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伯抗日戰場上見死不救?這個鍋很冤

11-04

摘要:在抗戰期間,婦孺皆知,湯恩伯和第 20 軍團,一直是中國人最為稱贊的抗日鐵軍之一。也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湯恩伯將軍居然成瞭不聽指揮,見死不救,畏敵如虎的代名詞,歷史竟然這樣任人擺佈,堪為抗戰史上最吊詭的案例。

(接前文)

圖 17:湯恩伯將軍

13,徐州會戰,湯軍團長一馬當先

要全面瞭解湯恩伯將軍當然不易。但是,要盡量靠近當年抗戰戰場的湯恩伯司令,似乎不算太難。

山在那裡,水在那裡,湯將軍當年殺敵戰場也在那裡。

即便那裡還在那裡,然而,我們去瞭解那裡,還得知道一些簡單的軍事常識、歷史。

日本的開展研究學者戰後研究,認為," 以炮力為中心的戰鬥力進行比較,假設日軍的常設師團是 100,那麼預備師團就是 62,警備師團是 44,而中國軍隊一個師則是 16"。

參考這個比例,客觀比較不難得出,日軍一個聯隊戰力大致相當國軍嫡系一個師;一個大隊戰力大致相當地方國軍一個師。此,不包括後勤、中日軍制,以及雙方戰鬥兵素質等巨大懸殊。

如要分析、靠近歷史,這顯然是推演當時戰爭借用、參考的重要資料。

在抗戰初期,國軍為備戰擴編軍隊,新編部隊超過一半。很多抗戰戰士,參軍前一天,還是農夫、市民、學生。

所以,日軍以一個大隊正面較量,擊潰國軍一個師,這是歷史局限的悲哀。而現在人們以什麼 " 大潰敗 " 去嘲諷,大多源於無知。

此外,因為誤導,一般人多把臺兒莊會戰認為是徐州會戰一個組成單元,自認為瞭解這段歷史,根本不會瞭解臺兒莊會戰戰略、戰役價值。

臺兒莊會戰,是國軍為斷阻日軍南北集團會師,主動出擊,以內外線作戰擊潰日軍兩大主力師團的會戰。

會戰因為內線兵團的死戰不退,以及湯恩伯軍團馳騁轉戰,撕扯日軍,最後鐵拳一擊,與內線兵團內外夾擊,截止 1938 年 4 月 15 日,國軍取得抗戰以來第一次會戰大勝。

臺兒莊會戰之後,重慶、延安均十分驚喜。

臺兒莊會戰後到 1938 年 5 月,魯南戰區徐州一線,國軍雲集瞭有瞭 50 個師番號的大軍。

——臺兒莊會戰,以及臺兒莊會戰後爆發徐州大會戰到大突圍,湯恩伯將軍和他的軍隊尤其居功至偉。可惜,這段戰史多被腐儒顛三倒四,致使抗戰將軍和戰士們當初努力,化作雲煙。

