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序列裡,也有四艘名為金剛級的導彈驅逐艦,雖然現在已經服役二十餘年略顯低調,但在剛剛服役那會兒,他們金剛四姐妹可是亞洲最強的水面艦艇。今天就來聊聊這海自 " 四大金剛 " 的前身今世。
冷戰時期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長期擔任封鎖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任務,可以說冷戰大部分時期,海自主力水面艦艇的基本都是圍繞護航、反潛和掃雷這三個核心作戰任務來設計建造的。而為瞭給水面艦艇編隊提供必要的防空掩護,海自陸續造瞭旗風和太刀風級防空艦。
旗風級導彈驅逐艦 2 番艦 " 島風 " 號。
進入 80 年代後,前兩型防空驅逐艦逐漸無法滿足編隊防空需求。80 年代的蘇聯已經裝備瞭大量的圖 -22M 系列超音速轟炸機,具備強大的對海突擊能力。而美國為瞭抗飽和作戰設計的阿利 · 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讓日本海自看到瞭下一代防空艦的設計標桿。作為美軍在西北太平洋最重要的盟友,能強化海自的編隊防空能力也是變相對第七艦隊實力的增強,所以美方也樂於幫助海自發展宙斯盾防空艦,雙方一拍即合。
金剛級首艦 174" 金剛 " 號
1988 年,日本海自正式決定以阿利 · 伯克 I 型為基礎設計建造配備宙斯盾系統的大型導彈驅逐艦(14DDG),並在平成 2 年底提出的 1991 至 1995 年度 " 次期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 " 中正式列為軍事裝備采購項目。自此,日本成為第一個裝備宙斯盾驅逐艦同人款的國傢,金剛級也成為第三款采用宙斯盾系統的作戰艦艇。
進行清洗工作的 " 霧島 " 號
首艦金剛號(DDG173)在 1990 年 5 月 8 日開工,1993 年 3 月 25 日服役;二號艦霧島號(DDG174)1992 年 4 月 7 日開工,1995 年 3 月 16 日交付服役;三號艦妙高號(DDG175)1993 年 4 月 8 日開工,1996 年 3 月 14 日交付服役;四號艦鳥海號 ( DDG176 ) 1995 年 5 月 29 日開工,1998 年 3 月 20 日服役。從首艦開工到四艦全部建成服役僅用瞭 8 年時間,金剛作為日本戰後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最復雜的作戰艦艇,能做到如此高效實屬不易。金剛級也是海自戰後第二型啟用舊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艦名的戰艦,不過原 " 金剛四姐妹 " 中的榛名和比叡已經用在兩條榛名級 DDH 上瞭。
金剛級和伯克 I 型一樣,沒有設置機庫,僅有一塊直升飛行甲板。
金剛級全長 161 米,舷寬 21 米,吃水 6.2 米,標準排水量 7250 噸,滿載排水量高達 9485 噸,滿編乘員 300 人。金剛級采用四臺 LM2500 燃機驅動,最高航速 30 節,續航力達到 6000 海裡 /20 節。金剛級改用低舷平甲板艦型而非伯克級的長艏樓型,較高的艦尾設計不僅提供瞭更大的內部空間,也增強瞭耐波性。金剛級外形帶有部分隱身風格,但總體佈置仍顯雜亂,放棄瞭封閉式輕質十字桅桿,改用海自傳統的重型四角格子桅。金剛級放大瞭艦橋結構,戰情中心比阿利 · 伯克級驅逐艦更大,強化瞭指揮管制通訊情報能力。
金剛級驅逐艦的艦橋十分高大。
武備設置上金剛級也與伯克 I 型大同小異,不過根據自身情況還是做瞭不少調整。金剛級裝備有一座奧托 127mm L54 全自動艦炮,總計 12 組 8 單元 MK41 垂發裝置,標準搭載是 72 枚標準 -2 系列導彈和 16 枚阿斯洛克火箭助推魚雷。近程防空火力由兩座密集陣近防系統 。兩座四聯裝 90 式反艦導彈交叉安裝在一號煙囪之後的兩側平臺上,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使用美制魚叉反艦導彈。金剛級還有兩組三聯裝 HOS-302 324mm 輕型反潛魚雷發射管可以給金剛級提供近程反潛火力。金剛級和伯克 1 型一樣,沒有設置機庫,僅有一個寬大的直升機飛行甲板。當時海自擁有四條 DDH,所以金剛不能攜帶直升機也倒也不算突出的缺陷。
金剛級中部武器裝備特寫。
金剛級最為引人註目的必然是首次出口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其裝備的宙斯盾系統為美國專為日本修改設計的 Baseline-J 版(主要是閹割瞭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能力)。前三艘金剛級的宙斯盾基線 J1 系統架構相當於美軍的基線 4 標準,四號艦鳥海號則換裝規格與基線 5 類似的基線 J2,並納入瞭 Link-16 數據鏈系統。作為宙斯盾系統的一部分,金剛級的 AN/SPY-1D 無源相控陣雷達、AN/SPG-62 火控雷達佈置都與伯克 I 型相同,不過反潛系統方面改用自制的 OQA-201 反潛戰鬥系統,電子戰也換成日本國產的 NOLQ-2 電子對抗系統。金剛級還在艦橋頂部安裝瞭一部 FCS-2-12 火控雷達,用來指揮艦首的奧托 127mm 艦炮。
金剛級部分電子設備標註
在金剛級服役不久後的 1998 年,半島某國試射大浦洞 1 型中程導彈,導彈飛行彈道越過日本本土領空,這使得日本政府大受刺激,並於次年 8 月宣佈加入美國海基反導導彈的研制計劃。2004 年 5 月 5 日,正式展開金剛級的反導升級計劃。在 2005 年 7 月,日本與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簽約,將四艘金剛級的宙斯盾系統升級至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與協同交戰能力的基線 7.1 標準,並將無源相控陣雷達升級為 SPY-1D ( V ) 1 型。從 2007 年 12 月開始至 2010 年底,海自完成瞭四艘金剛級的升級改進。改進後的金剛級金剛級和改進後的愛宕級也將配合第七艦隊的反導艦艇一同組成第一島鏈的海基反導 " 戰隊 ",明面上劍指半島,但其實是司馬昭之心。
四艘金剛級在 90 年代全部建成服役,成為瞭世界范圍內地區除瞭美國海軍以外首屈一指的強力驅逐艦,更是亞洲第一驅逐艦。四艘金剛級服役後,分別配置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四個護衛群。金剛級的加入使得海自八八艦隊的編制最終得以成形,為海自四個護衛群撐起更可靠的防空保護傘,使之在遠離本土防空支援的情況下執行作戰任務的存活率得到明顯提高。可以說金剛級的出現使得海自護衛群真正具備瞭全面可靠的遠洋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