經濟權重不夠,我們隻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用澳外長畢曉普的話說,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經濟夥伴。美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兩年前是一萬億澳元,而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是 2000 多億澳元。從政治、安全角度看,澳大利亞對美國的依賴就更強瞭。

然而無論如何,澳大利亞的對華態度還是讓人覺得 " 不厚道 "。路透社 23 日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傢簡 · 格利的話說,澳政府承認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收益,但同時又 " 想讓中國走開 "。格利還表示,白皮書中少量提及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重點突出中國可能造成緊張局勢升級,而不是能帶來經濟利益," 我們並沒有擁抱未來,我們抓著過去不放,等於是隻抓著救生衣而沒有去構想打造新的大船 "。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新加坡特約記者 李斯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陳一 甄翔】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 " 環球 TIME" 客戶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