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為何你會如此迷戀“吸貓”

09-25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S-Tech(S-Tech1014)

作者:  陳武

吸貓這事兒,一旦上癮,就別想戒掉。" 一日吸貓,終身想貓 " 是年輕一代對貓的愛情宣言。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養一隻貓咪,這時," 雲養貓 " 為貓奴們打開瞭另一扇窗。

" 作為一個雲養貓者,我必須要說!是吸毒一樣的感覺!"

貓奴們看著萌萌噠貓咪照片和小視頻,吸得欲仙欲死,忍不住在評論區留言:" 啊啊啊我被萌化瞭,怎麼辦,嗚嗚… "

學生黨和上班族,一邊工作學習一邊用手機刷貓咪照片,吸貓成瞭他們的解壓利器。

吸貓癮者覺得,每天不擼一會兒貓覺得人生是不完整的。" 飯後一隻貓,賽過活神仙,睡前一隻貓,做夢都逍遙。" 他們吸貓時的心情就像《癢》的歌詞那樣: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共同關註:一起吸貓快感更強

玩遊戲時,我們往往有這樣一種體驗,幾個人一起開黑比一個人玩更有意思,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有共同關註的事情。

共同關註(shared attention)是指很多人都意識到大傢都在關註同一個客體或事件的心理狀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於一個群體來說,具有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非常關鍵。要想獲得共同知識,需要將註意力投入到大傢都關註的事情中去。有瞭共同關註和共同知識,才可能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體系,才能更好地溝通與相互理解。

共同關註會增強我們的體驗,引發我們更強的動機,激發我們更強的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吸貓不如一群人吸貓更有快感。一個人吸,隻是自己與貓之間的關系,大傢一起吸,則是多隻貓與多個人之間的關系。

從這種關系聯結中,我們會產生一種感覺:我們在一起,有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我們各盡所能,我們共同經歷。

吸貓可以補償情感性體驗

大體上,人的體驗可以分成工具性和情感性兩個維度。比如,手機好用不好用,是工具性的,好不好看,是情感性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一樣,有些事情偏向工具性,如日常茶米油鹽,重復性的工作;有些事情偏向情感性,如我們的審美、約會,以及吸貓。

健康生活的打開方式是工具性和情感性體驗的平衡。但遺憾的是,根據概率理論,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概率要比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小,因此工具性與情感性體驗很難同時得到滿足,比如好用的手機可能不好看、好吃的東西可能不營養。

根據需求層次理論,相較之下,情感性體驗的獲取比工具性體驗要難得多。因此,對許多人來說,現實情況是,生活中的工具性體驗很多,情感性體驗較少,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房價、車子、賺錢成為日常生活的焦點,情感世界日漸感到空虛。雲養貓的出現,為他們的情感缺失提供瞭一種補償方式。

面對 " 雲養貓是虛度光陰 " 等負面評價,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雲養貓這類事物。

網絡一方面為我們提供工具性的共享體驗,如共享單車、汽車,同時也在提供情感性的共享體驗,如雲養貓。這些都在滿足我們的需求,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擬人化讓我們更加親近

與狗相比,貓咪似乎更讓人們癡迷。

與狗相比,貓的性格更多一份個性。它們喜歡單獨行動,頗有一些任性,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你永遠不知道它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它的可愛、不受控制,讓我們覺得貓更加真實。

從長相上來說,貓的面部特征也更加像嬰兒:圓圓的臉蛋、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根據嬰兒圖式理論,可愛的嬰兒會激發人類內心深處原始的情感,使我們有安全感、保護的欲望和想要親近的沖動。

不過,值得擔憂的是,擬人化的情感滿足與真人的情感滿足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擬人化的情感滿足缺少瞭觸摸體驗。

如果在網絡中進行過多的擬人化情感體驗,我們容易對人類長期以來的觸摸需要變得不敏感。長此以往,我們在現實中的情感需要動機便會削弱,會更不願意與人溝通。所以,不能總是宅起來吸貓,多出門走走也是極好的。

不論如何,有人當車奴,有人當房奴,為啥就不能當貓奴呢?

各位鏟屎官,吸自己的貓,讓別人說去吧。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S-Tech(S-Tech1014),作者:  陳武

    " 吸貓教 " 占領世界,誰在靠貓咪賺錢?

    " 藝術傢 " Spike 躥紅網絡:一隻喜歡 " 畫畫 " 的鹿角蟲

    阿裡投資者大會新畫風:讓網紅給頂級投資人上課

    怎麼辦,微商和主播都來走今年的戛納紅毯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