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魚
說到魚,我們都知道它是生活在水裡的,有的在海裡、有的在江河湖泊池塘裡,有淡水魚也有咸水魚,今天帶大傢去認識一下黃山休寧縣的泉水魚。
流水養魚養出一條 49 歲大魚王
黃山市休寧縣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也是 " 三江 " ——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的發源之地,區域內有大小河流近 300 條。全縣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從自然條件來看,可謂山高、林茂、雨沛、泉豐。在休寧西南部和南部的 15 個鄉鎮,山泉流水養魚是千百年來的傳統養魚方法。
在休寧縣的梓塢村,村民汪長生和汪宏珠夫婦的傢依山沿河而建,他傢門口有一個石砌魚池,魚池裡有一條 " 魚王 "。最大最長的那條就是魚王瞭 它的體重達到瞭 70 多斤,同時你知道它有多大瞭嗎?它的歲數已經達到瞭 49 歲!
確實,做為一條年事已高的魚,這條體長 1.4 米的草魚已經在這個不到 10 平方米的魚池裡安靜地遊弋瞭 49 年。汪長生介紹說,這魚是生女兒的時候放下去的,想做個紀念。在板橋有這樣的習俗,就是子女的出生的時候,就會在自傢魚塘裡放下一尾魚苗。讓它伴著自己傢子女成長,這樣的一個習俗,有護佑和陪伴的意思。
而在當地,魚王又被人們親切的稱為 " 狀元魚王 "。老人的孫子在 2011 年的時候榮獲休寧縣高考狀元,因此這條魚王又被稱為狀元魚王。
72 歲的汪長生告訴我們,別以為養魚很容易,其實也需要悉心照料。汪長生介紹說,平時早上起來要把水啊,水裡的雜物都清理掉,水清爽魚的身體就好。
魚王之所以成為魚王,與門口的這池水不無關系。實際上,在休寧依山傍水的山區村落中,散落著許多這樣大大小小的魚池。魚池裡的水引流自山泉,千百年來,山泉流水養魚成為瞭當地人世代延續的生產傳統,也由此形成瞭村落魚池共生、人魚相伴的別具一格的風景。
記者翻閱史志資料,這種行為可能在宋朝之前就有瞭,但是有文字記載的時候是在南宋,當時是大戶人傢為瞭觀賞魚,然後在自己傢前院挖一些魚塘。一是魚塘可以養魚,豐富自己的夥食口糧,第二個可以起到一個防火的作用。
泉水魚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大貢獻
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 魚一直是一個喜悅幸福的象征,比方說年年有餘,魚躍龍門。而現在,有著悠久歷史的休寧泉水魚,更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瞭巨大貢獻。
記者順著溪流而上 發現在溪流兩側有不少這樣大大小小的泉水魚池,它們大概長和寬都是 4 米,占地有 16 平方左右 再看一下水面上,那些大的葉片可以非常明顯的發現,水是流動的,不停的循環,上面一些細長的莖稈,這些是南瓜藤或者山芋藤,已經被魚吃的差不多瞭,所以剩下這些莖稈在這裡。
魚塘的選址必須因地制宜,既要保證有源源不斷的溪流進來,又要方便喂養。因而,魚塘大都在村落附近山溪河流或溝渠兩側,或者是村落中泉眼周邊。而魚池通常由卵石、石塊壘砌而成,水裡基本有兩種魚,一種是草魚,一種是荷包鯉,這樣搭配起來,在魚塘裡面搭配起來景觀也漂亮。
別光羨慕魚兒喝的都是山泉水,它們的飲食也是特別綠色健康。魚兒也就吃水裡的草,河岸上的毛草,還有自己種的一些山芋藤、南瓜藤,這些東西都吃。要想看清楚這泉水魚,跟普通的草魚到底有啥不同,咱們還得先撈上來一條。
在記者看來,從一個小水池裡撈條魚上來,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原來平時不被打擾的魚兒見到網兜,在水裡四處逃竄,一陣攪和之後,魚池裡混沌瞭許多,記者連魚都看不清瞭。看記者這架勢,別掉進水塘就不錯啦。之後記者想到瞭一個好主意,守株待 " 魚 "。
接下來就靠運氣瞭,看看有沒有傻乎乎的魚兒鉆進網兜當中。由於山泉溫低水冷,因而魚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一年才能長一斤肉。汪躍良說,泉水魚和一般的草魚在外觀上有幾點不同。泉水魚的外表很光滑,另外,泉水魚的背脊較一般的草魚發黑,頭部圓潤飽滿。
目前休寧縣的活水魚池多達兩千多個,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為方向,以山泉流水養魚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推進 " 漁業 + 旅遊 "" 漁業 + 互聯網 " 模式,同時成立泉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
據瞭解,泉水魚的售價高達每公斤 120 元左右,是同類普通魚市場售價的十倍。汪長生所在的鄉鎮,一年活水魚的銷售額超過 1000 萬元。
高山流水,潺潺溪流哺育瞭板橋鄉的泉水魚,而泉水魚也讓原本偏安一隅的板橋鄉變得遠近聞名。 讓當地的村民走上瞭發傢致富的道路,正如當地村民所說的,這小小的草魚成瞭 " 金魚 "。
安徽經視記者陳國 程繼後 特約記者餘項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