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鐵飯碗不是體制,而是你的本事

10-05

所謂的死工資,其實是個相對的數值而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時候指的是咱們一成不變的內心,和被社會職場打磨的毫無棱角的隨波逐流。

文 / 魏漸 編輯 / 西西

01

我爸媽曾熱切期盼我成為一名老師。因為,在他們眼裡,教師這份職業是 " 鐵飯碗 "。

然而,畢業四年,我從未做過一份和英語有半毛錢關系的工作。

說起來挺慚愧的。

作為一名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當年我連專四都沒通過,專八更是壓根沒報名。到發畢業證的那一天,我還掛著兩科。而其中之一就是專業課。

在通過瞭某國內五百強企業的校招之後,我沒有立刻上交三方協議。而是給面試官打瞭個電話,請求晚幾天自行郵寄過去。

原因是,我沒有如期拿到學位證。

半個月後補考通過,我才屁顛屁顛到人事部補辦瞭入職手續。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崗位是 " 市場專員 "。但老實說,那時的我,連市場專員是幹嘛的都不知道。

隻是單純地想做一份 " 外向型 " 的工作,以此來重塑自己。

02

在大多數人看來,畢業就放棄專業,是一個十分冒險的決定。當時的我,心裡自然清楚。但我沒有更好的選擇瞭。

我不可能去做一名老師,因為我不想過日日月月年年重復的生活。

上高中的時候,一位老師對我們說:教師是這樣一份職業——站在三尺講臺上,就可以看到自己二十年後的樣子。

從那時起,我就斷瞭當老師的念頭瞭。

我的那些老師們,一個個為瞭自己學生的前途," 熬 " 得心力交瘁、疾病纏身。比如我的班主任,連續帶高三 11 年,三十多歲的年紀,就落得一張看似四五十歲的面孔。

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過,我的同學們大多是還是去當瞭老師。這是基本上是英語專業的學生最把穩的就業方向瞭。除此之外,還有的去做外貿,有的去做翻譯,還有的回爐考研 ……

不過,都不是我的出路。

起初,我曾先後換瞭好幾份工作,但薪水都趕不上那些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同學。與此同時,我也常常陷入糾結:

我學瞭四年的英語專業,最後卻夾著尾巴選擇瞭逃離,到底對不對?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反問自己:即使我踏上專業對口的崗位(比如老師),我又能怎樣呢?——我會發展更好嗎?我會開心地工作嗎?我永遠不用換工作瞭?……

糾纏來糾纏去,始終無法得出一個堅定的答案。

" 那就一條道走到黑吧。" 我對自己說。

03

工作三四年之後,身邊的同學朋友都不同程度得陷入瞭焦慮之中。每逢聚餐,大傢討論最多的話題是——職業生涯轉型。

做老師的同學念叨工資低,做外貿的同學抱怨熬夜累,做翻譯的同學痛陳加班苦 …… 各有各的煩惱。

有的人已經換瞭幾次同類型工作,有的人已經逃離瞭本專業,還有的人重拾書本回爐讀研 …… 就是那些留洋深造過的 " 海龜 " 同學,也無可幸免地遭遇瞭轉型困惑。

" 我還要在這個行業待下去嗎?"

" 如果離開這個行業,我還能做什麼?"

" 北上廣房價太高,小縣城工資太低,我該何去何從?"

" 我早就想辭職瞭,隻是擔心找不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某次聚餐,一位朋友對我說:" 我還是羨慕你啊,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上班有工資,下班有外快,真瀟灑!"

我苦笑瞭一下:" 得瞭吧,我都快吃不上飯瞭。工作幹瞭四年沒存下幾文錢,公號寫瞭兩年沒圈到幾個粉,全憑一口老血死撐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不太擔心下一份工作的著落。

我從來不把工作當做我的救命稻草,更不對它寄予薪水和能力之外的過多期望。某種意義上說,在我眼裡,能力比薪水重要一百倍。而工作,充其量就是一塊跳板:

上班,是為瞭不上班。

我現在吭哧吭哧地工作,不是為瞭每個月那幾千塊的狗糧,而是為瞭將來可以不上班,還有花不完的錢。從這個意義上講,上班,與其說為瞭賺錢,還不如說是對自己的投資。

過去兩年,我將大把的精力投入到 " 經營自己 " 上:看書、學習、做公號 …… 如你所見,我之所以能零零散散賺一些廣告費,都是我前期勤勤懇懇付出換來的結果。

其中的艱辛,若非親歷,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呢?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你所羨慕的光鮮亮麗,背後都暗藏嘔心瀝血。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人生是需要經營的。你無需羨慕任何人,沒有莫名其妙的飛黃騰達,亦沒有無緣無故的萬劫不復。

04

我們的父輩,許多人一直沉浸在 " 鐵飯碗 " 的夢幻裡。他們當中,有的人端瞭一輩子的 " 泥飯碗 ",所以把端 " 鐵飯碗 " 的希望寄托到瞭子女身上。

殊不知,時代的變化比想象還快:泥飯碗的時代還沒落幕,鐵飯碗的光輝已經黯然瞭。

我一位朋友,畢業後,傢裡人想盡一切辦法托關系將他 " 塞 " 進瞭某地方國企。短短兩年後,部門空降瞭一位新領導。新領導為瞭培植親信,對他采取瞭 " 降職減薪 " 的冷處理。無奈之下,他選擇瞭離職。

另一位在國企上班的同學,沒有編制,沒有背景。三年過後,比他晚進去 " 蝦兵蟹將 " 都提幹瞭,他卻在原崗位上紋絲不動。一打聽得知,曾經眼中的蝦兵蟹將,原來領導的遠房親戚。

且不說這些極端例子,就說說我們眼前的現狀:如今,還有多少 " 鐵飯碗 " 可以端呢?在市場化、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所有的鐵飯碗,都有可能變成泥飯碗。

計劃經濟時代,一度物質貧乏、生活艱苦,老一輩人眼中的理想職業是 " 鐵飯碗 ",即:在一個地方可以待一輩子,隻要不犯什麼大錯,都不愁沒飯吃。

而如今,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隻有金飯碗,才能喂養我們瞭。

所謂的 " 金飯碗 ",不是在一個地方待一輩子,而是走到哪裡都有飯吃。

老實說,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 金飯碗 " 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打造的。

在可預見的將來,極有可能,你一個人就堪比一傢公司,而你,就是你自己的飯碗——經營好自己,就是為自己打造一隻 " 金飯碗 "。

老鐵,你做好準備瞭嗎?

-THE END-

● 作者: 魏漸。本文首發於:未見(ID:weseer)。青年作傢、領英專欄作者,專註個人成長探索,用理性、犀利、逗逼、寫實等多種風格解讀人間百態,代表作品《永遠不要打探別人工資》《35 歲以後,你靠什麼安身立命》曾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有書、思想聚焦、LinkedIn 等多個大號轉載。公號轉載 / 合作請聯系作者本人:wawadiary。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