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明軍披甲率隻有 10%,你信嗎?

09-30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風氣,一談到明朝軍隊就往往鄙視得不行。比如就有一個 " 明軍的披甲率隻有 10%" 之類即無考證,無分析,無出處的三無腦補觀點。那麼,明軍士兵的披甲率到底如何呢?真的如網上所說的那麼可憐嗎?

筆者先講一個小故事。明末時期,有一次明朝派使者出使朝鮮,奉行事大主義的朝鮮,為瞭在明使面前展示朝鮮的軍事實力,命軍隊在明使前擺列軍陣操練,演示鳥槍輪射及各色兵種配合的戰術。陪同明朝使臣的朝鮮官員本希望獲得明使的誇贊,卻不料看到明使面露不愉的說:" 這些兵連盔甲都不具備,想來都是不堪用之兵 "。這讓朝鮮官員大失臉面,隻能默然不語。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發現一個概念,在這位明朝使者的認識中,士兵沒有身穿盔甲,就等於不堪用的士兵,不能作戰。

事實上,這也是明朝官員和將士的普遍認知。名將戚繼光就這樣告誡過他的士兵 " 若身上盔甲堅好,就被他戳砍我一下,不能傷入。我就手藝拙,第二下也殺到他身上,思之思之。" 這話說的簡單入理,隻要我身著堅固的盔甲,哪怕我武藝不如人,被對方先砍到瞭也不怕,反過來我卻可以砍殺對方。盔甲對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為什麼有觀點認為,明朝軍隊的披甲率真的很低?這樣固有的印象大概始於嘉靖時期的抗倭戰爭。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倭寇圖卷上明軍披甲不多,且抗倭英雄戚繼光也說過早期的浙江兵 " 俱赤體赴敵,身無甲胄之蔽 "。

▲倭寇圖卷中的明軍

在這個時期,倭寇肆虐之前的東南沿海福建浙江等地已經上百年無戰事,處於長期和平歌舞升平的時代,可以說人不知兵。當倭亂四起之時,福建浙江沿海的軍事力量近乎癱瘓。常備的衛所兵因長期疏於訓練、不修武備已經形同擺設,各地城池實際上連簡單的城墻都不具備。這種情況下,這些衛所兵猝然動員起來去抗擊倭寇,能找得到合適的武器已經實屬難得,就更別提普遍裝備盔甲瞭。此時的明軍能取得什麼樣的戰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在抗倭戰爭初期,明軍相當被動。

但是當明朝的軍事機器迅速運作起來後,隨著胡宗憲等有識官員的組織,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將領的湧現。在明朝強大的財力物力支持下,南方明軍的訓練和裝備迅速改善。以戚繼光為例,他不僅要求他的軍隊凡平時習戰均配重甲,就連行軍也必須披甲戴盔,以便隨時迎敵。南方多雨潮濕泥濘水田,常用的鐵甲太過沉重,且容易銹蝕,不能在舟船上使用,並不適合南方裝備。戚繼光為此專門設計瞭 " 緝甲 " 和 " 綿盔 " 用於給他的戚傢軍士兵穿戴。這是一種用一寸絹佈嚴密編織制作的綿甲,重量不僅輕,還可以有效抵禦倭寇的鳥銃鉛子,還利於水戰。

▲戚繼光的 " 緝甲 " 和 " 綿盔 "

換句話說,即使是嘉靖倭亂時期,當明朝的軍事機器有效動員後,南方的抗倭明軍披甲率即很快上升。像戚傢軍、俞傢軍等主力明軍更是除瞭火夫皆披盔甲。可以說,訓練有素、器械鮮明才使得明軍最終取得抗倭戰爭的勝利。

明代最大的外部威脅一直是北方的虜患,在漫長的九邊防線上駐紮大量的明軍。相比南方抗倭戰爭中的南方明軍,九邊明軍才是明朝真正的主力。九邊邊鎮的明軍更是常備盔甲。除瞭一些守備地方的士兵和從事輔助後勤的兵種,大部分作戰的士兵都需要披戴盔甲。

明人沈周在《客座新聞》中寫瞭一首描繪邊軍士兵的詩:從軍莫從口外軍,身挾戰具八十斤;頭盔腦包占得七,頓項、掩遮從五論,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均。精工精鐵始合度,日夜磨淬光勝銀。二五弓箭乃其服,隨身衣裳八乃定。佩多身重難負荷,還須馬上看輕重。

