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眼中小便”:我們流淚的時候意味著什麼

10-04

利維坦按:話說文中精神分析學傢菲莉斯 · 格裡納克的觀點實在是太古怪瞭,什麼現象都往陽具上扯 ……

不過話說回來,眼淚真是神奇的東西。在歐洲,尤其在意大利,眼淚與憐憫的聯系植根於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到處都在用神聖的情境描繪著她最擅長的事情:哺乳和哭泣。當然,科學傢也對眼淚感興趣,比如文中的生物化學傢威廉姆 · H · 弗雷二世,當年他對比分析瞭兩組眼淚(一組是看傷感電影流出的淚水,一組是被洋蔥刺激流出的),發現前者的蛋白質含量更高一些。而且,因為情感而流的淚中會多含有一些蛋白質激素,例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催乳素。這些蛋白質激素和人體壓力有一定的聯系,可能就是 " 眼淚有毒 " 這個說法的源頭。

文 /Thomas Dixon

譯 / 傻總

校對 / 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 /aeon.co/essays/read-it-and-weep-what-it-means-when-we-cry

本文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傻總在利維坦發佈

圖源:Giphy

眼淚是一個普遍的標志。從古時起,哲學傢和科學傢就嘗試過把哭泣解釋為人類情感表達的一種通用的肢體語言。但事實上,淚水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含義。淚水湧上雙眼、滑落面頰,這些咸咸的淚滴具有何種含義,隻能由他人去試探和揣測,而且是在他人充分瞭解導致他們哭泣的特定心理、社會和事件背景的情況下才能如此。

我們會因悲傷、憂愁和哀痛哭泣,但也會因為歡樂和大笑而流淚。有些人因為看到別人痛苦而流下憐憫的淚水;有些人因為受到壓迫而流下憤怒的淚水,也有人也可能僅僅因為打個哈欠或者是切開的洋蔥就淚流滿面。維多利亞時期的記者哈莉特 · 馬蒂諾(Harriet Martineau)在翻譯法國社會學傢奧古斯特 · 孔德(Auguste Comte)枯燥的厚重著作時,因醉心於書中的思想而激動到落淚。我有一位朋友是蒸汽迷,他告訴我當他第一次在國傢鐵路博物館看到世界上最快的馬拉德(the Mallard)火車時,激動得流出瞭眼淚。淚水是一個普遍的標志,並不是說淚水無論何時何地都永遠隻有一種含義,而是因為它可以表達任何感情。

如果說哭泣這個行為隻有一種含義,隻是普遍的感情表達當中的一種,那麼它代表的肯定是悲傷。這是人們提到淚水最先聯想到的狀態。不過在 2012 年夏天,在倫敦卻上演瞭無數次因喜悅而落淚的場景。在奧林匹克和殘奧會上,人們因為情緒激動而淚如泉湧。在冠軍領獎臺上,國歌奏起的那一刻,人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驕傲和喜悅的情緒通過淚水表達出來。倫敦市長鮑裡斯 · 約翰遜(Boris Johnson)說自己在開幕式上的淚水是 " 愛國主義自豪之情的熱淚 ",並稱奧運會的閉幕是 " 令人顫抖的淚水縱橫的頂點 "。1872 年,當查爾斯 · 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寫《人類和動物情感的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時說道 " 英國人很少落淚 ",在當時也許可能是這樣的,但到瞭 2012 年,倫敦市長和其他人已經通過自己的行為力駁瞭這種觀點。

我也可以舉幾個自己的例子。當我的兒子在聖托馬斯醫院降生時,醫院外的泰晤士河上正駛過鉆禧年的艦隊——一千隻船舶急速航行,這時,恰逢這場危險的剖腹產手術成功,為此我留下瞭飽含喜悅、如釋重負的淚水

關於眼淚的理論總是力求公正對待它的三重本質:分泌物、癥狀和一種標志。眼淚是該被看作類似尿液的存在,還是像是一場丘疹,或是一個藝術作品?要解讀眼淚,需要的是生理學還是內科醫學,亦或是精神治療的專業知識?

