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匹的數量與質量幾乎關系到大唐帝國的興衰

03-22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馀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資治通鑒 · 卷第一百八十八 · 唐紀四》

李世民於公元 620 年 8 月率領 50000 人的軍隊,從山西向洛陽進發,執行摧毀河南王世充勢力的作戰計劃。一開始,王世充的鄭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不過到瞭公元 621 年,王世充親率軍隊發起一次重大反擊,使帶兵巡行營地的唐軍將領屈突通、竇軌遭遇瞭失利。

此時,李世民親自率領一支軍服與盔甲均為漆黑色的 1000 名精銳騎兵前來增援,與王世充前來迎擊的鄭軍騎兵展開瞭激烈的騎兵戰。最終,李世民大敗王世充的騎兵,俘獲王世充的騎兵將領葛彥璋,殲滅和俘虜瞭 6000 多人,王世充潰逃回洛陽城內。

李世民率領的這支部隊就是唐軍最精銳的騎兵:" 玄甲軍 "。

唐軍非常重視騎兵發揮他們的威力,騎手胯下的坐騎質量與數量非常重要。唐帝國是繼漢帝國以後第二個非常重視 " 馬政 " 的中原王朝。從李淵時代開始, 唐帝國的統治者就認識到騎兵的重要性。他把從突厥獲得的 2000 匹戰馬以及從赤岸則(今陜西大荔西南、渭河北岸)獲得的 3000 匹隋馬,移至隴右,開始瞭馬政建設。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更是在此基礎上大興馬政。他挑選賢能,破格重用精通養馬的降將張萬歲,讓其擔任太仆少卿之職,專掌監牧養馬 24 年之久。至唐高宗時代的 664 年左右,監牧馬匹增至 706000 匹,創造瞭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養馬數量之最,甚至都超過瞭漢武帝時代的軍馬數量 40 萬匹,這還不算軍鎮、驛站、閑廄的馬匹。

這些成果,充分保證瞭唐軍騎兵的馬匹供應。不僅如此,大量的馬匹使得大量唐軍步兵也能騎乘軍馬,提高瞭機動性,能與唐軍騎兵一起組成遠征軍長途奔襲,使得唐帝國的 " 長臂 " 威力在多次對西域的征服中有所體現。

在唐帝國,馬的地位是空前的。值得註意的是,馬的數量與質量幾乎與唐帝國的興衰同步。

唐三彩中的駿馬,顯示當時馬匹非常高大強壯

唐太宗至唐高宗統治中期,唐帝國的疆域在不斷擴展。在 630 年李靖滅東突厥汗國之後,639 年,侯君集征服瞭高昌國,645 年, 唐軍又滅薛延陀,647 年,攻破龜茲,657 年, 蘇定方率大軍滅亡曾經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668 年,名將李勣與薛仁貴又滅亡瞭曾經給隋朝造成重大軍事損失的高句麗。這個階段除瞭在青海與吐蕃發生拉鋸戰外,唐帝國幾乎戰無不勝

然而在唐高宗統治後期,即武氏逐步掌權的時期,公元 664 年,馬匹專傢張萬歲被免職之後,唐帝國的馬匹儲備 " 潛耗太半,所存太寡 ",武則天即位至唐玄宗開元初年,牧馬僅存二十四萬匹,可謂馬政中衰。加之武則天女皇執政期間,國內因政爭傾軋,軍事力量在這個時代受到瞭削弱。契丹在北方反叛,而突厥人默啜通過打擊契丹勢力得以興起。之後,默啜的後突厥勢力逐步脫離唐帝國的控制,連續侵襲與劫掠唐帝國的國境,並經常擊敗唐帝國軍隊。

到瞭唐玄宗統治前期,雖然府兵制度沒有恢復,但整頓馬政又一次被提到日程上來。唐玄宗選拔 " 奉公正直,不避權貴 " 的王毛仲擔任檢校內外閑廄並知監牧使,以精通養馬的張景順(張萬歲的孫子)為副職,專職馬政,其下又置 " 明閑牧馬者 ",擔任基層監牧官吏,從而迅速恢復並提高瞭馬政機構的效能。然後他又重新啟用張萬歲的舊令,恢復瞭原來行之有效的養馬法規,馬政又出現瞭復興局面。至公元 725 年,監牧馬匹又恢復瞭到瞭 430000 匹,較為滿足瞭唐軍的需求。

