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中國空軍的“青春告別曲” 殲 7 加速退役

09-30

【編者按】

9 月 28 日,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正式宣佈,殲 -20 戰機已列裝部隊。

或許是圍繞殲 -20 的新聞與解讀已足夠多,或者是許多讀者已經習慣於中國空軍近年來的 " 突飛猛進 ",這條消息並未如當年殲 -20 亮相時那般引人矚目。

但是,當我們將時間進度條回拉,哪怕隻有 20 年,也會驚異於中國空軍 " 觸底反彈 " 的幅度——那時,殲 -10 原型機尚未首飛,殲 -20 更是剛剛立項,而共和國遼闊的領空,還要靠大批量的殲 -7 為中堅力量去守護 ……

朱日和沙場點兵,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駕駛 8 架殲 -10B 戰機,護衛空警 -2000 飛過閱兵場。旅長雷霄表示:" 這是部隊首次參加閱兵,也是改裝以來首次執行重大任務。"

雷霄的一句話似乎 " 輕描淡寫 ",並沒什麼值得特別推敲的地方——中國空軍裝備序列的改裝近幾年一直都在循序漸進的推進。然而,閱兵次日新華社即推出一條很值得推敲的消息——雷旅長率領的空軍某旅,創造性完成瞭由最老舊機型直接跨越改裝最先進機型的 " 抄底式 " 改裝。

換言之,當該旅於兩年前停訓所有 " 最老舊機型 " 殲 -7 後,部隊沒有采用常規的 " 以老帶新 " 方式分批換裝新機,也沒有采用先裝備殲 -8 改、殲 -11 或者殲 -10A 等更成熟的 " 次新 " 機型,再逐漸向新機過渡的穩妥路徑,而是一次性整建制由二代機直接跨越換裝當時國產戰鬥機武庫中最新型的殲 -10B。從兩年後該旅被選中參加建軍 90 周年大閱兵來看,這個 " 不按常理出牌 " 的冒險決定顯然是成功的。

然而,其實我們更應該關註的還是部隊 " 整體換裝最新機型 " 背後的強大驅動力。顯然,中國空軍近兩年正在提高主戰部隊的裝備更新速度,這既是中國周邊空防形勢的迫切需求所致,同時也意味著以殲 -10 及其改進型為代表的國產第三代戰鬥機(采用中標,下同)的產量與技術成熟度已經可以基本滿足部隊急迫的換裝需求。

在此情況下,曾經的中國空軍王牌,現在的 " 最老舊機型 " 殲 -7,恐怕離跟我們最後告別的日子是越來越近瞭。殲 -20 的正式服役,將與殲 -7 的離去一道,使中國空軍步入成年,告別滿載傳奇、榮耀與坎坷的 " 青春 "……

殲 -20 與殲 -16 共同出鏡,意味著成長中的中國空軍終於彌合瞭數十年來與世界最先進空軍的裝備代差,步入成年。

半世紀輪回

一款戰鬥機可以持續生產多少年?在殲 -7 的 " 同輩 " 中,蘇聯版米格 -21 生產瞭 30 年,美國的 F-4 生產線維持瞭 21 年,殲 -7 則足足生產瞭半個世紀。冷戰的終結,蘇 -27 的引進都沒能讓殲 -7 生產線關閉—— 1964 至 2013,這本身就是個奇跡。

按照新華網 2013 年 5 月 31 日的報道,中國根據米格 -21 戰機仿制的殲 -7 已有近 50 年歷史,其總產量已超過 2400 架,直到 2013 年還在出口。從很多方面講,殲 -7 戰鬥機都是米格 -21 系列戰鬥機中最先進的機型。

俄國人卻並未對此感到不安,他們在 1985 年就停止瞭米格 -21 的生產。根據中國航空報 2015 年 9 月的報道,從那以後,經歷 7 個改型、大批量的中國版米格 -21 被廣泛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傢,並且這些國傢中的大部分仍在使用這款戰鬥機。

這張頗具年代感的照片,主角是巴基斯坦裝備的殲 -7 戰機。殲 -7 量產後,曾被出口至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十餘個亞非國傢,甚至美軍也曾購買殲 -7II 來模擬假想敵部隊。

當殲 -7 於 2013 年停產時,實際上,中國空軍早在之前兩年就已經陸續將殲 -7 拿出一線作戰部隊。這並不令人意外,從 2007 年至 2011 年的短短 4 年裡,中國現代化戰鬥機——殲 -10、殲 -11、蘇 -27、蘇 -30 和殲 -8F ——的數量增加瞭一倍多,它們正在迅速替換多達 2000 架以上的殲 -6 和殲 -7。

眾所周知,殲 -5 作為中國第一款國產噴氣戰鬥機的歷史地位無可動搖;殲 -6 不僅將中國空軍帶入瞭超聲速時代,更是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功勛彪炳;殲 -10 則是中國空軍觸底反彈、奮起直追的標志;當然還有殲 -20,它是中國空軍的未來。因此,不像 " 六爺 "2010 年走時的轟轟烈烈,殲 -7 在相對沉默中迎來瞭改朝換代:中國空軍的 " 殲 -6 情結 " 在殲 -7 身上少有痕跡,而公眾與媒體則早已被殲 -10、殲 -20 和殲 31" 飽和轟炸 "。