圖源:Gif Central

鮑裡斯 · 約翰遜(Boris Johnson)曾過一個暗示性的表達—— "眼的射精"(ocular ejaculations),來故意混淆人的兩種體液之間的界限。那些反對在公共場合哭泣的人總是將這種行為看作是一種 "情感的失禁"(emotional incontinence)——一個起源於在 19 世紀精神病學文獻的表達。這個短語暗示人們:在公眾場合流淚與在公眾場合撒尿一樣應該令人感到羞恥。

2011 年,英國廣播公司第四臺(BBC Four)拍攝瞭關於在公共場所哭泣的紀錄片,由喜劇演員喬 · 佈蘭德(Jo Brand)出品。她反對在公共場合哭,認為人隻有在極少的特殊情況下才應該哭,而且還得在私下裡哭。

線上的評論回復也支持瞭她的觀點。有一條評論來自用戶 "Algol60",他(在此作者推測該用戶性別為男,因為用戶名 Algol60 是一種計算機語言)寫道:" 如果你要哭的話,就去沼澤偷偷地哭。隻有小孩子和娘炮的怪人才可能會明目張膽地放聲大哭,任何 8 歲以上的英國人都應該學會自控。"

這種評論可能看起來有點與在 21 世紀應有的態度脫節,但是卻犀利地表現瞭英國人那種要時刻保持堅韌沉著的理念,達爾文在寫下那本關於感情的書的時候就已經奠定瞭這種理念的基礎,然後在兩戰期間,這種理念發展到瞭巔峰。把哭泣作為與失禁相關的隱喻暗示瞭眼淚是令人厭惡和羞恥的存在。

20 世紀中旬的幾十年間,一項名為 " 大規模觀察 " 的政府研究項目大范圍地調查瞭普通的英國人生活。20 世紀 60 年代項目中的一個調查問卷調查瞭小組成員,問卷也調查瞭他們對於人造黃油和外國人的態度,包括一系列問題,比如:"你曾在照片中哭過嗎?你是否在看電影時哭過?哪部電影令你哭瞭?哭的程度如何?電影的哪一部分讓你哭瞭起來?哭到什麼程度會讓你覺得羞恥,還是說完全沒有過羞恥的感覺?"

圖源:Wall Street Journal

許多被調查者都否認他們曾感到過羞恥,但有一位耿直粗暴的受試者(40 多歲的大叔),他的回答直擊問題的要點:" 我從來沒在照片裡哭過——但我有時候會撒尿。" 羞恥 " ——有過—— " 我曾經丟過錢。" 一名年紀差不多大的未婚男職員寫道:" 我不為自己的感覺感到羞恥,而且我還為自己能被感動到哭泣而心懷感激。也許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在黑暗的電影院裡,能夠沉浸在這種傷感之中,就像我們在面對大悲大苦時安安靜靜地在自己的房間中一樣。"

不管是感到羞恥還是毫無羞恥,無論是在電影院這種半公共場合,還是在 " 自己安靜的房間中 ",伴隨著其帶來的更多感知的可能性,眼淚都被看作瞭與尿液甚至可能與性分泌物類似的東西——都是產生於黑暗,並隱藏在黑暗下的令人歡愉的物質。

《論憂鬱》,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盡管眼淚與分泌物的這一聯系似乎在 20 世紀才初見端倪,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 1586 年一位英國牧師兼醫師提摩西 · 佈萊特(Timothie Bright)寫下瞭那本很有影響力的《論憂鬱》(Treatise of Melancholie)時,書中就已經將眼淚形容成 " 與尿液很像的一種排泄物 "。

