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軍費是怎麼沒的?

03-18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有兩個地方的防務機構的 " 窮 " 樣頗為讓人矚目。一個是臺軍先是往蘭嶼和綠島運輸 " 霍克 " 防空導彈,被媒體發現是幾十年前的老舊型號,再是臺灣新 " 防長 " 連用五個 " 沒有 " 否定瞭自己不到半天前放出的 " 求購 F-35B" 的消息;另一個則是印度陸軍在國會報告上 " 哭窮 ",表示因為通貨膨脹,印軍軍費不僅無法完成現代化,甚至連足夠的彈藥也買不起……兩傢窮相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臺灣窮的不隻是防空導彈

臺軍本周有好多上演 " 存在感 " 的戲碼,盡管這些戲碼都是自說自話,但卻也讓人看到臺軍目前的現狀與動向。先是在 3 月 14 日,臺軍向蘭嶼和綠島兩地通過登陸艇以 " 突擊排 " 的形式部署瞭 " 霍克 " 防空導彈系統,並稱這一行動是針對解放軍戰機繞臺飛行的對策,用來 " 將防空火網前推 "。

臺軍 " 霍克 " 導彈發射

臺軍這次部署的 " 霍克 " 防空導彈系統屬於第二階段改進型,其基本部署單位是導彈發射連,每個發射連配屬一部 AN/MPQ-50 脈沖搜索雷達、一部 AN/MPQ-55 連續波搜索雷達、一部 AN/MPQ-51 測距雷達,這三部設備與連指揮控制車、信息協調中心車相連,後者指揮控制兩部 AN/MPQ-57 照射雷達、兩套發射系統控制車、6 部 3 聯裝導彈發射架,此外,還包括導彈運輸裝填車、發電機組等附屬設備。整個發射連有 40 套各種設備,需要幾十輛越野車裝運,是名副其實的 " 走起來一大片 " 的防空導彈。

" 霍克 " 導彈系統的連指揮車

在蘭嶼這樣大小的地方部署一整個發射連過於興師動眾,因此臺軍最後選擇的是部署所謂的 " 突擊排 ",即去除冗餘、減少發射架和備彈以後 " 輕裝上陣 "。類似的做法我軍在上世紀 60 年代打擊臺灣 U-2 高空偵察機,搞 " 防空導彈遊擊戰 " 時也做過。不過即使如此,兩種搜索雷達、一種測距雷達、指揮車和信息協調車這些東西都是免不瞭的,最多隻是少帶一套照射雷達,少帶點兒發射架和備彈。

臺軍公開展示的 AN/MPQ-57 照射雷達

說實話,這次出現的 " 霍克 " 第二階段改進型是 70 年代末的產品,放到今天已經 40 年瞭,加上臺軍沒有技術能力對這些 " 霍克 " 升級,其剩餘壽命顯然不容樂觀。如果臺軍沒有對 " 霍克 " 進行徹底翻修的話,這些導彈用不瞭 10 年就會完全喪失戰鬥力。2017 年臺軍在一次試射中連續有兩枚 " 霍克 " 在發射後自爆,就很直觀展現瞭這一問題的現實性。

當然臺軍嘛,即使不能用的武器,當做架子擺在那裡也是要做的。臺軍在 1958 年獲得的美制 " 奈基 · 赫拉克勒斯 " 遠程防空導彈之後,一直用到 1996 年臺海危機之後才退役,但實際上根據臺軍自己後來披露的材料,這些導彈在 1991 年試射時就已經嚴重老化難以執行高威脅任務,1993 年 3 月之後完全淪為發射架上的擺設,但是臺軍因為沒有能及時服役的替換裝備,就這麼 " 擺 " 瞭整整 3 年的樣子,這些 " 霍克 " 的情況,很難說離當年的 " 奈基 " 差多少。

被做成紀念標志的臺軍 " 奈基 · 赫拉克勒斯 " 導彈——其實服役末期的時候已經差不多是個擺設瞭

可是 " 霍克 " 能退役麼?不能啊!為什麼不能?退役瞭臺灣還怎麼吹牛啊!

