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餘年宗祠保存完好 據稱其祖上曾為“大將軍”

10-02

在遵義道真一鄉鎮,一處已經 200 餘年的祠堂,保存十分完好。據稱,這座勾氏宗祠為清朝時期勾氏後人所立,後又幾經修繕。其族譜記載,勾氏先祖在唐、元、明朝均曾位居高官。

道真自治縣陽溪鎮,處於該縣最北端,一座又一座大山,讓這個離縣城 39 公裡的小鎮,顯得靜謐而又十分 " 原生態 ",鎮裡隨處可見成片林木。陽溪社區一條小河邊,聳立的一處老式建築,顯得十分搶眼,這就是勾氏宗祠。

這座四合院建築的祠堂,占地 300 餘平方米。祠堂正面,白色的外墻剛粉刷過,但仍可看出墻基的青石,已有些年代。祠堂正中央大門上方,刻有鳳凰、瑞獸及人物圖案。因翻修時重新上色,這些圖案難辨認其原狀。

" 這座祠堂的正殿,已經有 200 多年瞭。"73 歲的勾正果老人說,據勾氏族譜記載,祠堂正殿,始建於 1804 年。那時,勾氏一族,在陽溪已經居住瞭 500 餘年。

據介紹,勾氏祖上,曾出過不少顯赫人物:隋朝時期,其先祖勾芝茂曾為禦前鎮大將軍,唐代勾聯升、勾聯芳、勾聯科同中武舉,元朝時勾三才、勾三綱、勾三品同會文進士,明朝勾鼎宗及其兩個兒子,也曾官居京城要職。

" 清朝晚期的勾榆聯,曾考中舉人,被當地人尊稱為聯二老爺。" 勾正果說,那時,勾榆聯的府弟,就在祠堂正對面,其建築規模甚至比祠堂還要氣派得多,但後來被毀。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陽溪勾氏後人為紀念先祖之德,決定擴建祠堂,形成今天的規模。推開祠堂大門,正殿香火牌上,詳細記載瞭勾氏由來、字輩及祖上功績。

" 正殿部分是兩百年前建的。" 勾正果老人說,正殿對面的戲樓,則為 1907 年擴建時新增。當時因勾氏子孫不斷繁衍增多,遇重大活動時,原有祠堂規模已不能滿足需要,族人於是半增修瞭戲樓。

2004 年,因祠堂年久失修顯得破落,勾氏族人捐款 1 萬餘元,進行修繕,去年再進行瞭維護。

據陽溪鎮政府有關人士介紹,該宗祠所在的陽溪村(現為陽溪社區),為明末清初移民遷居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內的傳統建築,占村莊建築總面積的 85%。這些傳統建築,均為穿鬥式歇山頂木構建築,小青瓦蓋頂,2016 年,陽溪也因此獲評 " 中國傳統村落 "。近幾年,陽溪鎮也加大瞭對這些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並考慮將其作為旅遊休閑避暑地開發。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寶華

責編 小曾曾

編審 蒲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