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自己?我做對瞭這 3 件事

10-01

21 君:時間管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 " 瑞士奶酪法 ",即在一個較大的任務中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時間的出現。早起後、上下班、等人時、吃飯時、睡覺前,我們可以將這些無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機中浪費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梁秋實說過:零碎的時間最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丨精讀(ID:jingdu999)

作者丨小椰子

1 年提升自己,我做對這三件事 來自 21 世紀經濟報道 00:00 11:44

特別鳴謝本期主播:草莓蘑菇醬

昨晚和朋友去大排檔吃宵夜,酒足飯飽之後,發現他兩眼無神地盯著桌上的空啤酒瓶:

" 講真,畢業後出來工作這一年多,我好幾次想重新回去讀書。"

我詫異地看著他,靜靜地聽他繼續說下去。

" 現在的自己,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沒有目標、沒有沖勁。上班隨便應付一下,下班後隻想趕快回傢躺床上玩幾局王者榮耀。"

他苦笑著低下頭,擺弄著手裡的啤酒瓶蓋:" 我雖然看不到 10 年後的生活,但我可以看到 10 個月後的自己,肯定和現在一模一樣。"

我對他的話深有感觸。

很多人畢業之後,再也不想花時間去學習、讀書。不要說下班充電瞭,畢業後能完整看完的書都沒有幾本。

終日渾渾噩噩,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不滿意,想要掙脫出目前的麻木,卻又下定不瞭決心改變自己。

《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說過:

" 人最終要走上一條由自我意志推動的路。那種意志你可能一時看不清,卻能感受到它和周圍磕磕絆絆的摩擦。

摩擦越劇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說明周遭環境和你的意志之間不匹配,所以你不得不改變你的處境。"

改變處境,其實並不難。工作之後,一樣可以給自己定下目標、花時間提升自己。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學習和工作能力,從這 3 件事開始。

1、制定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哈佛大學曾對當年的畢業生進行瞭一次關於目標的調查:

27% 的人,沒有目標;

60% 的人,目標模糊;

10% 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 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 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瞭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 的人,25 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10% 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

60% 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幾乎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剩下那 27% 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的生活不盡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

一個人如果長期沒有目標,得過且過,自然會對生活感到厭倦,容易精神疲乏,甚至造成憂鬱、焦慮等癥狀。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首先應為自己訂立生活目標。

《整理的藝術 4》中提出:應該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還記得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嗎?

緊湊的時間表和執行計劃能夠指引、約束自己,逐步消除對學習和工作的懈怠與遲鈍。

每天的計劃表越長越好,因為當這一天結束時,不論你完成瞭大半,或者全部完成,都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因為制定計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你會看到,自己的目標正逐漸變得清晰,自己正一步步朝著目標的方向靠近。

有人說過:人的一生,不該是隨機遊走,也不該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確定瞭坐標的象限內越走越遠。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想要過得充實高效,離不開為自己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學習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坐在電視機面前嗑瓜子,不知不覺就嗑瞭一兩個小時,嘴唇都發麻瞭仍然停不下來。

如果我們換個規則,讓你這一兩個小時內,隻能嗑,不能吃,瓜子仁要留下來最後一次性吃完,是不是就覺得沒那麼有意思瞭?

這就是因為反饋的周期拉長瞭。

人喜歡嗑瓜子,因為嗑瓜子在兩秒之內就可以得到反饋。而相比之下,學習的反饋周期就顯得無比漫長。

所以,《整理的藝術 4》裡提出:長時間的學習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讓人能夠長時間持續的機制和方法。

知覺領域裡有一個詞叫 " 功能可供性 ",簡而言之就是 " 讓人不由地想做某事 "。

比如,看到自行車筐裡放著垃圾,不由地就想把垃圾扔出去;看到氣泡膜上的氣泡,就不由地想把它們捏碎。

想要養成學習的習慣,關鍵在於設計一個讓人不由地想學習的機制。

這個機制可以是:

一群擁有共同目標的學習夥伴,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你會覺得勇氣倍增;

在社交網絡上匯報自己的學習進展,把每天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寫到各類社交平臺上,通過給自己施加壓力,強制執行力就會大大提高;

學習和工作上有所進步時,獎勵自己一份好吃的甜品,讓學習的欲望與獎勵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 可視化 " 學習,設定瞭每天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後,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一下是否完成瞭這個目標。

隻有不依賴毅力,導入能夠促進自己不斷學習的機制,才能讓自己自發地想去提升自己。

3、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看過一個俞敏洪的訪談。

有人問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讀書?他回答說:

" 我工作確實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來閱讀的完整時間最多也隻有幾天,因此,我隻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時間去讀書,每年閱讀的一百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

他不管到什麼地方,手邊總是有書。

過去帶紙質書相對麻煩一點,出差的時候他都會在行李箱裡裝幾本書。

後來有瞭 kindle 電子書之後,他會在出差時下載幾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然後利用路上的時間閱讀。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 2 到 3 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車裡,他都會用來閱讀或處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論是在火車、飛機上,他都會用讀書來打發零碎時間。

社會人和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時間的長短,平常要上班的社會人沒法一次學習很長時間。

然而,正因為時間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學習,避免因長時間學習而產生倦怠感。

時間管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 " 瑞士奶酪法 ",即在一個較大的任務中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時間的出現。

早起後、上下班、等人時、吃飯時、睡覺前,我們可以將這些無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機中浪費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

梁秋實說過:零碎的時間最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在這個獲取知識越來越便利的時代,我們隻有利用好這些零碎時間,每天堅持學一點東西,才能增加個人產能、最終達到想要的目標。

"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去瞭,因為過瞭這個年齡,他們隻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是《約翰克裡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間感覺戳心不已。

二三十歲,最可怕的便是隨波逐流,終日無所事事。

然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所事事的風險最高。什麼都不做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時代拋棄。

多少人在工作後忘掉瞭初心,忘記瞭曾經為瞭一個目標可以堅持到極致的自己。

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意,是你想要進步的證據。年輕時的投資肯定能收回成本,隻有不斷學習下去,你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共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