吹什麼牛呢?當然是 " 世界防空密度最大 " 的迷之自信。

臺軍現役的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理論上有 27 個連(一個連一套系統),但是其中有 12 個連都裝備瞭各型 " 霍克 " 導彈,雖然最後一批導彈交付於 2000 年,但是這些導彈系統中大部分已經服役瞭 30 年以上,由於臺灣不像中俄等大國擁有對導彈徹底翻新的能力,這些 " 霍克 " 的狀況實際上就非常可疑。加上臺軍沒有進行 " 霍克 21" 這一終極升級,這些老導彈很難說能夠在臺海上空真正起到什麼作用。至於剩下的 " 愛國者 " 系統裡,有 6 個連的 " 愛國者 3" 雖說是反導專精,但在防空作戰裡的射程反而要大打折扣。剩下的導彈系統數量雖然也不少,但是一來 " 密度最大 " 這個牛皮吹不起來,二來即使按照現在臺軍的部署,所謂的 " 密度 " 也隻是針對臺灣海峽一側,而在臺海東側,臺軍的總共隻有 3 個 " 霍克 " 導彈連佈防,別說 " 密度 " 瞭,連全部覆蓋都做不到。

" 總捅大人誒,你知道我們的國防政策是審摸嘛?"

" 當然是保衛臺灣咯。"

" 錯瞭啦,是要人相信臺灣受到保衛瞭誒!"

" 讓誰啊?老共嗎?…… "

" 讓投你票的那些綠民誒!老共早知道我們國軍是戰五渣瞭啦!!"

實際上,如果把臺軍防空導彈的問題 " 拔高,那就不難看出一個根本的問題:臺軍裝備不僅不先進,還非常地 " 窮 ",以至於無法完成臺軍裝備的正常換裝。

臺灣在過去 10 年裡,平均軍費大約在 100 億美元左右,按照一般國傢軍隊的軍費結構,大約 30% 左右也就是 30 多億美元可以用於裝備采購和更新,如果這個節奏維持 30 年,那麼臺軍 30 年內可用於采購裝備的經費總額大約是 900 億美元。而按照臺軍的主戰裝備估算,臺軍差不多有 1000 輛主站坦克、300 架第三代戰機,30 艘大中型水面艦艇,40 個防空武器連(27 個防空導彈連 +18 個高炮導彈混編連),按照現在的 " 行情 ",按照 500 萬美元一輛坦克,8000 萬美元一架戰機,8 億美元一艘戰艦,10 億美元一個防空導彈連(這些價格基本都算是 " 瞎標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現在除瞭中國或者俄羅斯產品,很難買到這麼便宜的)計算,這些裝備的價格就已經高達 890 億,軍備經費就隻剩下 10 億美元。而那些沒有被筆者計入主戰裝備行列的產品,比如各種雷達、數千輛裝甲輸送車和數萬輛卡車,上千門大口徑火炮和各種輕武器,以及各種武器彈藥,各類導彈等等……顯然不是這 10 億美元能搞定的。

2016 年落水的臺軍 " 勇虎 " 坦克

好看嗎?想玩嗎?沒玩過吧?

這個計算並未算上臺軍的軍費每年 1%-3% 的增長,也沒有考慮國際軍火價格的漲幅,同樣也忽略瞭臺軍采購武器過程中被當成 " 凱子 " 敲竹杠的額外支出,可以說是漏洞百出,完全經不起仔細推敲,更不能作為什麼論證的數據,但這個計算仍然能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臺灣的軍費規模,根本支撐不起目前規模的臺軍以 30 年為周期進行全面的換裝。

當然,臺軍終歸要進行換裝,既然錢不夠,那能夠做的,除瞭自研自制一部分,想辦法買點比如美軍不要的垃圾便宜貨等降低裝備價格的方法之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晚點換裝備,將武器系統的服役周期延長到 40 年、50 年甚至更久。於是我們就看到臺軍一邊被大陸媒體稱為 " 大肆購買先進裝備妄圖以武拒統 ",一邊還用著服役 20 多年的戰機、30 多年的防空導彈、40 多年的護衛艦、50 多年的輕型坦克、60 多年的自行高炮乃至 70 多年的榴彈炮……一副 " 縫縫補補 30 年 " 的窮酸樣。也能明白為什麼臺灣新任 " 國防部長 " 嚴德發在記者會上連說五個 " 沒有 " 否認臺軍向美軍洽購 F-35 戰機的消息。