臺兒莊戰後,民國軍委會短暫判斷日軍戰力、局勢失誤,有瞭再調重兵,集結近 20 個師進入徐州戰區,擬在魯南完成第二次會戰,實現 " 一戰 " 驅逐日寇的目的。

顯然,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戰略輕敵。

一時,國軍可調動的部隊紛紛往徐州集結。當時,第五戰區規劃、調度出現紊亂,徐州軍滿,部隊吃住等後勤也發生問題。

就在國軍備戰徐州的同時,隨著國軍臺兒莊大捷迅速被各國媒體宣揚,日本軍界認為,臺兒莊會戰是自明治維新建軍以來,日軍最大失利。

由此,上到天皇,下到民間,不免氣急敗壞,急於挽回顏面。日軍軍部調整 " 所謂 1938 年不進攻的計劃 ",準備發起大舉對華侵略。

可見,正是臺兒莊會戰大捷的刺激,使得日軍侵華戰略由狡詐的蠶食模式,直轉愚蠢的鯨吞。最終,八年苦戰,日本噎死。

徐州正面,第 5、10 師團各有一主力支隊被重創後,並沒有完全脫離徐州戰區。得悉徐州國軍動態,這兩部日軍迅速報告。

日本軍部和華北、華中日酋認為,這是報復和打擊第五戰區的絕佳戰機。

日軍立刻下令,南北對進,在徐州一線,殲滅國軍抗戰主力第五戰區,企圖畢其功於一役。

是時,華北方面軍寺內壽一大將和華中方面軍畑俊六大將督率各自主力,分為北面、西北面、南面三路,雲集可調的幾乎侵華軍隊,在加強關東軍支援部隊後,殺氣騰騰直撲徐州。

圖 18:第五戰區組織徐州會戰,調集重兵雲集徐州。圖為臺兒莊會戰後調往徐州的國軍。

北路戰場依舊是在臺兒莊正面。

在臺兒莊會戰中,國軍實際上是和日軍第 2 軍的第 5、10 師團兩個支隊總兵力不到 3 萬的日軍作戰。正是因為戰力懸殊,國軍才以血戰取勝。

此刻,徐州會戰一開始,日軍北路即集中瞭第 2 軍所有可機動的攻擊部隊。

就包括瞭第 5、10 師團其他 4 個支隊主力,以及第 16 師團、關東軍第 5 旅團、第 114 師團等部隊,總兵力在 10 萬上下,以及獨立輕裝甲車第 10、第 12 中隊,野戰重炮兵第 1 旅團(缺第 1 聯隊)。

這一路的日軍重炮,配備有 100 毫米至 240 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 70 餘門。而當時國軍擁有的全部 100 毫米以上重炮,不過 60 來門。

這便是當時會戰,為什麼百萬國軍犧牲巨大,在華北、華中平原戰場,一直在戰役上不敵日軍的客觀原因。

網絡頻見的,是不知敬畏歷史,以此嘲笑曾經抗戰戰士的人們,可見是真的無知。

14、李宗仁和湯恩伯的爭執

此外,日軍第 2 軍派出瞭土肥原賢二第 14 師團,加強野戰重炮兵第 2 旅團,由魯西至豫東攻略商丘,以截隴海線,斷國軍往西退路。

土肥原賢二第 14 師團這部分日軍,在多路日軍中配備最強。

是時,14 師團的火炮多達數百門。僅野戰重炮兵第 2 旅團就有 36 門 120 毫米榴彈炮,48 門 150 毫米重榴彈炮。

土肥原賢二第 14 師團還有 300 多輛坦克裝甲車,數百輛卡車運輸部隊。

僅僅這路日軍孤軍隨軍攜帶的傢當,就超過瞭國軍全部傢當。

該部日軍驕狂深入,後來,國軍捕捉戰機予以設伏。由此蘭封會戰爆發。力戰之下,國軍主力以五倍戰兵,付出慘重傷亡,戰果甚微。

最後,在徐州大撤退時為脫敵追擊,不得已花園口決堤,國軍這才憑借黃水之威,以巨大、慘烈的犧牲,斷瞭土肥原賢二第 14 師團後勤和退路,威脅這支裝備精良的日軍北撤。

南路戰場也是徐州會戰主戰場。

日軍以畑俊六的華中方面軍第 6 師團,第 9 師團、第 13 師團,第 101 師團,對皖北、蘇北發起攻擊。

日軍南線作戰,企圖由南向北,斷阻國軍往南、西的退路。

臺兒莊會戰之前,日軍驕狂,兵力分散且孤軍冒進。國軍這才完成大勝。

如今,徐州雖扼津浦線、隴海線要地,然四周坦途,無險可守,雲集的國軍重兵,終於再成日軍攻擊目標。

到 1938 年 5 月,日軍以 13 個精銳師團共 30 萬人,增調 150 架戰鬥機,向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區,策劃實施 12 個包圍圈,企圖對國軍實施大圍殲。

