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好萊塢大片《雷神 3》正在熱映中。在雷神三部曲以及其他復仇者聯盟題材的電影中,雷神托爾手中那把 " 雷神之錘 ",可能是其最標志性的代表瞭。
不過,根據影片中的表現,這把 " 雷神之錘 " 稱為 " 雷神之飛錘 " 可能更為合適。因為雷神托爾總喜歡利用這把錘子飛出去還能回到自己手中的特質,將錘子扔出去砸人!甚至他還會把錘子扔出去,然後拽住錘子,當錘子帶自己飛 ……
▲歐洲傳世單手短鏈錘
那麼問題來瞭,在現實的歷史與戰爭中,也有人喜歡像雷神托爾一樣,把錘子掄飛瞭砸人嗎?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世界各地的戰士們都有這個習慣!不過他們當然沒有雷神托爾的神力,無法讓錘子飛回來。所以為瞭不讓飛錘成為一次性武器,各國的戰士們大多用鏈子或繩索把錘頭與手柄連在一起。這就是鏈錘瞭。
▲歐洲單手長鏈錘
鏈錘是近戰揮擊武器,它的打擊部分是堅硬的錘頭,由連接手柄的鐵鏈或繩索產生強大勢能來抽擊。在各國,鏈錘都有各種形式的應用。但是由於鏈錘操作比較困難,容易誤傷自己,所以使用不多,更多是在守城戰中出現。不過,鏈錘雖然操作有一定難度,但可以折疊攜帶,很容把鏈錘藏在衣服裡或纏在腰上,非常適合於民間的私鬥,所以在各國的民間,鏈錘都是比較普遍的兵器。
鏈錘的錘頭一般是圓形,多邊形或者是刺球形,重量在 30 至 1000 克之間,大多數錘頭重量在 100 至 300 克之間。
▲從東歐到中亞發現的中古鏈錘頭
錘頭的材質可以是金屬、硬木、堅硬的骨頭和石頭。這種非常簡單的兵器歷史悠久。在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使用石質或骨質鏈錘,這種原始鏈錘在近代還有部落使用。例如在北美的印第安部落就一直使用一種原始的鏈錘:用皮革做成口袋裝上鵝卵石,再用皮條把裝鵝卵石皮袋緊緊綁在木棒頭上。這種簡陋的石頭鏈錘便於攜帶,拍擊和抽擊的勢能都比普通的石錘大,在北美各個印第安人部落都大量使用。這也是青銅時代之前的人類的抽擊類兵器的普遍狀態。
▲北美印第安人原始鏈錘由皮革制成,內包鵝卵石
南太平島嶼的毛利人使用的 " 瓦海卡 " 魚嘴棒也可以當成鏈錘使用。木制或石制的魚嘴棒可以握手裡做手斧使用,也脫手用連在手腕上的繩索發力揮擊。魚嘴棒通常由毛利的碧玉制成,形狀呈偏平的流線體,活捉敵人時用扁平的側面,殺死敵人時用兩側的楞。魚嘴棒的使用在毛利人部落裡屬於傳統技藝,每個成年男子必須熟練使用,在狩獵和部落戰爭中展示男子氣概。
▲魚嘴棒可以脫手當做鏈錘使用
在歐亞的大草原上,遊牧民族很早就使用鞭錘作戰和自衛。公元前六世紀時,在大草原上就多有發現青銅或石制小錘頭。在六至八世紀,錘鞭由突厥人傳入古羅斯地區,至今俄語中的鏈錘仍是突厥語的發音。從中亞到東歐,考古學者發現瞭大量的青銅的錘鞭頭,這些青銅錘頭重量在 7 至 20 克之間,安裝在皮制的鞭子稍上。在遊牧民族裡錘鞭被稱為 " 狼鞭 ",主要用於騎在馬上捕殺狼和狐貍。出於打擊精確和輕便的需要,狼鞭都有較輕皮制的鞭身和硬質的鞭桿。由於狼鞭錘頭很輕,而且多用於狩獵,有歷史學傢將其定義為鞭子類的獵具而非武器。