但是,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向殲 -7 的背影致敬,它在最後時刻迎來瞭中國空軍裝備向第四代跨越的黎明,就好像 50 多年前中國飛行員看到米格 -21 的三角翼時心中升起的太陽 ……

" 殲 -6 萬歲 "

1966 年殲 -7 首飛,並陸續裝備部隊。當時的中國空軍似乎是一支 " 大而無當 " 的部隊,除瞭保留有上千架米格 -15" 比斯 " 外,仿制米格 -17 的殲 -5 自 1956 年投產後陸續生產瞭 700 多架,它們構成瞭當時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1964 年,首批殲 -6 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之後大批量生產的殲 -6 迅速被填充進中國空軍作戰部隊,國產型米格 -19(即殲 -6)也成為中國空軍第一代超聲速戰鬥機。

然而,與同時期的美蘇空軍相比,殲 -5 和殲 -6 都完全過時瞭。美國海軍早在 1961 年就開始裝備 2 倍聲速的第二代戰鬥機 F-4" 鬼怪 ",兩年後該型機又進入美國空軍服役。蘇聯方面,同樣 2 倍聲速的米格 -21" 魚窩 " 更是早在 1958 年就已入列,並很快成為蘇聯空軍主力前線戰鬥機。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 " 鬼怪 " 還是 " 魚窩 ",它們在設計時即考慮將空空導彈作為主要空戰武器," 鬼怪 " 還配備瞭第一代機載火控雷達(1961 年出現的米格 -21PF 也開始配備雷達);而當時中國空軍哪怕是最新型的殲 -6(即米格 -19),都隻裝備瞭大口徑航炮,且那個時期的殲 -5 和殲 -6 均沒有安裝火控雷達,自然也談不上獨立的夜間全天候防空能力。對當時的中國空軍來說,空戰裝備仍停留在朝鮮戰爭時期。

不過,事實證明經歷過朝鮮空戰淬煉的中國空軍絕不是一支菜鳥部隊——即便主戰裝備比美蘇落後一代以上,其在面對嚴峻的國土防空形勢時仍能較好的應對。從 1954 年至 1966 年的 11 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美國和臺灣當局飛機 51 架、擊傷 49 架,戰績不俗。另外,越南戰爭中北越空軍與美國空軍的作戰經驗表明,如果有良好的地面引導與戰術,米格 -19 在與 F-4 和 F-105 對抗時戰績並不差;而當時極不可靠的早期空空導彈,也經常讓沒有裝備航炮的早期 F-4 飛行員陷入被米格追打的窘境。

1967 年 4 月 24 日,我空軍航空兵某中隊長宋義民駕駛殲 -5 以機炮擊落一架比自身領先一代的美軍 F-4 戰鬥機,創下輝煌戰績。1965 年,F-4 在與我海軍航空兵殲 -5 戰機的空戰中還曾被擊落一架,但是該機是被中方還是美方自己擊落,還存在不同說法。

作為對國土防空和越戰經驗的總結,最後一代 " 傳統空戰系統 " 米格 -19 在中國被寄予瞭太多的情感與期望,殲 -6 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讓其很快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戰鬥機

。在當時國內特殊氣候的烘托下,在殲 -6 不斷挑戰極限般的空戰勝利的刺激下,國內甚至喊出瞭 " 殲 -6 萬歲 " 這樣的口號,以至於空軍有限的經費和資源被大量投入到一款短程前線戰鬥機的大規模生產中,使戰略轟炸機、戰鬥轟炸機、遠程精確制導彈藥、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戰略運輸機,以及相關航電系統的研制被相對忽視——中國空軍在朝鮮戰爭時期與美蘇使用的是同代戰鬥機,但在戰爭結束十餘年後反而變為落後一代;且在與強敵歷經惡戰後,仍然隻是一支純粹的近岸國土防空力量。

唯一的選擇

殲 -7 的出現歷經坎坷,中國引進、仿制、升級殲 -7 的過程幾乎就是冷戰時期中蘇關系的縮影。上世紀 70 至 80 年代是殲 -7 的黃金歲月,中國將米格 -21 做到瞭極致,它不僅演化出龐大的殲 -7 傢族,同時也成為後來殲 -8 的奠基石。

龐大的殲 -7 傢族,證明瞭中國空軍與航空工業對其潛能的挖掘,而對殲 -7 的探索也在中國空軍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奮鬥之路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然而必須承認,殲 -7 傢族始終未能給中國空軍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在它扛起空中作戰重任的年代,中國空軍與美蘇空軍之間的差距仍然是整整一代,其國土防空的基本任務定位也沒太大變化。我們在 1979 年跨越邊境的自衛反擊戰中沒有看到殲 -7 揚威異域;隨後它作為裝甲縱深突擊的 " 遮陽傘 " 出現在 1981 年的華北大演習中;在 3 年後的國慶大閱兵中,我們又看到瞭被新聞通稿稱作 " 可實施對地攻擊 " 的殲 -7 ——即便那有限且無精確制導的對地攻擊能力幾可忽略 …… 顯然,在冷戰結束前新軍事變革的大潮中,殲 -7 無法帶領中國空軍邁上新的臺階。