風雲突變之間,近百萬抗日主力軍,已陷死地。

此時,徐州國軍尚無警覺。

第五戰區集中在魯南的主力,向正面南侵的日軍發起作戰。這部國軍一馬當先的主力,還是湯恩伯軍團。

當時,湯恩伯第 20 軍團在孫連仲、張自忠西北軍和川軍配合下,率先和北路日軍第 5、10 師團主力接戰。

日軍第 5、10 師團的戰役任務是滯留國軍,給各路日軍完成對五戰區的大包圍創造戰機。是以,徐州會戰最初,湯恩伯第 20 軍團壓力不大。

臺兒莊會戰後,白崇禧尤其肯定湯恩伯在機動作戰上表現的指揮才能。孫連仲、張自忠等將領對湯恩伯也非常尊重。

是時,因為西北軍整體野戰戰鬥力不濟,川軍裝備太差,第 20 軍團以掩護友軍作戰,幾乎貫穿前期作戰始終。湯恩伯部和孫連仲、張自忠等各部更是交情深厚。

會戰開始,民國軍委會和第五戰區並沒有發現日軍企圖。李宗仁大勝之後,盛譽之下,更是急切催戰第 20 軍團。

湯恩伯一度也向民國軍委會建議,以第 20 軍團為主力,北上收復濟南。

然而,數戰之下,到 4 月下旬,對日作戰豐富經驗的湯恩伯由日軍攻擊烈度大幅下降,因而懷疑日軍作戰目的。於是,就戰與退,湯恩伯和李宗仁再次發生分歧。

兩人大吵之後,湯恩伯數次向軍委會陳情。後來,劉斐撰寫回憶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湯恩伯和李宗仁,均是毫不留情地挖苦——寫回憶錄如此,用回憶錄來判讀歷史,豈不荒唐?

李宗仁在臺兒莊會戰和徐州會戰數次叱責湯恩伯擁兵自重,不聽指揮。更是成為後來人們對湯恩伯認識的基點。

關於戰退爭論,湯恩伯雖然氣惱,然而這次大敵壓境。在第 20 軍團側翼、背後,是孫連仲、張自忠和川軍等部。

除卻和當面日寇血戰,湯恩伯軍團絕無回旋餘地。

15,徐州大突圍,危難之中,英雄本色

徐州會戰中,湯恩伯放棄迂回、機動、側擊等作戰,第 20 軍團再無後退一步,死心塌地在徐州外圍,打起瞭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阻擊戰。

隨著日軍逐步添加攻擊部隊,第 20 軍團前沿陣地全面接敵。雖然日軍愈日發起戰機、重炮掩護下的攻勢,湯恩伯部似乎沒有出現潰敗和不止。

查閱資料發現,是時,形勢直轉下,湯恩伯軍團主力各部一線接敵主陣地線對敵方向,似乎隻是一個搜索幕。其主力尤在狹小的防區機動出擊。

激戰數日,湯恩伯軍團一直力當諸軍之前,似乎直到撤退之時,該部一直保持著非常靈活、機動、有效的防禦態勢。

抗戰初期,能夠把防禦戰打得如此有聲有色,由抗戰軍興至徐州會戰,僅湯恩伯兵團。

由南口會戰開始,湯恩伯似乎習慣獨力與日軍周旋。局勢危機下,湯恩伯兵團在徐州以北、以西戰場和日軍野戰連日,並無膽怯。

其勇烈,日軍戰後喟嘆,湯部一個師,要當國軍其他部隊十個師。

日軍雖然有所誇張,湯恩伯部戰力勇悍倒是不爭事實。

戰時,湯恩伯習慣帶作戰參謀一位,連帶數位警衛,往返戰事最熾處,就前敵指揮。徐州會戰時,到關麟征軍部不久,即遇到日軍聯隊發起的 " 斬首 " 襲擊。

數千日軍直撲而來,而 52 軍前指僅有一個警衛營。後人記載,局勢危急下,湯恩伯和關麟征之外,其餘無不大驚失色。就此,關麟征哈哈大笑以 " 大炮催客 " 要湯恩伯軍團長離去。

湯恩伯滯留再三,完成前敵部署離去,直到這時,警衛營還在和日軍廝殺。主將如此,將士自然用命。

日軍號稱 " 鋼軍 " 的第 5 師團精銳主力國崎支隊正面攻擊的國軍防線,正是 20 軍團防區。徐州會戰發起數日,日軍戰役包圍完成,露出獠牙,開始猛攻。

是時,日軍以飛機、重炮掩護,向國軍發起大隊規模上千人的人海沖鋒。

很多戰史和抗戰老戰士記載,直到第 20 軍團徐州撤退之前,日軍幾乎寸步難行。

湯恩伯各部連排,行軍作戰,均有一位軍官手持一面小紅旗,上書:革命軍人遵守紀律。連排官兵隨小紅旗進退,軍紀嚴明堪為國軍首屈一指。

比對當時中日火力、裝備差距之後,這個寸步難行的血戰戰績,在當時環境下,讓人匪夷所思。

其中,52 軍設計在防區埋雷,由日軍攻擊方向次第設計由標註射擊諸元的山炮、迫擊炮和重機槍匯織的火力陷阱。一旦日軍上當,國軍僅有的重火力急速射擊,往往以精密猛烈火力予敵殺傷。

