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銀行轉型:激進零售業務背後無隱憂嗎?

09-26

中報一出,平安銀行 ( 11.210, -0.08, -0.71% ) 的零售轉型話題就賺足瞭各方眼球。

2017 年上半年,平安銀行零售利潤占比從去年同期的 29% 躍升至 64%,對公利潤占比則從 60% 降至 22%。亮眼的財務數據背後,投資者看到價值窪地,競爭對手開始提高警惕。

自馬明哲規劃 " 三個階段 " 以來,平安銀行這五年是如何一步步佈局?如今又落實到瞭哪一個階段?去年高層大換血後,平安轉型是否還順利?今年零售高速增長背是否存有隱患?

文 | 新浪財經 蘇黎

邵平大刀闊斧做大對公業務

回顧平安銀行的轉型之路,一切還得從 2012 年說起。

2012 年 6 月,平安集團並購原深發展銀行,創下當時 A 股市場金額最大的金融並購案記錄。作為深市第一股,擁有 000001 代碼的平安銀行以 " 蛇吞象 " 的姿態牽手原深發展銀行。

完成聯姻後,馬明哲給平安銀行擬定瞭一個時間表,即 " 三個階段 ":初始三到五年以對公業務為主,發展零售業務基礎,並進入股份制銀行第二梯隊;之後五到八年,對公與零售業務並重,協調發展,並進入股份制銀行第一梯隊;八年後,以零售業務為主。

註入瞭新力量,提出瞭新戰略,那麼誰來挑大梁呢?

馬明哲有個著名的 " 付費過橋 " 理論:" 如果河上有橋,幹嗎非要摸著石頭過河。付一點兒過橋費,既節省瞭時間,又降低瞭風險。" 緊接著,平安上演瞭一幕邵平帶領民生銀行 ( 8.080, 0.04, 0.50% ) 近 60 人中高層的空降大戲。

邵平以 " 外來者 " 身份入局,接棒平安銀行行長。按照馬明哲擬定的第一個階段節點,2015 年至 2017 年,平安應當以對公為主,發展零售業務基礎,並進入股份制銀行第二梯隊。

在邵平接手之前,平安銀行盡管已是老牌上市公司,但在當時的 8 傢上市股份制銀行中仍處於墊底位置。

作為一個老民生人,邵平很快在平安銀行內大刀闊斧地移植事業部模式。次年 5 月,醞釀瞭半年之久後,平安銀行正式宣佈調整總行組織架構,將總行一級部門數由原來的 79 個精簡至 52 個,整合成立 9 個產品事業部和 5 個行業事業部。在邵平執掌平安的四年裡,正值中國銀行 ( 4.210, -0.02, -0.47% ) 業趕上 " 寒冬 "。即便如此,從 2012 底截至 2016 年上半年,平安銀行資產總額達到 2.8 萬億,增幅 74%,規模接近翻倍。

在 2016 年半年度業績發佈時,行長邵平表示:" 平安銀行完成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這個時候啟動零售轉型 2.0 戰略,發力‘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應該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備。"

就在邵平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時,追隨邵平從民生到平安的張金順、孫先朗等人離職瞭。同年 8 月,民生系出身的北京分行原行長劉樹雲被警方帶走。10 月,邵平更是閃電離職。至此,平安在 " 付費過橋 " 後似乎又選擇瞭 " 過河拆橋 ",邵平等民生系在完成瞭歷史使命後,在 2016 年逐一退出歷史舞臺。

平安系接棒推進零售業務

高層換血,領導班子換帥,但平安的 " 三步走 " 方針還得繼續。

邵平離去之後,平安銀行原副行長胡躍飛升任行長,時任平安集團副總經理謝永林則擔任平安銀行董事長。

從戰略來看,平安銀行的 " 第二步 " 是 " 對公與零售業務並重,協調發展,並進入股份制銀行第一梯隊 "。在 2017 年半年報,平安提出 " 零售突破,對公做精 ",這與 " 三步走 " 的方針一脈相承。

