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諾貝爾本該有他的一份……

10-04

2017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瞭美國物理學傢雷納 · 韋斯(Rainer Weiss)、基普 · 索恩(Kip S. Thorne)和巴裡 · 巴裡什(Barry C. Barish),以表彰他們領導建設激光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簡稱 LIGO),進而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偉大成就。

但遺憾的是,有一位蘇格蘭的物理學傢,與韋斯和索恩同為 LIGO 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卻與這個最著名的科學獎失之交臂。他就是剛剛於今年 3 月 7 日去世的羅納德 · 德雷福。如果他還在世,同樣能分享這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LIGO 三巨頭的初相遇

羅納德 · 德雷福

圖片來源:quantumfrontiers.com

人生的前 40 年,德雷福過得相當平淡。他按部就班地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念完瞭本科和博士,然後又留校任教。1969 年是一個轉折點。那一年,美國物理學傢韋伯宣佈他用 " 韋伯棒 " 探測到瞭引力波的存在(重磅!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 " 三 " 如此重要?|王爽專欄)。這個消息激起瞭德雷福對引力波探測的強烈興趣,並促使他在上世紀 70 年代初走上瞭引力波探測的道路。

與自己的學生詹姆斯 • 霍夫一起,德雷福建造瞭探測能力更強的 " 韋伯棒 "。但經過數年的搜索,德雷福完全沒發現任何引力波存在的跡象;由此,他意識到 " 韋伯棒 " 其實沒什麼前途。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人開始關註用 "激光幹涉儀" 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 · 韋斯在 1967 年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想到的。

激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那麼我來講講幹涉。隻要是兩列物理性質相同的波(如水波、聲波、光波),都可以互相疊加,而且疊加過程遵循以下的規律。如果兩列波是波峰對波峰、波谷對波谷地進行疊加,那就會形成更高的波峰和更矮的波谷。如果是波峰對波谷、波谷對波峰地進行疊加,那就會互相抵消。這種兩列波互相疊加的現象就是幹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下圖就是韋斯提出的用 " 激光幹涉儀 " 來測量引力波的原理圖。從一個固定光源(下端的長方體)發出的激光,在經過一個半透鏡(綠色線段)後會分成兩束激光,然後沿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繼續前進。被反射鏡(左端和上端的兩個青色長條)反射回來以後,它們會重新匯聚並發生幹涉,而幹涉圖案將顯示在右端的探測器上。正常情況下,匯聚後的兩束激光應該峰谷彼此對應(紫色圓圈)。但是,如果有引力波(黃色區域)經過,半透鏡和反射鏡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改變(引力波使空間發生形變的細節見:重磅!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 " 三 " 如此重要?|王爽專欄),那麼匯聚後的兩束激光就不會再峰谷對應,從而使幹涉圖案發生改變(空心圓圈)。換句話說,如果在沒有其他因素幹擾的情況下,突然看到激光幹涉圖案發生瞭改變,就說明這個激光幹涉儀真的探測到瞭引力波。

圖片來源:http://www.lindau-nobel.org

激光幹涉儀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半透鏡與反射鏡間的距離,也就是激光幹涉儀的臂長。臂長越長,探測到引力波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開始,隻有韋斯一個人相信這種方法能探測到引力波;為此,他還自己造瞭一個臂長 1.5 米的激光幹涉儀。但在 1975 年的夏天,韋斯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結識瞭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 · 索恩。

那次會議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當時華盛頓的遊人特別多,導致索恩沒訂上酒店。韋斯很好心,讓索恩和他共住一室。在酒店房間裡,他們進行瞭一番關於引力波實驗的長談。這次長談使索恩打定主意,也要進入引力波探索的領域。

但索恩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傢,對實驗方面的事務一點都不擅長。所以,他必須找一個實驗物理學傢合作。恰好那時,德雷福剛在格拉斯哥大學造出瞭一個臂長 10 米的激光幹涉儀,這讓索恩刮目相看。所以 1981 年,索恩就把德雷福挖到瞭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具體負責建造幹涉儀的工程問題。

被迫離開 LIGO,終與諾獎無緣

德雷福是一個技術天才,在激光幹涉儀的很多關鍵技術上都做出瞭突破性的貢獻。在德福雷的領導下,加州理工學院很快就造出瞭一個臂長 40 米的幹涉儀,從而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競爭中占瞭上風。

1984 年,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簡稱 NSF)要求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大引力波團隊合二為一。這就是後來 LIGO 的雛形。而韋斯、索恩和德雷福則作為 LIGO 的共同創始人,擔任 LIGO 的最高決策三人組。

但 NSF 不喜歡 LIGO 三人共治的管理模式。1986 年,NSF 撇開瞭這三大元老,直接指派時任加州理工學院教務長的羅克斯 · 沃格特(Rochus Vogt)來擔任 LIGO 的項目負責人。

但德雷福很快就與沃格特出現瞭非常嚴重的分歧。德雷福主張循序漸進,應該先造臂長 200 米的幹涉儀。而沃格特比較好大喜功,要直接造臂長 40 千米的龐然大物。由於性格和理念的不同,兩人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1992 年 7 月,沃格特向 LIGO 團隊全體成員發瞭一封電子郵件,宣佈德雷福已被開除,以後再也不準踏入 LIGO 辦公樓半步。

