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大棋!樓市調控就是要打破階層固化的詛咒!

09-28

前言:

關於本次席卷全國的樓市調控,各種分析和評論已很多:打壓房價抑制暴漲的有之、保護房價防止下跌的有之、保外匯阻止資金外逃的有之、驅趕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有之 ……

可如果我們再放大些格局、站更高的角度、用更寬廣的視野,從 ZF 和高層的立場出發,本輪調控或許更有深意。

既得利益者

經常出國的人都有一個切身感受:在國外,基礎設施的改善慢如蝸牛爬步,修一條鐵路 / 建一座橋梁 / 改擴建一個機場實在太難瞭,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有完工、沒有施工、甚至還在規劃草紙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為什麼?障礙太多!

首先納稅人不願意,因為會為此增加自己的稅賦;

議會審批通不過,反對黨 " 為瞭反對而反對 " 讓議案一再擱淺;

審批通過瞭,因為土地私有,業主也不一定同意,或者就要天價賠償金;

這些都好不容易搞定瞭,環保組織 / 動物保護組織又出來阻撓瞭;

千難萬險終於捱到施工瞭,工會爭取的勞工權益使得工人每周隻能工作 40 甚至 35 小時,一下班就撂挑子走人,當然更沒有加班 / 趕工期一說,項目進度因此慢如龜速。

1997 年前後,香港為瞭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計劃瞭建造租賃房(相當於國內的經適房 / 廉租房)的 " 八萬五計劃 "。不巧遇到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樓價大跌,最大跌幅一度超過 50%,相當一批買房人(香港幾乎都是按揭供樓)由此進入負資產,經濟衰退造成的失業者因月供壓力自殺跳樓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一場據稱有 50 萬人參與的 YX 最終迫使當局放棄瞭 " 八萬五計劃 "。

於是就有瞭當下的困境:香港樓價在 2003 年觸底後快速反彈,今日樓價已接近當年最高點的兩倍。與此同時,經濟全面進入地產 / 金融寡頭壟斷的局面,香港年輕人看不到出路——上車(買房)難、上流難、上位難。一套 50 平的房子成瞭終身奢望,可香港 1100 平方公裡的土地,開發的僅僅 23% 左右。反課改、限雙非、控購奶粉、抵制大陸人、街頭暴動 ……

▲廣為流傳的一張香港階層固化圖

為什麼某個地區一旦進入發達經濟體後,其 GDP 增速就下來瞭呢?答案是既得利益者形成瞭,經濟再要發展就得觸碰他們的利益。

他們曾經是經濟的助推器、繁榮的守衛者,一旦成瞭既得利益群體就成瞭發展的最大阻礙——穩定收入的中產、選民支持的政黨、私有土地的業主、環保 / 動物保護組織、已有崗位的工人、地產商、金融機構、甚至也包括已買房的業主(大陸同樣如此,每次房價下跌都不乏業主拉橫幅痛斥 " 無良 " 地產商降價)……

出現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階層的固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想象共同體的崩塌。

想象共同體

為什麼南部黑非洲國傢內亂不止、種族沖突不斷?為什麼南亞國傢經濟發展緩慢、宗教氛圍濃厚?為什麼拉美治安混亂、社會潰敗?

因為它們缺乏想象共同體!再通俗點說就是沒有凝聚力!

南非洲國傢的形成非歷史自然造就,而是歐洲殖民者恣意分割的,所以當地百姓隻認同部落而不認同國傢,為瞭爭取各自部落的利益就彼此間打的不可開交。

南亞國傢族群復雜、語言復雜,歷史上既沒形成統一的國傢,也沒進行充分的民族融合,不得已,伊斯蘭教 / 印度教就成瞭凝聚各族群的紐帶,宗教氛圍濃厚也就順理成章瞭。

拉美貧富兩極分化、底層跟中 / 高層相互對立、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想象共同體,所以社會混亂潰敗不已。

▲印度除瞭種族眾多,語言也及其復雜:主要語言有 400 多種,列入憲法的語言就有 18 種

美國雖仍是世界霸主,但其地位卻搖搖欲墜,就是因為其內部分裂、想象共同體的崩塌:

上世紀 70 年代自由主義盛行後,出現瞭新一代群體,如女權主義者群體、LGBT 群體(男女雙性戀 / 同性戀 / 變性戀);

歷史遺留下來的黑人後裔群體;

不斷增多的拉丁裔(主要是墨西哥移民)群體;

全球化獲益者的東西兩岸科技 / 金融行業群體;

以及全球化受損者的中南部白人群體 ……

這些群體間價值觀各異、利益沖突不斷,族群割裂不斷加深,美國也再不是建國初期的那個 " 美國夢 " 時代。

而中國有族群融合的漫長歷史、有 5000 年的共同文化、有同一的語言文字、有占 90% 以上的最大主體民族,而這就構成瞭我們的想象共同體,成瞭凝聚全體國民的最大公約數。其族群割裂、想象共同體破滅的最大風險就來自於貧富分化帶來的階層固化(當然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也需要調整,因為它未起到構建想象共同體的目的,反而在極力塑造各民族的差異性——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地域歸屬、風俗習慣等)。