軍紀是一方面,湯恩伯所部在防禦戰靈活作戰,更是多見奇效。由此,可見 20 軍團的師、團單位作戰戰術之靈動。

其時,第 20 軍團抗日之勇烈,國軍各部都在傳聞。尤其以當時《大公報》等主流華文報紙記載尤其多。

坊傳,在臺兒莊會戰對付日軍勁旅坂本支隊,湯恩伯指揮下的第 20 軍團殺鬼子是:將日軍趕進村子,然後放火燒掉村子,再然後將機關槍堵住村口,出來一個殺一個。

英雄終究是英雄。雖然湯恩伯將軍自李宗仁回憶錄等開始,不斷被抹黑。但是,現在的網絡,慢慢也有瞭湯恩伯將軍抗日的傳奇。

相比北線激戰,日軍南線的攻擊進展神速。日軍於 26 日占領含山、鹽城,28 日占領新興,30 日占領巢縣,順利如同行軍。

南線日軍攻勢取得進展,這才讓戰役局勢浮出水面。原來,日寇真的是野心勃勃,企圖一口吞下整個第五戰區。

嚴峻局勢下,民國軍委會和第五戰區不得不冷靜下來。撤退,肯定好過魚死網破。此刻,武漢戰場預設工作正在全面展開,逆江於大別山、長江腹地的國防體系,還需要第五戰區精銳回防。

徐州會戰正酣,國軍與日軍已經互相在數萬平方公裡戰場混戰,雙方南北兩翼戰場不斷展開、延伸。

南線一翼折斷,大勢已去。

徐州的國軍,是抗戰幾乎最後的有生力量。一旦被殲滅,中國抗戰將無從談起。——因為戰略分歧,這段時間湯恩伯和李宗仁更是分歧重重,每次通話幾乎都要大吵。然而,湯恩伯最初的預警,終於成為現實。

16、徐州突圍到底是誰的功勞

軍委會終於向第五戰區下達瞭全線撤退的命令。

其時,因為南線國軍作戰陷入被動,徐州國軍已然腹背受敵,第五戰區以下各部多有失聯,指揮已經出現紊亂。

於如此廣闊戰場實施大撤退,危機重重。

在徐州大撤退之際,湯恩伯臨危受命受命,兼任第五戰區隴海兵團總指揮,第 68 軍軍長劉汝明任副總指揮。該部,擔任徐州國軍撤退殿後。

圖 19:徐州大突圍時的第 20 軍團一部國軍。

目前看到的戰史,多陳述是李宗仁指揮有方,方才有和敦刻爾克大撤退相提並論的徐州大突圍。

固然,抗戰具有非常重要戰略價值的徐州大撤退,確有第五戰區指揮因素。然而,軍史也多有記載,當時第五戰區對於撤退路線規劃甚不周全,撤兵行動呈現混亂局面。

由民國軍委會和第五戰區發現敵情,到決策撤退,時間非常緊張。要在兩三天內,制定 70 萬大軍的撤退規劃達到周全,肯定困難。

客觀分析徐州大撤退之所以成功,可能除卻民國軍委會和第五戰區撤退計劃制定、指揮之外,主要有三:

一,日軍野心大而實力不足,大包圍戰略先天不足。以 20 餘萬在數萬平方公裡大戰場尋求包圍固然有可能,但是包圍之後還要貪圖殲滅,無疑妄想。

二,國軍以軍法殺韓復榘後,軍紀尤其嚴明。各路國軍進退日軍包圍圈之間,少有潰亂。

三,湯恩伯第 20 軍團血戰斷後、掩護之戰功。

其時,尚有 5 萬以上戰兵的湯恩伯軍團,是日軍開始膽寒的抗日勁旅。第 20 軍團在第 68 軍劉汝明部配合下,由徐州城內開始,沿隴海路附近擺開陣勢,對日展開阻擊作戰。

