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是 9 月 22 號世界無車日,
全國很多城市都以
自己的方式倡導綠色出行。
包括太原、東莞在內的多個城市,
通過限行、發放免費公交福利等形式,
鼓勵人們 " 少開一天車 ";
而在廣州,
當地騎行組織
讓 500 輛自行車占領海珠橋,
試圖向自行車稱霸城市的 80 年代致敬。
▲自行車 " 占領 " 海珠橋
在眾多官方或自發組織的
低碳出行實踐中,
最能激發人們興趣與共鳴的
無疑是騎車。
在機動車、地鐵等出行方式
成為主流的今天,
隨著共享單車的崛起,
騎行,在短暫的沒落之後,
再度成為新潮的生活方式。
在騎車文化盛行已久的歐洲大陸,
人們早就將騎行視為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98 年,
註重健康與悠閑的法國人
就率先提出 " 世界無車日 " 的想法,
並在隨後 20 年間
影響瞭絕大部分歐洲國傢。
比如在人口隻有 70 萬的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居然擁有超過 60 萬輛自行車,
儼然一座 " 自行車背上的城市 "。
各年齡階段、職業階層的人們,
都身體力行地推廣自行車文化。
去年這座城市還專門設立瞭
史上第一位 " 自行車市長 ",
為騎行者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
▲騎自行車執勤的警察
丹麥的哥本哈根
從上世紀 70 年代起就致力
修建遍佈全城的自行車道,
各種專走自行車的高速路、
跨海大橋和停車場比比皆是。
在 2015 年習大大
訪問哥本哈根前夕,
丹麥民間甚至有人建議
女王與習大大一同騎車遊賞市容。
▲哥本哈根市區的自行車 " 高速橋 "
人們長年累月對騎車形成的
習慣與熱愛還衍生出一些
聞名全球的文化現象。
▲從 2015 年起洛杉磯政府每年將斥資 200 萬美元,
開展城市自行車周,推廣騎行文化
2009 年,
英國倫敦街頭興起瞭
一場優雅的復古騎行派對。
男女老少全身經典英倫風著裝,
騎著復古自行車遊走在大街小巷。
浪漫又華美的復古狂歡畫面,
迅速刷爆全球的社交網絡。
而在另一個迷戀自行車的國度
——比利時,
騎行文化與生活融合得更為密切。
今年 32 歲的奧斯特利克兄弟
經營著一間傳承三代的自行車廠。
" 在比利時幾個大城市,
像我們這樣以手工制作自行車
為傢族生意的作坊或企業有很多。"
對比起工廠流水線出品,
手工自行車帶著時間與情感的痕跡。
它在比利時的盛行,
恰好說明瞭比利時人對自行車的珍視。
▲奧斯特利克兄弟經營的
手工定制自行車廠
有人總結,
比利時人至少有三部自行車:
一部城車,
到附近店鋪買東西;
一部賽車,
用於周末遠途騎行;
一部山地車,
去往森林田園消磨時光。
對比利時人來說,
當車輪在透亮石板路上疾馳,
耳邊呼嘯而過的風聲,
伴隨鏈條輕微的沙響,
城市中獨特又細微的秘密
將在騎者眼前盡現,
每一條街巷也成為瞭
展現個性與表達時尚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