從數據來看,平安銀行零售利潤占比從去年同期的 29% 大幅上升至 64%,對公利潤占比由 60% 驟降至 22%。從規模來看,平安銀行總資產 3.09 萬億元,總負債 2.88 萬億元,較上年末均增長 4.7%。營業收入雖然同比減少 1.27%,但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分別上漲 1.93% 與 1.72%,凈利潤更是實現瞭 2.13% 的正增長

中報利潤可觀,主要歸功於零售業務貢獻的大幅提升。

2017 年,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明顯開始快速發力。截至上半年,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占比達到 40%、利潤總額占比達 64%.。零售存款、貸款餘額占比分別較年初提升 2.32 和 4.56 個百分點。此外,新增貸款 98% 為零售貸款,零售金融營業收入達 218 億元,占比達 40%,較去年同期提高 11 個百分點。

橫向對比來看,相比於股份行中的 " 零售之王 " 招商銀行 ( 25.770, -0.04, -0.15% ) ,平安的部分指標也可圈可點。例如,平安銀行零售 5906 億資產創造瞭 106 億利潤,零售利潤占比從去年同期的 29% 躍升至 64%,超越瞭招商銀行 56% 的零售利潤貢獻占比。

零售高速增長不良存壓

盡管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在 2017 年初見轉型成效,但背後的資產質量卻存在壓力。

截至 2017 年 6 月末,平安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餘額 280.37 億元,較去年年底增加 9.08%。不良率 1.76%,較年初微增 0.02 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 660 億元,關註類貸款占比 4.14%,較年初增長 8.74%。

平安銀行的不良率主要集中在商業、制造業,占不良貸款總額的 56%。對比,平安銀行表示,部分民營中小企業客戶面臨經營不善、利潤下滑、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斷裂、無力還款等情況。

按產品劃分來看,個人貸款的整體不良率雖然隻有 1.32%,不良貸款餘額約 59 億元。但是,在個人貸款中,經營性貸款占不良貸款的約 80.26%。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與其他貸款合計占比僅有 20%。

那麼,經營性不良貸款主要來自何處呢?據國泰君安 ( 21.670, -0.14, -0.64% ) 分析,平安銀行的經營性不良貸款主要是此前主推的 " 貸貸平安 " 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 貸貸平安 " 是平安銀行向小微型企業主發放的無抵押信用貸款。2012 年 10 月,貸貸平安 P2P 網絡借貸平臺成立。2013 年,平安推出貸貸平安商務卡, 該產品申請簡單,客戶無需提供任何擔保,僅憑個人信用就可獲得最高達 100 萬元、期限 10 年的循環額度,還可以申請臨時調高貸款額度。

時任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在媒體采訪時指出," 貸貸平安商務卡 " 是平安銀行在小微業務上的一個重要突破,承載瞭平安銀行小微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

盡管貸貸平安曾經為平安創造過亮眼的業績,但產品本身授信時間過長,一次申請授信可達十年。而且,貸前風控措施不到位,造成遺留風險較大。在國泰君安一份研報中指出:" 在經濟增速下行後,江浙一帶的小企業主最先受到沖擊,以‘貸貸平安’產品為代表的個人經營性貸款因此暴露出大量不良。不良率最高時達 11.41%。" 自 2016 年起,平安銀行開始收縮貸貸平安業務。

平安銀行也意識到瞭這個問題,在 2017 年中報指出:" 持續調整存量經營性貸款業務結構,確保經營性貸款收益覆蓋風險,總體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

整體來看,邵平時代的平安銀行深受 " 民生系 " 影響,風格激進,資產規模與零售業務拓展迅猛,但也因此留下風險與隱患。隨著高層換帥,平安銀行的零售轉型似乎走得更小心翼翼。歸根結底,風控與資產質量是零售業務做大的核心,未來平安銀行能否再延續強勢增長,且拭目以待。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