▲狼鞭以及細小的狼鞭錘頭
除瞭作為獵具,鏈錘在從東歐到中亞的遊牧民族作戰中應用並不普遍。在蒙古草原,鏈錘被稱為 " 佈魯 ",大多數也是作為防身和狩獵工具。佈魯頭在蒙古草原也多有發現。
阿富汗的哈紮爾人使用鏈錘也比較普遍,他們是蒙古人和古老的貴霜人通婚的後裔,作為和當地普什圖人有夙仇的農耕民族,簡陋的鏈錘也是他們比較青睞的武器。哈紮爾人的鏈錘頭一般是球形或者梨形或者錐形,起瓜楞做成蒜瓣狀。它們和中國的錘頭非常像。也許是當年蒙古軍從中國帶過來的錘留下的遺風。
▲哈紮爾人的鏈錘頭和中國的錘頭非常相像,有可能受到瞭中國的影響
▲俄羅斯草原發現的各種鏈錘頭
▲使用鏈錘的蒙古騎兵,熟練使用鏈錘要比錘困難
東歐十三世紀之前的民間鏈錘很多不用鋼鐵制造,而使用堅硬的鹿角根。鹿角錘頭一般做成雞蛋或者水滴狀,在上面鉆孔裝上金屬的環,用繩子連接錘桿。更草根的鹿角鏈錘是直接在鹿角錘頭上鉆孔穿繩,取材和加工非常方便,被譽為窮人的武器。鹿角錘頭一般要比金屬錘頭重,在 100 克至 300 之間,為最常見中世紀東歐貧民的防身武器。在十三世紀之後,由於金屬的廉價,鹿角錘頭漸漸讓位於鐵制和銅制的錘頭。同時甲胄的進步也促進瞭錘頭的發展,多邊形帶棱角或球形帶棘突的錘頭開始出現。東歐一直以來有做空心錘頭以節省成本的傳統,這個時候的鏈錘頭經常是空心,裡面灌鉛或者填滿石子。
▲東歐的石質和骨質鏈錘由於制作簡單而非常普遍
▲出土的東歐鹿角鏈錘頭
為瞭提高鏈錘打擊的準確度和可控性,真正的作戰鏈錘一般不使用鏈子連接錘頭和桿。粗硬的皮帶或者皮條編成的粗皮繩則比較多見,這樣比較容易控制鏈錘的打擊軌跡。如果使用金屬鏈子,往往都很短隻有幾環,力求提高操控性。在十六世紀的史料記載中,俄羅斯騎兵用的鏈錘桿長 35 厘米,連錘頭的皮帶長 30 厘米,非常短小精悍。這一時期的俄國弓箭手也使用鏈錘作為輔助武器。一直到 1812 年拿破侖戰爭時,俄國的騎兵還在零星使用帶皮帶的鏈錘。
▲使用粗皮帶或編織皮繩使鏈錘的打擊比較容易控制
▲古羅斯的步兵和騎兵部分都使用鏈錘
▲攜帶輕型鏈錘的羅斯步兵,可以註意到輕巧的鏈錘非常適應實戰
一些東歐貴族使用的鏈錘裝飾華麗,禮儀作用大於實戰。例如莫斯科大公瓦西裡三世的黃金鏈錘,70 厘米的黃金錘桿上用粗皮帶掛著 11 厘米長的黃金錘頭。在很多高規格的鏈錘上,經常會有鍍金或者錯金銀等裝飾,在錘頭上刻上自己傢族的傢徽也是中世紀常見的事情。
▲羅斯大公瓦西裡三世
▲錯銀的鏈錘頭
▲帶部族符號的中古東歐骨質和青銅鏈錘頭
在十五世紀時,鏈錘在西歐的發展達到頂峰,為瞭敲開堅固的板甲,鏈錘成為騎士比武中必備的武器。西歐的鏈錘是全金屬的,連接桿的鏈子也比較長。錘頭有釘頭,梨形帶棘突等,當時流行的葉錘頭由於一般重量較輕,揮舞起來勢能不夠而不被鏈錘采用。除瞭揮擊以外,較長的金屬鏈比較短的皮帶的優勢在於有纏繞對方武器以及身體的功能。但是使用全金屬的西歐重型鏈錘要比東歐皮帶木柄的輕型鏈錘困難得多,需要長時間刻苦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所以十五世紀後,隨著騎士比武和甲胄的沒落,鏈錘也就隨之沒落。
