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長度約為 1700 字,閱讀時長約 3 分鐘。
小長假,攻城獅小張好不容易有空去玩,排隊買門票時卻被中年女人插瞭隊還踩瞭腳。
小張說,哎哎,你為什麼踩我腳還不排隊?
這女人說,我就碰一下,你你你,還是不是男人瞭?小張急瞭:我怎麼不是男人瞭……
這麼吵,小張輸定瞭。
同樣的,開會時領導說,那個小張啊,你工作不負責啊,為什麼兩次電話都沒接到?
小張要怎麼辯解:我兩次都在上廁所?
這麼辯解,小張還就是個不負責任的員工。
認知科學傢喬治 · 萊考夫寫的《別想那隻大象》認為,控制瞭語言就控制瞭思想,而別人的語言就是別人甩給你的黑鍋,你得跳出去。
《別想那隻大象》
01
吵不贏因為你用瞭他的詞語
吵架吵不贏這種事,人人都會遇到。好些人,沒吵贏,回去還得復盤一下。范偉說他不適合做相聲演員就提到,他經常吵輸,回傢慢慢琢磨,要是當時怎麼怎麼罵就好瞭。
和別人吵架也好,和領導解釋也好,往往搞砸都和一個因素有關:你用瞭他們的語言。
小張本來是要罵人插隊的,怎麼別人一說男人就跟 " 男人 " 較勁瞭呢?本來想解釋自己 " 不是不負責任 ",怎麼就跟接手機懟上瞭呢?
所以,別用對方的詞語。
舉個例子,尼克松本來是很牛逼的一個總統,鬧出水門事件,他試圖挽回總統職位,發表全國電視道歉,鄭重其事地說:我不是騙子。
" 你不是什麼?"" 騙子 "。
" 我不是 " 這三個字,民眾聽不見,而騙子這個詞,倒由他自己實實在在扣在自己身上。
這和我們處理工作危機沒有本質不同。當面臨領導指責、他人攻擊時,我們該怎麼說話?
" 和對方爭論時,千萬不要用他們的語言 " ——這就是關於框架的基本原則。因為,語言是觀念的形象化,而觀念就是世界觀。他們的世界觀確立瞭那個框架,對你來時就是個黑鍋。
02
越別想那隻大象越陷進去
有個心理學實驗叫 " 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 ",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間裡有一頭 " 粉紅色的大象 ",沒有人成功過。
但是,即便想瞭,也絕不能說出來,不要讓人知道你想瞭那隻大象。
當領導指責我們某個缺點時,我們很難不去想這個缺點。他越是說我們馬虎,我們其實就越容易形成馬虎習慣。老師越是說某個學生沒前途,學生越會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
這在教育學上也是如此,當父母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最好別說 " 不要 XX",否則,孩子不僅不會照做,還可能變本加厲。如果實在要說,也 " 永遠別說兩次 "。
我們越是不停重復去說,這隻大象越是關不住。
好的領導者知道,強調並非總有好結果。相反,越是不去說,大傢越是輕松。
03
聽懂領導話中的隱喻
領導說的話,往往還有著隱喻。公司裡,很多看似微小的事,以隱喻的方式確立框架。
比如,領導說開會不能遲到早退,上廁所也要舉手。這看起來是精細化管理,實際上就是權力隱喻。在這裡,你和你的小夥伴都變成瞭小學生,而領導則變成瞭校長。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吐槽說,公司要求 24 小時開機,微信不得屏蔽。而她是一個哺乳期的媽媽。這裡隱喻什麼?員工拿的每一分錢都是欠公司的,所以不得有私人的空間。
這樣的公司很奇葩嗎?呵呵,他們不僅存在,而且冠冕堂皇地被稱為軍事化管理,被稱為成功聖經。比如,某大佬地產公司就以洗澡都必須接電話為榮,刷遍瞭多少人朋友圈。
呆在這種公司,領導當然不可能每句話都實現,你也不可能真的都遵守,但你一定要知道領導在意什麼,知道他的隱喻。
04
如何完美地解釋
" 什麼,薛某謙照片是 p 的?"" 啊,他不是坐碰碰車受的傷?"
—— " 你知道他多努力嗎?我站他 "。
往往,人們不關心真相。
人們通過框架來想問題,如果你希望人們接受真相,也必須讓真相吻合他的思維框架。
例子很多,比如小佈什有兩套說辭,一是 9 · 11 幕後主使是薩達姆,一是他藏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不是真相,但至少 40% 的美國人認可 " 中東的壞人是一夥的 "。
事實並不總那麼明顯,人們隻接受和定勢思維一致的事實。
所以,職場上最好的說辭和解釋,要知道對方本意,符合對方的思維框架;其次,不要使用他們的語言,更高明的可以用奧威爾式語言——比如,想早點溜班你要說是提高效率,不想外出培訓你要說是機會讓給年輕人。
所以,小張要對領導說:我們拿瞭公司的錢都要隨時隨地工作,下次肯定嚴格遵守。要對那個女人說:你個沒素質的女人,為什麼插隊還轉移話題?!
薦讀
喬治 · 萊考夫講的是美國的競選語言,也能教我們在話語角力中搶占高地,不被引導和煽動。營銷、廣告、公關等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