該書讀者眾多,連莎士比亞也是該書讀者之一。在《在加圖的悲劇上小便》這首詩中,亞歷山大 · 蒲柏(Alexander Pope,英國詩人)描述瞭一個女人在觀看戲劇時並未像預期的那樣哭泣,而是大量排尿,以此諷刺瞭約瑟夫 · 愛迪生(Joseph Addison,美國作傢)的著名戲劇《加圖的悲劇》(1712),詩歌如下:

傷感的輝格黨人悲悼加圖的命運

托利黨人西利亞冷眼相看、心滿意足

她的高傲止住瞭淚流

奔湧的水流找到瞭下面的出口:

盡管是秘密的,她悲傷至極,哀悼連連

像二十位河神和他們的骨灰盒。

讓別人皺起他們虛偽的面龐

她將悲痛顯露在更真誠的地方;

在那被天性支配的地方,以及缺乏藝術感的熱情,

卻直直通往心的方向。

傳統意第緒語中有一種表達把哭泣叫做 " 從眼中小便 "。

這個古老的觀點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裡,因為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得到瞭深化。在最近幾十年中,被引用最廣泛的眼淚理論學傢是美國的生物化學傢威廉姆 · H · 弗雷二世(William H Frey II),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他就堅持認為眼淚是一種分泌物這種說法並不誇張。1982 年在《紐約時報》的一次采訪中,他說流淚是一個 " 外分泌過程 "," 像呼吸、排尿、排便和出汗一樣 " 釋放體內的毒素,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所謂的 " 應激激素 "(stress hormones)。但是弗雷的生物化學視角下對眼淚失禁理論的闡釋其實是由一系列根本理念衍生出來的。這些根本理念始源於 19 世紀心靈的精神分析模型。

精神分析視角下關於眼淚的理論核心主要是兩種觀點:壓抑和回歸。這兩種觀點在 20 世紀中期的幾十年間開始為學者和大眾群體接受,成為正統心理學理論。第一種觀點認為眼淚是之前被壓抑的情感的外溢和釋放,而第二種觀點認為成人哭泣這種現象是一種重返胎兒,甚至是產前的經歷和情感。

在約瑟夫 · 佈魯爾(Josef Breuer)和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93 年關於 " 癔病心理機制 " 的 " 前期溝通 " 中,他們闡釋瞭被抑制的創傷性事件的、記憶是如何在之後的幾年都可能導致癔病的癥狀的。

他們認為催眠能夠令別人接近病人的記憶,並且能令他們將這些記憶視作需要排出精神以外的 " 外來事件 "、弗洛伊德和佈魯爾指出一旦病患換能夠將這些記憶通過語言敘述出來,癔病的癥狀就會消失。

《下十字架》 (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 )局部,羅吉爾 · 凡 · 德爾 · 維登(Rogier van der Weyden)作於 1435 年,現存馬德裡普拉博物館。圖源:Wikimedia

在這個心理模型中眼淚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既有健康的,又有病態的。眼淚以及其他面對創傷性事件的有意無意的反應,是強烈情感的一種出口。這種情感是一種需要被代謝到身體系統之外的心理流體;而哭泣這種行為就可以實現這種效果。佈魯爾和弗洛伊德還例舉瞭另一種類似的權宜之計,即復仇的舉動。那麼可以說,眼淚跟語言和行動共同作用,是一種解除影響的機制、溢出的通道以及釋放的閥門。

盡管在弗洛伊德的模型中,眼淚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宣泄標志,它也可能在其他情況下,成為一種病態。艾米 · 馮 · N 夫人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一天她找到弗洛伊德抱怨她的困惑、失眠和陣發性的不停哭泣,每次持續幾個小時。弗洛伊德診斷她這是一種癔病的癥狀。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在丈夫的死亡紀念日上有規律性哭泣的女性。弗洛伊德將她的癥狀描述為淚水漣漣的 " 私人回憶周年慶 "。在這個病例中,他堅持認為她的哭泣並不是一種癔病,而是 " 滯後的情緒發泄 " ——一種延後但是健康的情緒工作機制、一種遲來的創傷性外來事件導致的情緒爆發。

