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8 日傍晚出席中國駐日大使館主辦的國慶節慶祝活動,這是相隔 15 年後日本首相第一次出席中國使館舉辦的慶祝活動。在當前關系低迷的情況下,這是安倍政府發出的一個對中國的示好信號。
安倍在中國使館表示,希望力爭日本擔任主席國的日中韓首腦會談能在年內舉行。他還表示:" 希望屆時舉行日中首腦會談,以促進關系發展。" 安倍還向中方提出," 在我訪華之後,希望習主席能訪日。"
自 2012 年日本將釣魚島 " 國有化 " 以來,中日關系陷入自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僵局。安倍再次上臺後,日本國傢路線進一步右傾化,外交完全倒向美國,日政府對中國則采取近乎對立的態度。兩國的各種摩擦全面爆發,老問題變嚴重瞭,新糾紛不斷出現。
中日做瞭一些改善關系的努力,日方的口頭態度經常挺積極的,但它的實際表現則是另一種樣子。它是針對中國的 " 自由與繁榮之弧 " 以及 " 價值觀外交 " 的積極倡導者,在南海問題上也起瞭破壞作用,成為奧巴馬時期 " 亞太再平衡 " 戰略最活躍的配合者。
然而與中國對立也讓日本付出瞭戰略代價。首先日本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加重,從而進一步失去瞭美國對它的尊重。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後,華盛頓對美日關系的要價明顯提高,而東京幾乎不再有與美討價還價的籌碼。
另外,為瞭與中國開展地緣政治競爭,日本在東南亞等有傳統影響力的地方失去瞭不少主動性,外交成本隨之增加。
東京本來想借助美國的力量獲取對中國的結構性優勢,但現實情形卻是,它越來越多做瞭美國調試與中國關系的一大砝碼。
它根本左右不瞭華盛頓對北京的態度,而它的選擇則越來越少。
經過這 5 年的持續冷淡和摩擦,中日兩國實際都積累瞭改善兩國關系的一些潛在意願。
對兩國來說,結束僵持可以給兩國各自的整體外交形勢帶來重大改善,那將是亞太地緣政治引人註目的動向,中日都將因此從華盛頓贏得更多尊重。
但問題是,這種改善會發生嗎?
中日當前的釣魚島之爭和歷史問題矛盾都有一定的表層性。比如釣魚島的紛爭的確難以解決,但它導致的中日沖突烈度與該紛爭的規模不相稱。
釣魚島(資料圖)
中日沖突有很大一部分是意氣之爭,這樣的感情對立既是容易繞開的,又是最難化解的。
中國社會絕不會忘記日本的侵略,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現在離那場日本侵華戰爭更近,但中日友好反而超越瞭記憶。中國人的憤怒是日本右翼抵賴和日本政府不正確與中方互動的結果。
兩國的這些糾紛能夠給雙方關系造成根本性沖擊,原因被認為是兩國的 " 結構性矛盾 "。
確實中日包括韓國等,都有在大國化道路上相互碰撞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日本對中國崛起,取代它成為亞洲第一強國耿耿於懷,這與它試圖重新成為政治大國的強烈願望形成共振。妒忌加野心使它的對華思維出現嚴重錯亂。
但有一點很重要,日本是無力回天的。它作為亞洲最強大國傢已經大勢已去。調整國傢戰略,努力適應新形勢是它未來的唯一選擇。對時代變局采取對抗態度是日本走不下去的牛角尖。
中日重回友好路線應是兩國的理性選擇,但兩國各自的心理障礙依然沉重。
時至今日,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展示反對對方的強硬姿態更容易得到各自國內輿論的歡迎,而主張溫和路線則意味著更多風險。
由於有美國這一強大外部因素,中日改善關系的曲折更會是高概率的。加上這是互聯網大大增加瞭民意對外交影響力的時代,所有這一切讓重建中日友好成為兩國翻越它都很不容易的高山。
但是,5 年的僵持也會給兩國社會都帶來諸多思考,中國社會的戰略雄心更寬闊,日本社會對本國的認識更趨客觀。
這些變化會潛在影響兩國今後對待摩擦的態度,兩國關系即使一時難以大幅改善,但重新逐漸積累拉近兩國的元素還是大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