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或者說打刀,也就是通常被稱為日本武士刀的刀型,按刀劍分類學,較為完整準確的說法,應為雙手握持的鎬造彎刀。由於日本刀在中國相當有名,結果出現瞭有大把各種被強行冠名的仿日本刀的中國刀。筆者曾經遇到有人指著平造的中國刀,強行說是鎬線被磨平的日本刀或者仿倭(日本)刀。
其實,隻有打刀才是日本刀嗎?當然不是!日本人在歷史上制造和使用過的刀,都是日本刀,而且日本也並非隻有雙手持鎬造彎刀。下圖為豐國神社藏日本南北朝時代(李朝初)名劍——骨喰藤四郎,為九州島大名大友氏向幕府將軍所進獻,刀全長 74.2cm,刃長 58.7cm,從圖上可以看到,該刀刀身起中脊直至刀尖,並非所謂的鎬造彎刀。中國刀被強行定義為仿日本刀的刀型更多為此類。如果看慣所謂日本刀,而對日本刀劍史不熟的人,單看刀型而言,不是 " 鎬造 " 的典型日本刀,經常會把非鎬造的日本刀當作所謂仿日本刀。
下圖為南北朝時代的太刀,日本國內處於長期分裂、戰亂時期,這兩把刀銘長光、無銘的,雖然不夠所謂的日本民族鎬造特色,然而卻是處於該時代的實戰用刀。
▲古刀長光,南北朝時代 刃長 75.1cm
▲古刀 無銘 法華 南北朝時代 刃長 65.3cm
以上這些均為日本刀,且為名刀或實戰用刀,但都並非鎬造的所謂典型日本刀。其實,如前所說,日本刀也並非隻有鎬造彎刀。日本刀——即打刀,被定位為雙手持鎬造彎刀,僅是明治維新之後,為彰顯日本民族特色,而將非鎬造日本制刀劍,由於不夠國粹而被排除在外。
以下為日本制刀劍刀型種類:
其實完整的鎬造刀身刀首部位和橫截面構造如下,結構完整的才能稱為鎬造,而非有鎬即為鎬造:
下面是昭和時代仿平傢一門傢寶名劍小烏丸,其刀身中部起脊,但並非鎬造。
現在很多人將鎬造誤解為僅指鎬筋,一些人更惡意將刀身起脊稱為起鎬,借以稱東亞有過鎬線的刀劍,均稱之為仿雙手持鎬造彎刀——日本刀(打刀),冠名所謂的仿倭刀。
事實上,日本刀本身是根據日本戰場環境和戰術要求,而進行不斷的更改設計的,日本刀的演變,本身也證明瞭這點。除去鎬造本身被惡意混淆,日本刀的用法也被特意忽視——雙手持握。根據日本國內戰場需求,強調雙手持握而針對性優化設計的日本刀,有其不同於其他同類長度單手刀劍的結構特點。雙手持握的日本刀較後者重心要相對靠前,若以單手持握,針對雙手持握而優化設計過的日本刀,其在使用上較單手刀極為不便。這也是鎬造彎刀在日本流行的原因,雙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東亞各國長期主要流行、在日本被劃分為平造的彎刀,有一些是刀身中部起脊。由於乍看之下與日本鎬造打刀相似,結果被很多歸為 " 仿倭刀 "。連仿造大太刀、野太刀並配屬鳥銃手的戚繼光,其對此類重型雙手長刀(倭刀)威力的誇耀,也被引申到瞭在幕末才真正定型的新新刀身上。萬歷朝鮮戰爭中,朝鮮人以短刀對日本刀的劣勢也被故意歪曲,稱朝鮮刀是仿倭刀。
下圖為南北朝時代梁朝畫傢張僧繇所繪《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或為唐代開元年間畫師梁令瓚臨摹,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張僧繇為畫龍點睛成語之主人公,其畫作中清晰可見各路神仙所持兵器細節。
▲上圖中所繪單手刀刀身微彎,刀身寬度由刀柄至刀尖收細
上圖畫像中所持有兩把刀,左邊一把為直刃刀,右邊一把為 C 型短彎刀,其直刃刀刀身與前一副人形圖中、以及同一人形 C 型短彎刀,在刀身細節上繪法完全不同。非兩柄彎刀繪圖表現的黑白漸變,而是在刀身中部畫有一條細線,參考同一畫作中持劍人形圖(下圖),劍身中同樣為繪制一條細線,如非血槽,即是刀脊,以中國劍典型劍脊構造、繪圖中直刃刀身而言,刀身中部線條以刀身起中脊可能性較大。
其實,東亞大陸乃至絕大多數文明,本身並未有過大規模使用、隻有一般單手刀劍長度的雙手持彎刀這項需求。就戰場本身需求而言,刀刃長度處於 60cm 以上的單兵自衛武器,軍隊所需要的是單手持握而非雙手持握,以用於搭配盾牌或者其他主武器使用。作為以單手握持為主的兵器,首先在結構上重心靠近刀柄,以方便單手使用。所以一開始從結構上,以雙手持握方式為主、重心靠前的鎬造彎刀,就不可能大規模在東亞大陸軍隊中使用。單手刀劍更加偏向於平造為主,為防止損毀、減輕重量以及調整重心,東亞單手刀刀身較為寬厚,多在刀身開有血槽,並在刀劍增加反刃,以提高刺擊能力,並進一步減輕刀尖重量以調配重心。
▲中國國傢博物館館藏 " 萬歷十年登州戚氏 " 銘腰刀,全長 89cm、刃長 73cm,柄長 16cm,血槽四條,反刃長約 20cm
▲沈陽故宮博物院館藏明末皇太極腰刀,該刀全長 94.5cm,刀身最寬 4.5cm,脊厚 0.7cm,反刃長約 10cm,雙面共 4 條血槽
而因早期環刀刀身較短,近似於小太刀,而在萬歷朝鮮役中處於明顯劣勢的朝鮮,雖說號稱在武備上受到日本較大影響,然而由於朝鮮軍隊戰術需求與日本並不相同。因此其實際上受日本刀劍影響更多體現在長度上,由早期流行短刀短劍而變成長短皆行。就其存世刀型來看,平造依舊相當流行。刀身起脊的環刀,則更為類似日制刀劍中的菖蒲造而非鎬造,起脊位置偏向刀背。參考李朝初期,即日本南北朝時代,對日本入貢刀劍均稱之環刀,形制也較為相近,雙手持握的鎬造彎刀,實際上即便是朝鮮軍隊中影響也相當有限。
下圖傳為柳成龍佩劍,長 74.2cm,重 772g,刀身中部起脊,由該劍劍柄穿孔位和刀柄長度可看出,該劍為典型單手刀劍,刀身起脊偏向刀背,交於刀背。
下圖為各類刀身起脊的長短環刀,與日制雙手握持的鎬造彎刀有相當差別。
從細節圖可以看到,朝鮮環刀並無橫手結構。
總之,雙手持鎬造彎刀適合日本冷兵器時代作戰需求,然而並非起刀脊就是仿鎬造,也並非隻有鎬造才有刀脊,刀身起脊同樣也不是日本制刀劍所獨有的結構。
▲高加索地區武器展,左側第一把可明顯看到刀身中部起脊
▲《亞洲古兵器圖說》圖版三十,左側兩把土耳其彎刀也可明顯看到刀身中部起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