唐玄宗時代,唐帝國的統治者對馬政最大的貢獻就是大量成功引進中亞地區的優秀馬種," 即雜胡馬,馬乃益壯 ",從而極大地提升瞭馬匹的質量。根據考證,引進雜交的應該是古哈薩克馬(大宛馬屬於古哈薩克馬)。這些馬種,放到同時代歐洲或西亞也是優良的馬種。《唐會要》一書對這種情況也作瞭詳細的描述:" 康國馬,康居國也,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中,康國獻四千匹,今時官馬,猶是其種。" 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代非常重視的西域良馬資源,在唐帝國成為政府官方的標準馬種。此外,唐帝國還從各周邊羈縻府地區引入大量突厥、契丹、奚族的良馬。因此,唐帝國成為當時較為成功地引入當時世界上頂級馬源,並大范圍飼養的養馬業強國。

唐代具裝重騎兵俑

唐帝國的軍事實力也同樣在這個階段得以恢復。將領郭虔瓘在北庭都護府附近擊敗之前威脅唐帝國的後突厥默啜,玄宗也隨即派遣大軍征討。默啜可汗勢力削弱後,於 716 年被鐵勒部人殺死。至公元 744 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再次擊敗後突厥,後突厥首領白眉可汗被殺死,後突厥政權隨即滅亡。

唐帝國中葉的唐軍較初期裝備更好、盔甲更重,雖然軍馬總量少於太宗時代,但數量仍非常龐大,且質量更高。步兵較之前期也裝備更佳,甚至有集群使用巨型長刀 " 陌刀軍 " 這樣的突擊型重裝步兵出現。他們由著名的 " 陌刀將 " 李嗣業等人指揮,也在西域戰場取得瞭較大的成果,比如在阿富汗地區,唐軍攻克吐蕃控制的險要地形 " 連雲堡 " 的勝利。

公元 755 — 763 年,曾為唐帝國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後繼者史思明發動瞭叛亂,即為著名的 " 安史之亂 "。規模巨大的內戰造成瞭無法估量的損失,沉重地打擊瞭唐帝國。雖然七年之後,安史之亂被平定,但唐帝國最強大的騎兵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安史之亂晚期,騎兵與馬匹資源的巨大消耗尤為明顯。《新唐書記載》,平叛名將李光弼在河陽決戰對陣史思明主力叛軍時,他問諸將:" ‘賊陣何所最堅?’曰:‘西北隅。’召郝廷玉曰:‘為我以麾下破之。’廷玉所將步卒,請騎五百。與之三百。復問其次,曰: ‘東南隅。’召論惟貞,辭曰:‘番將也, 不知步戰,請鐵騎三百。’與之二百。乃出賜馬四十,分給廷玉等。" 可以看出不僅唐軍本土將領郝廷玉,連擅長使用騎兵的番將論惟貞都僅被用來指揮步兵。隻有在緊要關頭發動決定性攻擊時,主將才將騎兵派遣給沖陣將領,且還都打瞭折扣。這個記載心酸地說明瞭,唐早期與中期騎兵的豪華陣容已經不復存在

名將郭子儀的鐵甲重騎兵護衛(由於是宋人所繪因此馬鎧是宋制而非唐制)

安史之亂後的唐軍,實力已經無法與帝國前中期的軍隊相提並論,但依然堅定地從乘虛而入的吐蕃軍隊手中暫時拯救瞭這個帝國。但對於西域,對於這個連接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樞紐,後期的唐帝國已經無力延續其控制瞭。中原王朝未來將長期失去重要的西域地區—這不僅是連接中亞、西亞等先進文明的貿易與信息通道,也是重要的良馬產地

漢武帝開啟瞭對騎兵建設不懈努力的時代。與此相似,同樣作為一個本土原有馬匹質量並非特別出色的中原王朝,唐帝國在騎兵建設上的成就是非常令人驚嘆的。唐軍重騎兵的裝備、訓練與規模在帝國早期與中期達到瞭世界上的頂峰水準。7 世紀初期至中期可與拜占庭帝國、波斯薩珊帝國並列,而 8 世紀中期也可與阿拉伯帝國並列。

但是,安史之亂卻讓唐軍重騎兵退出瞭世界巔峰的序列,而唐帝國的滅亡則宣佈瞭這個時代的結束。這也標志著自漢至唐的古典時代,中原本土重騎兵稱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作戰談《重騎兵千年戰史》

本文摘自 戰場決勝者 006《重騎兵千年戰史(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