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炒股總是賺得少虧得多?

09-30

文 / 巴九靈

人類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有的時候我們非常理性,但有的時候又非常不理性。在投資理財上,我們常會犯下不理性的錯誤,導致投資理財的結果不如意。最典型的體現,就是人類在面對獲益和面對損失時的不同選擇。

不信的話,你可以問一問你身邊的傢人、同事、朋友,讓他們來做一個決策。

Q1

以下兩種盈利條件,你選擇

A.100% 獲得 1000 元

B. 丟硬幣,贏瞭獲得 2000 元,輸瞭 0 元

Q2

以下兩種虧損條件,你選擇

A.100% 虧損 1000 元

B. 丟硬幣,贏瞭虧損 0 元,輸瞭虧損 2000 元

小巴姑且猜一猜大傢的選擇,可能選擇第一個選項的人是最多的。在有機會賺錢的時候穩一穩是首選,而反過來,吃虧是不允許的,這個時候要搏一下。其實從理性角度而言,兩種情況的數學期望是一致的,第一種都是平均賺 1000,第二種是虧 1000。

在相同的期望下,因為賺和虧的差別,人類的選擇就可能會截然相反。

美國一位行為金融學傢奧登(Odean)在 1998 年做過一個相關研究,他仔細分析瞭 10000 名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記錄,發現投資人如果手裡同時持有兩隻虧損和盈利的股票,他們通常會先賣出賺錢的拿一隻,留下虧錢的那一隻。

在中國,這種情況,更是普遍。很多炒股的朋友應該會深有感觸,股價上漲,心裡會有兩個矛盾的聲音在說話。一個說夠瞭夠瞭,趕緊賣瞭落袋為安,免得股價回落瞭,把賺到的錢再送回去。另一個說再等等,還會再漲,還會賺更多,最後往往是第一個聲音更響。

而實際上呢,之後股票的走勢,往往與投資人的預期相反。奧登教授的研究表明,投資者賣出的那些股票,在三個月後的平均走勢是 0.47%,而那些保留著的虧損股票在三個月後則是 -0.56%,一年之後是 2.35% 對 -1.06%,兩年之後則是是 6.45% 對 2.87%。

換言之,投資人往往是過早地賣出瞭好股票,而錯誤地留下相對差的股票,這種現象被稱為處置效應。

中國的股市歷來不賺錢,除瞭本身的制度性原因之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散戶居多,進出頻繁,很像賭場。在一個賭場之中,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就要經受非常大的考驗。

有人分析過 1000 位澳門賭場的數據,發現其中盈虧的概率為 53% 與 47%。就單次博弈而言,贏錢的人多過於輸錢的。但時間一長,澳門去多瞭,情況就反過來瞭,常勝將軍很少。這並不是因為賭場有什麼黑手段,而是因為離場的人平均贏利 34%,而輸錢離場的人,平均虧損達到 72%。賭場僅僅隻需要保證每一個賭局的公平,依靠人性的弱點就可以持續贏利。

在小巴看來,處置效應在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人類會傾向於逃避那些沒有做就沒有損失、做瞭之後就有可能有實際損失的事,於是選擇去做那些能在當下讓自己感到自我滿足的事。

當面對損失時,它體現出拒絕認錯或接受錯誤的心態。比如暗戀與表白,有人因為擔心實際損失——被拒絕和掉面子——而不主動表白。也有人買彩票每次都買一樣的,深怕下一次萬一這個號碼中瞭呢?

對於一位投資者而言,賣出瞭下跌的股票,就是實際發生瞭虧損,而隻要長期捂住不賣出,總有一天能夠翻本。而一隻 100 塊錢的股票,跌到 50 塊之後,可能有一天能回到 100 塊甚至更高,也有可能是往 10 塊或者更低的位置下行,其走勢其實是要看宏觀環境以及企業本身的基本面,與投資人的主觀意願並無關系。

另一方面,當面對收益時,它則體現為及時行樂式的滿足。過早地賣出盈利的股票,讓盈利成為既成事實,即是一種因自我證明而滿足的選擇。

不論是生活還是投資,比起得失本身,我們更值得警惕的是沉溺於過去的自我封閉,拒絕接受錯誤,認為再來一次就會做得更好的心態。這當然是一種妄想,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沒有絕對意義上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能做的唯有往前看,以常識與理性作為行為的依據。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