這首詩清晰的描繪出明代邊軍普通士兵的形象,為瞭作戰守衛邊疆需要披掛重達四十五斤的重甲。

▲石姓傢族收藏的反映明代軍隊戍邊墾荒生活的四扇條屏中,可以看到明朝邊軍全部身披佈面鐵紮重甲

▲平番得勝圖中的明朝邊軍全身披掛重甲

萬歷年間成書的《四鎮三關志》,詳細記載瞭此時薊州、遼東、昌平、真保四鎮軍隊的編制和武器配備情況,從中摘取數據可以詳細計算明朝邊軍的披甲率。本文以薊州為例統計列表如下:

從此表中可以看出,萬歷年間的薊鎮明軍,總披甲率達到瞭驚人的 88%。其中,輜重營不從事作戰,披甲率較低;各別如撫院左營和石門寨、臺頭營可能因從事二線內地的守備,披甲較低;其餘絕大部分營兵披甲率不低於 70%。而作為一線守衛隘口的喜峰口營、太平寨營、松柵谷營、馬蘭谷營、墻子嶺、曹傢寨、古北口、石塘嶺營更是裝備瞭超出兵員總數的盔甲,以備不時之需。作為作戰的主力 " 總兵標下 " 為薊鎮總兵的直屬軍隊,刨去輜重營,其披甲率達到瞭 86%;作為總指揮的薊遼總督的直屬軍隊;其披甲率更是超過百分之百。

本文未列在表中的遼鎮總兵標下經過計算,披甲率更是達到瞭 122%(總兵力 9457,盔甲 11526)。萬歷年間的遼鎮總兵標下軍隊即大名鼎鼎的李成梁所部遼東鐵騎。

從這些統計中不難看出明代的主力軍隊披甲率非常高,遠非網絡所謂的 " 普遍披甲率很低,隻有 10%"。總之,在明代隻要是從事作戰的士兵均需要披甲上陣,否則便不能算做 " 堪戰之兵 ",盔甲就如同腰刀一樣,是明軍士兵的基本配置。

即便是到瞭明末崇禎時期,在圍剿農民軍打出威名的盧象升所部,三營六千名騎兵全部佩戴鐵甲,兩營火器步兵營四千人也全部身披綿甲。在明末極端困難的前提下,盧象升多方籌措為他的士兵配齊盔甲裝備,因此才能在圍剿農民軍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崇禎八年,入關剿匪的關寧軍祖寬祖大樂部戰績突出,農民軍一見到這隻關寧軍即大呼 " 何處來此鐵帽子軍 ",很明顯這隻軍隊也同樣全部配備鐵甲。

▲明代遼東士兵雕塑(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明朝 276 年的歷史中,確實也有因制度僵化腐敗而造成邊鎮武備不修、盔甲質量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也有盔甲器械損壞、沒有及時補充,造成士兵沒有盔甲配備的情況。當這些情況被巡查軍事的官員匯報上去時,即由兵部補發軍器盔甲配給士兵。例如嘉靖時期韓邦奇巡撫山西就發現,所屬墩臺隘口守墩軍士盔甲損壞嚴重,共 8529 名士兵,7222 名士兵都缺少盔甲,因此立即將此事上報朝廷,由兵部補齊所欠的盔甲等軍器。弘治時期的兵部尚書馬文升發現盔甲廠制作的盔甲質量太差後,立即要求南京軍器局按照他所規定的樣式和質量標準制作盔甲 " 其甲重十八斤、盔二斤半、發與南京軍器局、著令管局內外官員照樣成造。務將甲葉冷端數百錘,使之十分堅固,擲地有聲,方為得法。甲面務要青佈,用火漆釘釘之。若用線穿者,其線亦要精致。而盔要低矮,不宜太高,亦湏端到自不生秀。"

總之,當朝政清明時,如開國的朱元璋和永樂、宣德,還有弘治隆化萬歷初期等時期,明軍武備較強,盔甲器械也可以很好的保證作戰需要,披甲率就會達到非常高的程度,士兵都可以披甲上陣。但是當朝政腐化以及明朝瀕臨滅亡之時,別說配齊軍器瞭,連軍餉都將難以保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 • 網易號 " 各有態度 " 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鴛鴦陣怎麼打你知道嗎?

明清雙方戰車大 pk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赫梯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 Navaja 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佈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