本輪調控中的租售並舉、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市區內低價賣地建造租賃房、要求拆除商品房和保障房間的柵欄等,就是讓各階層間保持直接的、面對面接觸和溝通的機會,避免族群割裂,哪怕是弱聯系也有利於維持想象共同體。

效率的邊界

如果再深究本輪調控,會發現背後的財富轉移邏輯:

限貸限購利率上浮,是杜絕社會財富通過房產進一步向有錢人聚集;

新房價格低於周邊二手房價,是開發商向購房者轉移財富;

商品房配建廉租房,是商品房業主向廉租房租戶轉移財富;

市中心低價賣地建租賃房,是 ZF(準確的說是全體納稅人)向租賃戶轉移財富 ……

有人看到這就開始嚷嚷瞭——沒有新增財富,隻有存量財富轉移,會影響勞動的積極性,隻會養懶人。錯!因為過猶不及,效率和公平哪一個走向極端都會影響財富的創造,效率是有邊界的,歐洲是公平的極端,而香港則是效率的極端。

2000 多年的王朝歷史,讓國人知道瞭隻講效率就會財富聚集貧富分化,最終造成底層起義、朝代更迭和生靈塗炭;建國後幾十年的歷史,讓國人學到瞭隻講公平平均會挫傷勞動的積極性,經濟會崩潰。隻有公平和效率達到動態平衡、貧富分化控制在合理區間內才能最大的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來創造財富。

所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是轉移富人財富給窮人的重要方式,但從歐美實行的效果看並不理想——要麼影響富人創富的積極性(法國提高富人所得稅後,引發一批超級富豪移民他國)、要麼富人通過其他避稅方法逃稅(如美國富人都通過海外賬戶逃稅)。而這些稅在中國實行,不僅條件不具備,還有可能打擊投資生產的積極性,還好有強勢 ZF,能通過別的方式調整財富的再分配。

屁股決定腦袋,格局決定視野。

普通老百姓跟高層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不一樣,普通人註重細節和個體——自己利益如何、周邊人利益如何、某一小群體利益如何;高層看的是大面和整體——大部分人的利益如何、整體財富增長的如何。

普通人看到瞭 QC 的慘烈,高層看到瞭高鐵 / 高架的修建、經濟發展硬件環境的改善;普通人看到瞭 3000 萬人大下崗,高層看到瞭國企改革的成功、經濟發展夯實瞭基礎;普通人看到瞭知識產權的侵害和利益的受損,可國外現成科技拿過來就用,幹嘛要保護知識產權?那得花多少錢、費多少外匯?當國內科技與國外相差不大,山寨已窮途末路時,所以現在 ZF 就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瞭啊。

ZF 就是讓絕大多數人進城,就是讓絕大多數人有房住,就是讓一大批人成為中產,可到底能輪到誰、能具體到誰頭上,那就看個人的努力和運氣瞭。

調控的邏輯

本次調控的深意就是杜絕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保持階層流動的持續。

2016 年房價的暴漲,引發階層固化的爭論——一套房決定一個人的階層、買房就是搭載瞭一趟財富的高鐵、再怎麼努力這輩子也買不起一套房,以致民怨沸騰,並直接營造瞭消極怠工的氛圍,挫傷國民創富的積極性。

房價上漲刺激瞭百姓的投資需求——買不是為瞭住,而是為瞭賣,這種需求被激發放大就會造成金融風險。另外,高房價直接抬高瞭城市的運營成本和生活成本,阻礙瞭城市化的速度,讓後來進城的人接盤之前買房的人,使後者成為食利階層,激發瞭不勞而獲的思想。

所以,去年 10 月全國一盤棋開始樓市調控,就是為瞭摁住房價暴漲的勢頭、打擊房價繼續暴漲的預期、抑制炒房致富的心理。

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既得利益集團被打破的過程——城市新區的建設、城市中心的轉移,是打破瞭老城區居民這個既得利益群體;電子商務的發展、新經濟的進步,是打破瞭商鋪持有者和傳統行業這個利益群體;高鐵的建設,是打破瞭航空業、傳統運輸業這個利益群體。

也許既得利益群體的形成不可避免,階層固化的趨勢不可改變,貧富兩極的終點不可逆轉,但我們應盡力讓財富的聚集慢些再慢些、固化的時間長些再長些。

百姓開始支持的政策,最終未必是好政策;百姓開始反對的政策,最終未必是壞政策。

那當下這個時候,到底買不買房呢?

如果你是剛需,首付款能籌集到,且月供沒問題,遇到合適的可直接入手,現在 ZF 壓著房價等你上車,你還磨嘰什麼呢?

如果你是投資,運用的是高杠桿,我建議你緩緩,未來兩三年房價穩定是大概率事件,房子不漲就是虧啊,高杠桿投資應是在房價暴漲前買入;如果資金夠多,也有購房資格,幾年的現金流也沒問題,遇到合適的也可入手。

因人而異、相機而動才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