當年 9 月,德雷福向 NSF 的學術自由委員會進行瞭投訴。這個委員會在 10 月給出瞭調查報告,承認把德雷福開除出 LIGO 團隊是不合理的。但是,這份報告壓根沒提為德雷福恢復職位的事。

在引力波探測事業中居功至偉的羅納德 · 德雷福,就這麼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建的 LIGO。

不過沃格特也好景不長。1994 年,表現不佳的沃格特被迫辭職。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裡 · 巴裡希接替他,成瞭 LIGO 項目的新負責人。巴裡希比較務實,提出要建臂長 4 千米的激光幹涉儀。這個新方案終於得到瞭 NSF 的批準。這才成就瞭我們今天看到的 LIGO。

後來,德雷福患上瞭老年癡呆癥,住進瞭愛丁堡的一傢養老院。2015 年 9 月 14 日,LIGO 首次直接探測到瞭一個被稱為 "GW150914" 的引力波信號。這讓德雷福與韋斯和索恩一起,拿遍瞭除諾獎以外的幾乎所有重要的科學獎項。

但遺憾的是,今年 3 月 7 日,德雷福因病去世,因而與諾貝爾獎徹底無緣。

那些與諾獎失之交臂的大物理學傢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物理學大師遠遠不止德雷福一人。下面,我再舉幾個同樣讓人扼腕嘆息的例子。

在德國的慕尼黑大學,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名叫阿諾德 · 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作為量子理論和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索末菲做出瞭一系列重要的科學貢獻:他推廣瞭玻爾的氫原子模型,提出瞭角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的概念,還發現瞭精細結構常數。除此以外,索末菲也是一個非常瞭不起的老師:他的學生裡,先後有 7 人拿到瞭諾貝爾獎。這讓索末菲成瞭歷史上培養出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老師。

阿諾德 · 索末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樣的大牛,自然就成瞭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事實上,索末菲曾先後 81 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的有效候選人,但卻一次也沒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說他無法得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量子力學教父波爾一直在反對他。

還有一個倒黴的量子力學先驅,他就是德國物理學傢帕斯庫爾 · 約當(Pascual Jordan)。約當曾做過兩個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在 1925 年,他與海森堡和玻恩一起提出瞭量子力學的第一個版本矩陣力學;海森堡和玻恩分別於 1932 年和 1954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 1928 年,他又與維格納一起率先寫出反對易關系,這成瞭量子場論和費米 β 衰變理論的基石;維格納也於 1963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帕斯庫爾 · 約當

盡管約當的合作者全都拿到瞭諾貝爾獎,但他卻一直與諾獎無緣。事實上,約當也算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瞭德國納粹黨。

最後講一個兩敗俱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 宇宙大爆炸 " 理論。這個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最早由比利時天文學傢勒梅特提出,然後被俄裔美國物理學傢喬治 · 伽莫夫(George Gamow)發揚光大。

喬治 · 伽莫夫

圖片來源:http://georgeslemaitre.blogspot.hk/

這個理論認為,宇宙在創生之初是一團極度致密也極度熾熱的火球;這團火球向外膨脹並逐漸冷卻,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伽莫夫宣稱這個理論能解釋今天所有化學元素都是怎麼起源的。此外,他也預言那個火球會殘留下來一些可以被觀測到的古老光子,也就是著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65 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瞭伽莫夫的熱大爆炸理論。這兩人也因此而獲得瞭 1978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解釋瞭宇宙如何起源的伽莫夫本人,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伽莫夫沒有獲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 · 霍伊爾爵士(Sir Fred Hoyle)的強烈反對。事實上," 大爆炸 " 這個名字,就是霍伊爾為瞭嘲笑伽莫夫的理論,而專門給它起的。在反對 " 大爆炸 " 理論的過程中,霍伊爾也做出瞭諾獎級的工作。

弗雷德 · 霍伊爾

霍伊爾發現 " 大爆炸 " 理論隻能產生氫和氦這兩種元素,後面的元素全都產生不瞭。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百多種元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霍伊爾提出這些元素來源於恒星內部的核聚變,以及它們最終死亡時的大爆發。這個想法後來被霍伊爾在劍橋的同事威廉 · 福勒(William Fowler)發揚光大。由於這個貢獻,福勒於 1983 年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悲催的是,霍伊爾卻沒有獲獎。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傢,無疑都登上瞭科學的神壇。但不少沒有得過諾獎的科學傢,同樣做出瞭一點也不遜於諾獎得主的科研工作,他們同樣值得被後世所銘記。

擴展閱讀

引力波是什麼?為何直接探測到它值一座諾獎?一篇文帶你看懂

王爽專欄 回顧

第一則:日全食除瞭好看,還能幹點啥?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啊!

第二則:天才少年,倒黴青年,彪悍中年,逗比終生——錢德拉塞卡

第三則:由 " 三體問題 " 開啟的卡西尼之路。對,就是你知道的那個三體|王爽專欄

第四則:重磅!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 " 三 " 如此重要?|王爽專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