他們身後,是正在撤退的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以下 60 萬國軍精銳。

日軍對湯恩伯軍團素來有 " 以一當十 " 的評估。在戰役斷後、掩護中,第 20 軍團各部力戰、巧戰,戰損不算大而完成任務非常幹凈。

湯恩伯率軍團指揮部走在最後,撤退中,他多猜度以日酋用兵線路,一路輾轉行軍。沿途收容潰散,甚至,滯留徐州很多非作戰單位、人員,也隨第 20 軍團各部安全撤退。

這些本該隨李宗仁等走在前面的非武裝人員,其中多有報人。安全撤離後,更是撰文,對湯恩伯、關麟征等第 20 軍團從容淡定,周旋於敵後大加稱贊。

其實,在抗戰期間,婦孺皆知,湯恩伯和第 20 軍團,一直是中國人最為稱贊的抗日鐵軍之一。也不知何年何月,湯恩伯將軍居然於網絡,被否定如此。堪為抗戰史最吊詭之案例。

徐州大突圍中,協同第 20 軍團作戰的第 68 軍劉汝明部戰功赫赫,且戰損也不算太大。在阻擊戰中,該部多得到第 20 軍團支援,兩軍並肩作戰,浴火重生。

第 68 軍,這支本來戰力較弱的地方國軍,後來參加瞭棗宜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等等抗日大會戰,犧牲累累,鬥志彌堅,終於成為抗戰鐵軍。後來該部在內戰中被殲滅。

徐州會戰暨徐州大撤退之後期,基本上是第 20 軍團孤獨的表演。

完成阻擊、斷後任務後,湯恩伯下令全軍團化整為零,他和關麟征等諸位軍、師長們各自分散,輕車簡從,在十萬平方公裡戰場進退自如。

湯恩伯擅長遊擊、機動,並不拘泥第五戰區規定的撤退路線。他機斷制定的撤退計劃保障瞭他的 5 萬餘精銳,得以分路轉進。

沒有丟失一門山炮。

第 20 軍團在掩護徐州大軍突圍後,轉戰之餘,以忽略不計的微小損失,得以安全撤退抵達豫鄂陜交界的南陽。

然而,湯恩伯沒有執行第五戰區撤退路線,讓李宗仁異常氣憤。

反之,此戰之後,第 20 軍團自湯恩伯、王仲廉、關麟征等以下,與李宗仁也是勢同水火。

多有人認為,湯恩伯軍團完成徐州 60 餘萬國軍大撤退之後,第五戰區並沒有對該軍團撤退,明確撤退線路和組織接應。

誰是誰非,後人隻好喟嘆。

無疑,湯恩伯在徐州會戰最後一意孤行的大撤退,是成功的。

這支中國抗日最精銳的軍團並沒有因為承擔全軍的掩護、斷後以及孤軍撤退,而遭遇不可挽回的損失。

鐵軍,依然是鐵軍。

稍事補給,湯恩伯軍團再次折轉殺進日軍重圍,受命在津浦路南段機動接敵,掩護和接應徐州會戰南線戰場的第 24 集團軍等部友軍突圍。

真的趙子龍,無從知道他在長坂坡殺透重圍的威武。然,湯恩伯將軍當年在徐州突圍,於北線戰場力當追敵,再轉折數百裡於南線戰場接應友軍,所到之處,日寇莫不為第 20 軍團鋒芒所逼,收斂驕悍。

遙想湯將軍虎威,不覺神怡。

這部被第 20 軍團掩護、接應出來的國軍,一度活躍敵後,成為國軍魯蘇戰區抗日主力。

1938 年 6 月 8 日,軍委會下令,由第 20 軍團基礎,組建直屬軍委會的戰略機動部隊第 31 集團軍。

指揮有方,戰功顯赫,湯恩伯就任集團軍總司令。下轄張軫軍長的第 13 軍,關麟征軍長的第 52 軍,李仙洲軍長第 92 軍,張剛軍長第 98 軍。

全軍幾達 12 萬人,成為當時國軍抗戰主力軍。

1938 年 6 月之後,湯恩伯和第 31 集團軍再次成為中國抗戰的 " 救火隊 ",由軍委會劃歸九戰區,參加瞭中日空前規模的武漢會戰。

於是,湯部在鄂中,再傳制敵佳音,成為武漢會戰國軍戰績最為顯赫的部隊。此乃後話,請關註本號後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