F-35 高昂的價格和使用成本,根本不是臺灣能夠承受得瞭的

別說美國賣不賣你,就算賣,臺灣也買不起多少。

印度的窮,是出風頭的代價

至於印度的窮,可能是另外一種原因。印度議會常設國防委員會當地時間 3 月 13 日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國防預算 ( 2018/19 財年 ) 的小幅增長不足以幫助印度軍隊完成拖延已久的現代化。印度陸軍副參謀長薩拉特 · 查特爾中將對議會常設委員會說,為現代化所作的各種努力 " 受到瞭挫折 ",而增長不夠的原因,主要就是 " 目前預算增幅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甚至都無法跟上稅收增長 "。

他同時控訴,額定用來購買 125 項國防項目以及陸軍日常所需以及庫存彈藥用的資金約為 2900 億印度盧比,但是目前隻有 2136 億盧比到賬。

他表示,一般來說,任何現代軍隊都有三分之一的裝備是老舊裝備,三分之一為現代裝備,三分之一在先進裝備。然而,他對軍隊的現代化水平提出瞭悲觀的看法。他說 :" 就我們所知,今天的情況是,我們的陸軍裝備中有 68% 是舊式的,目前隻有 24% 左右現代化裝備,而先進裝備的比例隻是 8%。"

使用加拿大版佈倫輕機槍的印度陸軍

8% 這個比例是不是印度陸軍為瞭在國會要更多預算的 " 哭慘 ",普通人很難說,畢竟對於大多人來說,印度是一個裝備瞭近 4000 輛坦克,其中最差的也是 T-72,每年還在斥資幾十億美元到處買買買的國傢。對印度國會和印度媒體來說,印軍在裝備領域的狀態其實也大抵如此。盡管印軍裝備的外貿型 T-72 坦克在綜合性能上可能隻相當於解放軍的 96 式主戰坦克,但面對還有不少五對輪的解放軍,印軍多少應該有些自信才對。

" 聽說你們印軍裝備不錯,比我們強?"" 拉倒吧…… "

但印軍的這種 " 風光 " 背後的卻是其相當糟糕的作戰準備情況和同樣不容樂觀的國傢經濟形勢。去年 7 月 21 日,就在中印邊境對峙尚處於危險時期之時,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提交給印度議會的一份報告中稱,該國陸軍的彈藥庫存隻勉強夠作戰十天。主計審計長公署透露,在 152 類彈藥中有 121 種(約占陸軍庫存的 80%)低於國防部按照 " 戰爭消耗儲備物資 " 所規定的可進行 40 天激烈戰鬥的水平。這份報告還稱,61 類彈藥庫存處於極低水平,而另外 83 類彈藥低於國防部所規定的可維持 20 天戰爭的最低可接受風險水平。

與此同時,解放軍正在高原上連續進行實兵實彈演習,各種彈藥潑水一樣地打出去

可以說,重采購、輕使用在印度軍備建設的歷史上已經成瞭一種病,而且這種以單純裝備的獲取為目的的軍備邏輯到今天也沒有要改善的架勢。

對於大部分軍隊來說,采購、使用和維護保養是軍隊建設和使用中必須考慮的因素,而比起采購裝備這種一次性的投資,對裝備的不斷維護和投入,才是這些裝備能夠持續用於作戰的關鍵性因素。但在最近幾十年的印度軍隊裝備建設過程中,由於新裝備的 " 奪人眼球 ",印度軍隊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瞭新裝備的采購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瞭裝備的維護。

