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臺風過境”,銀行業如何站穩腳跟?

09-29

【本文正在參與鈦媒體最新一期競拍話題《消費金融風口之上,銀行的勝券在何處?》,獎勵豐厚,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投稿來辯!】

消費金融,是整個中國經濟、金融行業長達二三十年的風帶,物產豐富,生態常青。

無論從國傢宏觀經濟還是大眾衣食住行來看,消費金融行業的生命力都足夠旺盛。從最初消費金融公司的試點探索到全國推廣,從金融機構獨享到遍地開花,這個行業的機遇與風險同等吸睛。

目前的中國正處於消費金融黃金時代的開篇階段,傳統銀行占據先發優勢,互聯網巨頭隨即跟進,尤其以電商系切入綜合支付體系的場景滲透來勢洶洶,除此外,還有近幾年火熱的網貸平臺及其他受制於監管壓力密集轉型消費金融的分期平臺,後起者以形式靈活的創新、流量、場景、技術等優勢爭奪市場,但也面臨各方掣肘。

若以當前的市場體量和監管態勢談行業的格局劃分為時尚早,消費金融市場一定階段內還將以傳統銀行及消費金融公司作為中堅力量。

試點到擴散,賽道擴容資質為先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 13 萬億元,2014 年達到 15.4 萬億元,到 2015 年已有 19 萬億元,預計 2019 年將超過 41 萬億元;國泰君安研報顯示,與美國相比,中國消費金融的市場滲透率有 2 倍以上增長空間。

傳統銀行因其本身的零售業務含有消費金融服務的屬性,成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主力,自 2009 年銀監會宣佈開放 4 個消費金融試點至今,當前市場上共計 23 傢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其中 20 傢有銀行背景,消費金融成為銀行發展非傳統消費信貸業務的重要輔助工具。

之前,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信用卡和消費貸款提供消費金融服務," 點對點 " 的傳統信用卡資金用途明確,覆蓋人群廣泛;。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在銀監會第 127 場例行發佈會上曾表示:" 信用卡其實天然就是消費和金融最緊密的結合,大傢都知道,先給客戶一張信用卡給他貸款讓他去交易、消費,消費後有可能形成我們的消費信貸,所以信用卡天然的就是消費和金融結合的最緊密的產品。"

消費貸如房貸、車貸主要針對信用良好的客戶,還款靈活且利率有優勢;同時,由於消費金融涉及征信,隻要涉及信用就離不開銀行,這或許也是頂層構建中國個人征信體系前奏曲的一部分。

之後,各銀行謀劃轉型,核心就是圍繞個人用戶做文章,具體做法包括參股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獲取牌照、以補貼搶占市場、聯合企業創辦新興技術實驗室、優化獲客渠道等等。銀行發展消費金融要立足客戶基礎、風險管理體系、資金成本及資源優勢挖掘增長點。

銀行的主動轉型背後是日漸高企的壞賬率和畸形房貸業務壓力,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金融板塊估值一路高漲,其正通過牌照獲取逐步分食傳統銀行的優勢業務,消費金融業務可以說是銀行 " 破釜沉舟 " 式改革的試驗田。近期多傢消費金融公司公佈 2017 年半年報,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紅海已成藍海,銀行如何才能主導下一階段變革?

錯位競爭,以人為本

從專註機構及高凈值客戶轉向為個人提供信貸服務,傳統銀行轉型的步伐明確且堅定,與此同時,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及其他分期購物平臺也不甘示弱,基於自身生態積極拓展消費場景,迎合大眾適度消費的理念轉變。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底,市場上消費金融公司約有 300 多傢,除商業銀行及獲得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外,電商、分期購物平臺、第三方支付等 " 非正規軍 " 實際從事與持牌公司本質相同的業務。

作為 " 非正規軍 ",流量、場景、運營和靈活性是其優勢,放眼望去,校園、醫療、租房、購車、教育、裝修等場景都是增量市場,通過移動支付的瘋狂補貼搶占場景培養用戶習慣,甚至逐步自建信用體系迅速切入各個領域,生態協同且執行力極強。雖然在資金規模和業務邊界方面承壓,但勝在離用戶更近,這同時也是監管的顧慮所在,校園貸、醫美分期、盜刷、欺詐等影響惡劣,同樣,持牌機構也被爆出拉人頭放貸、壞賬率高、泄露用戶信息等問題,如何加固風控、降低資金成本、控制不良率等問題迫在眉睫。草根與正統歷史性的同臺唱戲,行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融合景象。

以現階段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來看," 非正規軍 " 與銀行及消費金融公司各有千秋且面臨的難題不盡相同。

根據消費金融‘小額、短期、分散’的原則性要求及面向中低收入群體需求碎片化、行為多樣化的特征,銀行需要優化傳統放貸結構,改變在客戶心中的刻板認知,借鑒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行業的經驗,以人為本提供服務;銀行與其參股的消費金融公司互相協同也存在競爭,如何在理順體制機制的基礎上更多走向體系外自主發展,背靠牌照優勢提供具有互聯網屬性的金融服務是其當務之急。

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要找準自身定位,在新經濟常態下低利率低成本地獲取資金,在借力股東優勢發展區域性業務外挖掘增量市場;除以上外,行業共同面臨的數據共享、風險欺詐等難題也亟需監管及新技術成熟後的共同作用。

競爭到共贏,開放融合共同繁榮

長遠來看,銀行由於掌握龐大的客戶基礎、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及資金規模、資金成本、資源整合等優勢,在一定階段內仍將占據主動位置,工農中建與 BATJ 在技術、渠道、營銷、用戶、產品等層面的合作也表明雙方在多領域內優勢互補是未來消費金融發展甚至是構建信用社會的基石。

金融業內人士曾有觀點稱,BATJ 對於金融業務創新的探索最終還是要在銀行得以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一定時期內不可能觸及銀行的主體地位。

不可否認,銀行作為國傢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占據 " 天時地利 ",但作為成立之初就堅定執行 " 人和 " 思維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其基於自身優勢及對市場、用戶的洞察,在消費金融的發力上大有後來居上的態勢。

通過消費理念引導、支付場景滲透、產品創新、數據征信、業務關聯、新興技術研發已然走出一條特色路線;反觀銀行的探索,立足牌照、資本、渠道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借鑒瞭互聯網企業的模式,但對互聯網巨頭垂涎已久的金融數據寶藏,挖掘力度還需要增強,BATJ 均對數據公司有投資收購行為,針對數據獲取、篩選、應用、整合、創新進行全階段深入挖掘。雙方得以合作的前提正是銀行看中互聯網企業的流量、場景和對數據價值的挖掘能力,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逐步成熟讓行業未來充滿變數。

綜合以上,銀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在消費金融風帶中站穩腳跟:

自身,健全體制機制,優化業務結構;經營品牌,轉變外界刻板認知;充分挖掘沉淀數據價值,指導授信及風控;註重新興技術研發應用,迭代風控系統和風險模型;打造爆款產品,關聯業務協同發展;盤活存量,為用戶創造需求;推動有限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

客戶,洞察消費結構和消費對象進行定性分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改變服務提供方式,從被動接客轉為主動經營走到群眾去;註重消費引導,普及風險教育;註重三四線城市逐漸上升的消費勢頭,提前佈局;

外部,引用新興技術成果指導消費金融業務智能化標準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與優質企業聯合開發消費場景;建立商傢和消費者的利益共同體,銀行、商傢、消費者形成可持續的共贏關系;建立風控聯盟,集結行業力量共同抵禦風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