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理論告訴你,你為什麼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

10-04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種,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規律的理論,所以說,經濟學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經濟學不總是諱莫如深,或者枯燥無味,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經濟學理論,十分容易理解,並且對我們大有益處。

"

1. 鱷魚法則

又稱 " 鱷魚效應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紮,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有點類似虎怒決蹯。

由於人性天生的弱點,時時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操作,一次大虧,足以輸掉前面 99 次的利潤,所以嚴格遵守止損紀律便成為確保投資者在風險市場中生存的唯一法則。

止損是證券投資的一項基本功。也是美國投資界有一個有用而簡單的交易法則,就是 " 鱷魚法則 "(Alligator Principle)。

所有世界上成功的證券投資人在進入市場之前,都在反復訓練對這一原則的理解程度。

2. 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瞭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 " 沉沒成本 "。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幹擾。

但是在人們的實際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著一種決策時顧及沉沒成本的非理性現象:為瞭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瞭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 ( Sunk Cost Effects ) 。

個人在做決策時之所以考慮沉沒成本 , 是由於個人通常不願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資金被浪費掉的事實。當投資人發生瞭帳面損失 , 如果不繼續對這項不成功投資投入資金的話 , 就等於接受該損失已經發生。因此沉沒成本效應反映出的是一種 " 避免浪費的願望 "。

3. 棘輪效應

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

這一效應是經濟學傢杜森貝利提出的。杜森貝認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於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歷的後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傢和文學傢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4. 羊群效應

" 羊群效應 " 也叫 " 從眾效應 ":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采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無論意識到與否,群體觀點的影響足以動搖任何抱懷疑態度的人。群體力量很明顯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

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5. 凡勃倫效應

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瞭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傢凡勃倫註意到,因此被命名為 " 凡勃倫效應 "。

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 80 元,進入大商場的櫃臺,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願意買。1.66 萬元的眼鏡架、6.88 萬元的紀念表、168 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 " 天價 " 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瞭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瞭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這種消費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瞭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為瞭獲得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由於某些商品對別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購買高級轎車顯示地位的高貴,收集名畫顯示雅致的愛好等等,這類商品的價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願意購買,因為隻有商品的高價,才能顯示出購買者的富有和地位。這種消費隨著社會發展有增長的趨勢。

6. 錨定效應

又稱沉錨效應,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價格 ( 或其他可比價格 ) 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錨定效應同時發生在商品定價的其他經濟現象中,它類似於宏觀經濟學中的 " 粘性價格 ",隻要把過去的價格作為新價格的一種參考 ( 建議 ) ,那麼新價格就會趨於接近過去的價格。如果商品的價值越模糊,參考就可能越重要,錨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

7. 霍桑效應

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註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霍桑效應,起源於 1924 年至 1933 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由哈佛大學心理專傢喬治 · 埃爾頓 · 梅奧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提出此概念。

1924 年 11 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傢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來效率一直未上升。

為瞭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傢在內的各種專傢,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泄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 " 霍桑效應 "。

8. 鮑莫爾成本病

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是美國經濟學傢威廉 · 鮑莫爾所提出的一種現象,主要在說明一種部門之生產力相對落後於另一種部門之理由。他建立兩部門宏觀經濟增長模型,其中一個部門是進步部門,另外一個部門是停滯部門。進步部門的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出現相對成本的不斷上升。他認為很多服務部門都具有這一特征,相對於制造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更難以提高,因而,隨著制造業的生產率改進,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反而上升。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