就拿現在看起來印度不太缺的坦克來說,印軍總數 3000 多輛的坦克中,有大約 1600 輛是 2001 年以後開始向俄羅斯采購的 T-90 系列坦克,而剩下 2000 輛左右的則是 80 年代開始裝備的 T-72 坦克。而在上世紀 90 年代還沒有 T-90 的時候,這一空缺是由 2000 多輛 T-54/55 坦克填補的,但在 90 年代中期,印軍的 T-54/55 坦克就已經有 90% 以上因為長期得不到維護和缺乏備件而陷入無法使用的狀態之中。作為全世界公認簡單皮實的裝備,能把 T-54/55 系列的妥善率搞得這麼低,也隻有印度陸軍能做得出來。而現在印度裝備的 T-72 妥善率如何,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從印度連參加 " 坦克兩項 " 的 T-90 這種 " 面子工程 " 都能連續兩輛坦克當場發動機出故障癱在賽場上的情況看,印軍的裝備維護顯然還是值得擔心的。

憑借遙控高機和超強馬力刷瞭一圈時髦值的 T-90,兩臺都趴窩瞭,情何以堪啊

至於空軍裝備的更新,對印度空軍來說就更加糟心瞭。印度空軍從上世紀末開始準備籌劃更新重型、中型和輕型戰鬥機,但是除瞭重型的蘇 -30MKI 在被俄羅斯 " 坑成正果 " 之外,中型和輕型戰鬥機的采購都遭到瞭慘敗。" 陣風 " 戰機雖然從引進生產 126 架變成瞭直接購買 36 架,但是好歹是簽上瞭協議,輕型戰鬥機引進幹脆因為印軍不切實際的低價格和 " 印度制造 " 的幾次攪局至今一無所獲。

當然,很多國傢引進武器裝備都有類似的問題,但對印度來說,煩惱卻是雙倍的——印度在引進各種進口戰機的同時,還有一個規模龐大、耗資不菲、效率極低還特能忽悠的國有軍工系統。雖然印度的軍工系統承擔瞭不少諸如組裝 T-90(號稱國產)或者組裝蘇 -30MKI 的工作,但他們的野心一直在於研制 " 有自主知識產權 " 的武器裝備,而且這些裝備偏偏還得是 "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和引進的裝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引進仿制瞭 59,於是中國坦克工業從研制 59 式坦克的改進型出發,逐漸走上自主研制的道路;從引進仿制殲 -7 開始,從放大殲 -8 開始嘗試自行研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印度倒好,組裝瞭幾天 T-72,不尋思完全國產化之後漸改提升性能,反而要一步登天,另起爐灶搞一個印度豹 2。結果花錢耗時間不討好,連 T-72 仿制也沒學利索,變成瞭名副其實的邯鄲學步;" 光輝 " 戰鬥機就更別提瞭,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種服役的三代機,量產工作 4 年隻造出瞭 8 架量產機,完全一副把工業生產當做原型試制,試圖展示印度 " 大國工匠 " 的架勢。

披紅掛綠的 " 阿瓊 " 坦克,很有農業重金屬風格

這種好高騖遠又不肯腳踏實地的軍工企業,如今還在 " 印度制造 " 的大旗之下進一步得到瞭發展,在花掉軍費本就不多的真金白銀的同時,沒有產生任何值得一提的效益。如果說有,那就是歷任印度政府借此獲得瞭一項新的 " 政績 "。

正如下水快 3 年的 " 維克蘭特 " 號航母一樣,雖然該艦在下水時一度引來印度媒體和官方的密集吹捧,但在下水之後這艘航母卻被迅速遺忘,以至於由於印度政府行政事務的影響,該艦的建造一度因為經費撥付不及時而暫停……如今這艘航母還停在科欽造船廠的碼頭上,除瞭每隔幾個月挪一次泊位,為船廠裡的新船騰出碼頭之外,一年多來這條航母上沒有看到任何像進度的東西。中國國產航母開工的時候," 維克蘭特 " 已經開工 8 年並且進行瞭第一次下水,但當如今國產航母甩掉身上的腳手架,準備進行最後的安裝檢測迎接首次海上試航的時候,印度的國產航母除瞭還在花掉政府的軍費之外,對印度海軍仍然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想到印度除瞭航母之外還有不止多少這麼多項目還處在這種光花錢看不到戰鬥力的狀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政府一直抱怨錢不夠花瞭。

寶寶心裡苦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