弗洛伊德的理論與達爾文以及其他 19 世紀進化論者提出的某些觀點一脈相承。他們的觀點是,哭泣是釋放過度的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對達爾文來說,眼淚不過是其他有益行為的一種副作用。他開始觀察到眼淚最初是由於 " 眼中受到異物刺激 " 而產生的分泌物。之後他假設在嬰兒緊閉著雙眼放聲大叫時,這種反應也可以因為給淚腺的壓力刺激而發生。達爾文推測,在代代衍化之後,眼淚與嬰兒呼喊之間的聯系,逐漸發展成瞭與各種痛苦的心理狀態之間的聯系,因此這樣一來眼淚在沒有異物刺激和喊叫的時候也會產生。

因此在弗洛伊德對於眼淚的解讀中,眼淚能夠將心理 " 異物 " 沖洗出來,而且還意象化出瞭 " 心理流體 " 和 " 機體外溢 ",此處達爾文的影響清晰可見。另外從另一角度,弗洛伊德的解釋也具有達爾文思想的色彩,弗洛伊德強調,哭泣從行為上來說 " 沒有任何目的 ",隻是為瞭釋放 " 過多的大腦興奮感 " 並讓這種興奮 " 流走 "。

菲利斯 · 格裡納克(Phyllis Greenacre)

如果說弗洛伊德和佈魯爾把哭泣從本質上理解為一種分泌功能,象征性地把眼淚同其他體液聯系起來,那之後的精神分析學傢則基於這種理論框架拓展出瞭更多、更奇妙古怪的理論。在 20 世紀 40 年代的幾篇文章中,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美國弗洛伊德學派學者菲莉斯 · 格裡納克(Phyllis Greenacre)提出瞭她的觀點,她認為女性神經質的哭泣是泌尿系統的一種錯位。提出瞭 " 肢體陰莖認同 "(body-phallus identification)說,並認為女性眼淚的產生是模仿男性排尿的一種嘗試。

格裡納克又將這種現象細分為 " 暴雨型哭泣 " 和 " 涓流型哭泣 "。第一種人的淚水無節制地如同洪水般瀉下;第二種人的淚水如同靜謐的溪流緩緩淌下臉頰。兩種類型都被解釋成與 " 嬰兒時期在排尿方面的掙紮有關,有對陰莖很強烈的羨慕嫉妒成分。粗略地說,這兩種類型的女性心理上的區別就是," 暴雨型哭泣 " 的人悲傷地接受瞭自己沒有陰莖這個事實,而 " 涓流型哭泣 " 的人仍懷有反抗之心,幻想自己擁有男性器官並在哭泣時神經質地模仿夢寐以求的兒時目睹過的男性排尿的樣子。

說到哭泣的模板,並不是每個人都把重心放在瞭排尿上。其他的精神分析學傢工作的重點放在眼淚羊水的鑒別上。1959 年在紐約致醫學精神分析學傢協會的演講上,托馬斯 · 薩斯(Thomas Szasz)假定哭泣是一種試圖回歸產前狀態的無意識的表現,因為人在產前是浸泡在羊水中的,因此哭泣就是人們在幻想回到濕潤並且含鹽分的子宮裡。

但精神分析學傢們該如何解釋 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喜悅與自豪的淚水呢?" 在圓滿結局上哭泣 " 是分析師桑德爾 · 菲爾德曼(Sandor Feldman)1956 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他說,與表現出來的不同,並沒有喜極而泣這麼回事兒。那些在電影的圓滿結局或者人生的驕傲或喜悅時刻——比如說在嬰兒降生,舊愛重逢,化險為夷的時候,哦對,可能還得加上收獲奧運金牌——落淚的人,可能覺得自己流下的是喜悅的淚水。事實上,根據菲爾德曼的觀點,這些都僅僅是一種延後的或替代性質的負面情緒的釋放。

