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死貴的東西,總有人買得起。
物美價廉早就不是人人追捧的東西瞭。
雖然咱們基本認知的價值規律是: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商品價格越高,買的人就越少,反之則越多。但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反而是價格越貴,越容易受到大傢追捧,想買和已買的人更多。這是為什麼呢?
規劃君今天就來和大夥聊一聊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
原因無非是這兩個:
1、 覺得錢肯定不會走錯路
這正是俗話說的 " 一分錢一分貨 "。在經濟學中的價值規律是:商品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該商品的價值。
一直以來,大傢的共識是價格越高,商品的質量和品質就越好。當辨別優劣無能,或沒空貨比三傢時,人們就會以價格來判斷,覺得買貴的總不會錯吧。於是,就造成 " 貴的東西先斷貨 " 的反教科書現象。
2、 " 凡勃侖效應 " 在作祟
凡勃倫效應是由美國經濟學傢凡勃倫提出,說的是 " 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會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 ",它反映的是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提出:" 在任何高度組織起來的工業社會,榮譽最後依據的基礎總是金錢力量;而表現金錢力量,從而獲得或保持榮譽的手段是有閑和對財物的明顯浪費。"
用大白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一顆 " 炫富 " 和 " 裝 X" 的虛榮心。自己買的東西越貴,越能體現自己高人一等。或是自己在其他的事情上展現不出自身價值,無法獲得他人關註,就通過價格昂貴的物品來給自己 " 加持 ",以此標榜自己的價值。嗯 …… 網上那些鋪天蓋地的炫富,曬豪宅、豪車、名表、名包等等,大概也就是這種心理吧。
別急著嘲笑這種現象,這年頭,誰沒剁過幾次手呢,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瞭。不信?規劃君帶你來看兩組數據:
據麥肯錫發佈的《2017 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撐起瞭全球奢侈品消費三分之一的貢獻值;
瑞士銀行 ( UBS ) 最新研究表明,亞洲和美國的年輕人正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其中,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消費者年輕 15 歲,比美國消費者小 20 歲。
由此可見,在中國," 剁手 " 正在普遍化和年輕化,並且引發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賣腎買蘋果手機、裸條貸款等等,都是不健康消費觀的惡果。
那麼,什麼才是好的消費觀呢?
規劃君認為,科學的消費 = 合理的投資回報。
一件東西到底值不值得買,應該看為它付出的價格和它能為你帶來的價值是否對等。
比如說,你想買個名牌包,雖然很貴,但隻要你負擔的起它的價格,並且擁有它之後,給你帶來的愉悅感、自信心、甚至對你工作談判有幫助等等,它就值得你花出去的錢;相反,如果買它隻是圖個一時之快,甚至擁有它之後,你得付出更多錢去買好衣服,或是不坐公交隻能打車,甚至它跟你的氣質根本不符,背著也像個 A 貨,何必浪費這個錢呢?
規劃君之前寫過這個問題,【買奢侈品,無罪!】,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體面也有很多種。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的時間和勞動報酬都是一定的,而花掉它們,去 " 換取物質 " 這類別人看得見體面,和留著它們去 " 做其他一些自己感興趣或有意義的事 " 這種別人看不見的體面,哪一種取舍更令人開心?
你是願意當一個透支現在和未來的偽中產階級,還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有錢人?
捫心自問,答案自會瞭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