▲馬上使用鏈錘需要高超的技藝,一般騎兵不能勝任
▲各種中世紀時代的鏈錘
▲多頭鏈錘可以增加打擊和纏繞范圍
在中世紀步戰中,有時也會用到鏈錘。在中世紀的德國和波西米亞地區,步兵們使用一種叫 "Plomeia" 的錘槍。這種雙手長桿鏈錘桿子很長,主要用於步戰中纏繞奪取對方的長兵器,特別是長戟一旦被纏上就無法作戰。
▲德國長桿鏈錘 "plomeia"
波斯和印度的武士也使用鏈錘作為輔助武器,鏈錘在這一地區被稱為 " 卡巴斯汀 "。這個詞源於波斯語。波斯和北印度的鏈錘也是全金屬的,鏈子比較長,纏繞也是主要的作戰功能。值得註意的是波斯鏈錘的金屬桿長度介於單手桿和雙手桿之間,長度在 40 厘米到 60 厘米之間。波斯鏈錘桿像這一地區的錘桿一樣,在尾端有兩個球形凸起作為手柄防止脫手,有這種手柄的大都是單手兵器。錘頭大多呈六面秤砣形帶棱角,波斯帶刺的錘頭和歐洲錘頭的區別是隻在錘中間鑲一圈鐵釘。這種隻有一圈鐵釘的錘頭在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北部仍然很常見。印度還有一種兩邊帶錘頭的鏈錘形武器叫做 "Minhadi",在桿子兩端都有錘頭,錘頭上套一圈鋒利的鋼刃。這種奇門兵器比較難使用,技術不精者往往會割傷自己。所以隻有技藝高超的大師才敢在錘頭上加一圈鋒刃來使用。這種武器更偏向於表演和威懾功能。
▲波斯及印度的鏈錘鏈子更長,下面是雙錘頭的 "Minhadi"
鏈錘最後一次上戰場是和自己的近親錘子一起,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壕塹戰中。它們和錘子都被稱為 " 壕溝棒 ",用於狹窄戰壕裡的肉搏戰。和自己前輩不同的是,一戰的鏈錘不用鏈子或者皮條連接錘頭,而用工業化生產的鋼絲繩。這使得這種鏈錘的擊打有力,並且易於控制。
▲一戰中的壕溝棒,鋼絲繩做鏈條使其非常好控制
另外,19 世紀末的美國警察和街頭混混都使用一種皮制的拍擊武器。這種武器外面包裹皮革非常小巧,看似人畜無害,裡頭卻包裹配重球,柄用金屬彈簧連接,進行攻擊兇狠而隱蔽,經常可以把人打成骨折。在當時的街頭黑幫裡一度非常流行。其外表看起來就是一個穿鑰匙環上的繩球,大的像背包的掛式,小的就像個鑰匙墜。
▲美國黑幫使用的皮拍子應該是受到瞭印第安人的皮革裹鵝卵石的兵器的影響
▲ " 猴子拳頭 " 繩球現在仍不失為一種便攜的防身器具
還有一種鏈錘被稱為 " 猴子拳頭 ",在是繩球裡包有鋼球配重。緊急時刻可以拿在手裡揮擊打傷對方。據說 " 猴子拳頭 " 是從水手鬥毆中出現的,最初水手鬥毆時用頭巾包上石子揮擊打傷對手,後來就慢慢演化為繩球裡包裹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