菲爾德曼稱,在驕傲或者喜悅的時刻背後,是人們意識到人生和幸福的短暫本質。我們看到小孩子時可能會溫柔地落淚,但其實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以後也會像我們一樣,失去純真,兒時的安逸生活終將過去,迎接成年人的醜陋世界。菲爾德曼觀察到," 小孩子本身並不會哭泣而是會微笑,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受死亡的事實。人們在經歷圓滿結局的時候是會哭泣的,可能是從他們接受瞭死亡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後才會觸發。" 菲爾德曼最後總結道我們是因為終將到來的悲傷時刻而哭泣。" 從沒有喜極而泣,隻有悲傷之淚。"

眼淚失禁理論目前在科學界並不流行,但在更廣泛的其他領域中一直很受歡迎。威廉姆 · H · 費雷二世聲稱自己的實驗可以證明眼淚是排出應激激素的載體,但目前還沒有其他人成功地重復該實驗。弗洛伊德的抑鬱和回歸概念也不再處於不可動搖的支配地位。認為女性哭泣是復制自嬰兒時期就開始渴望的男性排尿行為的這種學說,聽起來就像古代內科醫師和中世紀神學傢的理論一樣稀奇古怪、令人難以置信。最近關於哭泣科學的研究調研瞭一系列關於哭泣的書籍,例如神經科學傢邁克爾 · 特林佈(Michael Trimble)的《為什麼人類喜歡哭泣》(2012)以及心理學傢艾德 · 溫格霍(Ad Vingerhoets)的《為什麼隻有人類哭泣》等。但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能證明哭泣是一種情感外溢、一種分泌物或是一種精神發泄。

達爾文:" 英國人很少落淚。" 圖源:Wikipedia

特林佈和溫格霍都著眼於文化形式的歷史和演變,包括音樂、戲劇、文學、宗教儀式和他們自己的科學學科,為瞭更好理解人類的這種現象。兩個人都得出瞭一個結論:心理狀態導致人哭泣這一點是普適的。但是兩個人用來解釋觸發哭泣的事件所用的分類實在過於泛泛和模糊,因此幾乎解釋不瞭任何問題。

特林佈的重點在於悲劇、悲傷、移情、同情和希望。但是他對其根本的神經學基礎的解釋是將眼淚與心理學中最含糊的東西聯系在一起—— " 感情 "。既然精神科學傢的結論總是不接受心理或精神在認知和情感過程中有任何分支,因此 " 情感 " 多多少少可以指代任何心理狀態。

溫格霍為觸發哭泣的關鍵因素列瞭個清單,這個清單也同樣有點廣泛。他談到瞭無助和失落的狀態,但也包括個人沖突、憤怒、拒絕、不公眾對待、自憐自艾、幸福喜悅以及看電影、聽音樂時產生的情感。在溫格霍看來,幾乎任何產生於嬰兒時期孤立、與母親的維系、浪漫關系、社會聯系背景下的感情狀態都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哭泣的機會。換句話說,眼淚既可以因為情感孤立而產生,也可以因為與他人激動人心的偶遇而產生,或是因為失敗抑或悲傷、成功抑或喜悅而產生。

達爾文正確地指出眼淚不能單純地與某一種心理狀態相聯系。他寫道,人既可以 " 在完全對立的情感狀態下分泌出滾滾熱淚, 也會在毫無感情的時候如此 "。一滴眼淚本身並不代表什麼。在特殊的心理、社會和敘事背景下,一滴眼淚可以代表任何事。" 淚水,空轉的淚水," 阿爾弗萊德 · 坦尼森(Alfred Tennyson)寫道," 我不知道它們意味著什麼。" 但是他和我們一樣,都仍認為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詮釋眼淚,如何精煉出他們的含義。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