那麼,當時的中國空軍到底需不需要殲 -7?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受越南戰場經驗的影響,美國空軍率先吹響瞭第三代戰鬥機研制的號角,蘇聯緊隨其後。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引領下,冷戰結束前的世界空軍建設體現出遠程化、精確化、體系化的新趨勢。具備高機動性、大航程特點,攜載精確制導彈藥,在預警機和電子戰機的支持下,通過數據鏈系統交聯協同的作戰模式開啟瞭空中戰場的新紀元。1972 年美軍轟炸清化和杜梅大橋,以及 1982 年的貝卡谷地空戰已經展示出變革的能量。

在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中期,美蘇空軍都是中國空軍的假想敵。1968 年底蘇聯空軍的米格 -23 戰鬥機正式投產,這是蘇聯第一款重型制空戰鬥機,作戰半徑、載彈量、航電與武器系統都比殲 -7 的原型米格 -21 有瞭大幅提升,其也迅速成為蘇聯空軍在上世紀 70 年代的主力裝備;美國的步子邁的更大,1974 年兩個完成戰備的 F-14A 中隊被部署到 " 企業 " 號航母上,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款三代戰鬥機形成戰鬥力。

機型換裝的同時,美蘇兩國的第二代空空導彈也完全顛覆瞭傳統空戰模式。經過改進的 AIM-7M" 麻雀 " 於 1982 年服役,其裝有更先進的半主動導引頭,是美國空軍第一款可靠的超視距空空導彈;美國海軍更是不惜血本,在 F-14 服役的同時就為其配備瞭裝備主動雷達導引頭的 AIM-54" 不死鳥 " 遠程空空導彈;具備迎頭攻擊能力的新型 AIM-9" 響尾蛇 " 也大批裝備部隊。同一時期的蘇聯空軍開始裝備性能與美國產品相當的 R-60 近距格鬥彈和 R-27 半主動雷達超視距彈。

從越戰末期的空戰,以及 1967 年與 1973 年的兩次中東戰爭來看,第二代高空高速戰鬥機結合新型空空導彈的組合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戰場威力,更不必說第三代戰機所具備的空中優勢。如果 70 至 80 年代的中國國土防空壓力仍然像之前 10 年那麼大的話,即便中國飛行員再勇敢、技術再高超,殲 -6 重現曾讓數億國人振奮的輝煌戰績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1982 年的貝卡谷地空戰在空軍戰術發展上具備革命性意義。以色列空軍不僅在短短 6 分鐘內就徹底摧毀瞭敘利亞 19 個耗資巨大的防空導彈陣地,並在此後數次空戰中取得瞭令人震驚的 82:0 的戰績(此成績存在一定爭議,但以軍大勝毫無疑問)。此戰證明瞭三代機在電子戰飛機的配合下,面對二代機時具備的絕對優勢。

1966 年首飛的殲 -7 非常及時地填補瞭中國空軍的空白。考慮到當時國際國內環境,以及中國航空工業的技術能力,原本被寄予期望的大躍進式國產方案東風 107 和東風 113 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殲 -7 恐怕是中國空軍在強大空防壓力下唯一的選擇瞭。

不過歷史卻跟其開瞭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準備迎戰強敵的殲 -7 發現,當自己真正開始擔綱國土防空主力時,迎來的卻是一段難得的平靜:1969 年美國停止援助臺灣當局,同年 10 月 26 日我地空導彈部隊在廣西擊落一架無人高空偵察機;至當年底,持續 20 多年的國土防空作戰基本結束。殲 -7 沒能趕上殲 -6 式的激情燃燒歲月,當殲 -7 及其改進型號開始大批量進入一線作戰部隊後,雖然也擊落過無人偵察機,但真正開火實戰的機會屈指可數。

由於早期仿制階段接收蘇方資料不足,我國當時對米格 -21 的設計及相關技術吃的並不透,所以殲 -7 的 70 年代是在邊改、邊完善、邊服役中度過的。當時的殲 -7 仍然沒有火控雷達,雖然依靠測距儀等簡易火控設備可以發射霹靂 -2 空空導彈,但這套武器系統卻非常不成熟。霹靂 -2 隻具備有限的尾追鎖定能力,沒有雷達的殲 -7 對空情的掌握仍然主要依靠地面引導和目視,這樣的武器系統效能可想而知。

1966 年 3 月 18 日,在廣西南寧上空,剛裝備部隊的殲 -7 就發射霹靂 -2 空空導彈擊落一架美制 " 火蜂 " 無人機,這是霹靂 -2 的首個戰果,也是殲 -7 采用空空導彈收獲的首個戰果。當時的霹靂 -2 還在研制之中,直接以實戰進行試驗,恐怕也是最好的試驗方式瞭。不過該戰例卻並不具有典型意義,當時的導彈系統並不成熟,30 毫米航炮才是這款 2 馬赫戰鬥機真正有效的空戰武器。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