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發自微信公眾號"Kris 在路上 "(krisgtd),作者: Kris,有書共讀簽約作者、LinkedIn 中國專欄作者;36 氪經授權發佈
之前發瞭一條朋友圈:
許久不上豆瓣瞭,結果昨天上瞭一下心情有點低落。因為以前特別關註和欣賞的兩個人,一個出傢瞭,一個好像有些抑鬱瞭,兩個人的共同點是都在創業,唏噓。
發完之後,覺得似乎有歧義,對於創業者我始終懷有最大的尊重和敬佩,趕緊補瞭一條評論:
說明一下,不是在詆毀創業,僅僅是感慨而已。認識的創業的朋友很多都很成功,所以有時候,或許僅僅是因為不適合。
抑鬱的那位創業者,從未有過交流,僅限於高山仰止;
出傢的那位朋友,也算不上有太多交集,前段時間因為看到他的產品上線,我主動勾搭詢問是否需要流量推廣,我可以免費幫點小忙,微信上來來去去,還相約某天他回北京瞭一起喝酒。結果前幾天就看到瞭他微信公眾號上一篇決定出傢的文章,再去微信上找,朋友圈早已全部刪除。
出傢的這位朋友曾問我:" 大傢看我的狀態都有點怕我,你為什麼願意幫我?"
我是這麼回復的:" 因為你做瞭很多我希望做卻沒能做的事情,所以特別希望你能夠成功!"
這絕不是客套,而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他為瞭心中的理想,一往無前,毫無畏懼的樣子,總是讓我忍不住給他點贊。
但現實是殘酷的,至少從他的一些朋友圈狀態看,創業路上,舉步維艱。
今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我想至少有三:
一是要借 " 勢 "。
以前推崇兢兢業業老黃牛的精神,在創業的路上,至少在創業的前半段是過時的。兢兢業業意味著一種思維的禁錮,而一旦思維被限制,眼界都會變得狹窄。
有句話很有趣: 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都一定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順勢則扶搖之上,逆勢則無力回天。
最近的 " 內容 " 創業,其實就是一種 " 勢 "。
當羅振宇在幾年前開始拋出 "U 盤式 " 生存方式時,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尤其是那些從海外回來,或者在國內頂級學府的同學們,對於羅振宇的態度竟然驚人的一致:
" 他隻是一個搬運工而已 "。
沒錯,他確實是一個搬運工,每天一條音頻,一篇文章,基本上是團隊在制作,你要說羅振宇真的能把這些知識不做任何準備傾囊而出嗎?恐怕確實很難。
但鄙視之外,我們沒有看到,羅振宇最厲害的一點是,他看到瞭一個 " 勢 ":知識焦慮。
"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一句話,就可以讓萬千人跟著他走。
於是,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的內容創業,這些產品最後的買傢,包括我,都是一群對於知識患有極度渴望的人,而羅振宇看到瞭這條 " 勢 ",而且建立瞭一個渠道,於是他成功瞭。
二是要有格局。
格局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事情,其實就是對資源的整合能力。
說起資源,范圍就廣瞭。你要去找資金,找團隊,出創意,做產品,創業者其實就是一個最最高級的項目經理。
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裡。
創意陷入僵局,你必須去突破。當年《星球大戰》橫空出世,那些炫酷的特技竟然是在 70 年代那個技術極其落後的狀態下做出來的,直到現在看都覺得不可思議,而最大的功臣便是導演喬治盧卡斯,他一次次地把所有的方案都推翻,那些不眠不休的電影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但在一次次的折磨之後,結果變得妙不可言。
團隊出現不穩定,你必須去協調。創業有風險,每一個創業者都如履薄冰,而作為一個創業領導者,一是要有人格魅力,能夠讓所有人死心塌地跟著你走;二是要激發團隊活力。創業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開演唱會,團隊的 Leader 不是做偶像,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舞臺上的演員。
資金不到位,你必須去找錢。萬眾創業的氛圍下,很多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是活得過三個月的又有幾傢呢?有個非常成功的投資人曾經說過,你們總說我有眼光,你們是沒看到我投瞭 10 傢企業才成功瞭這麼一傢啊。而創業者就是要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能力去征服投資人,還要在融到錢之後會花錢。
是一味地燒錢還是省吃儉用守好陣地?在沒有成功之前,誰都沒辦法預測一個準確地答案。
三是要 " 不要臉 "。
有個段子,是關於俞敏洪當年創業的。
北大旁邊有個烤串店,店裡老板經常跟來吃飯的北大學子吹牛:
" 當年俞敏洪,瘦瘦弱弱的,到處貼新東方的小廣告,還找過我想一起幹呢,我看他連吃都吃不飽,就沒同意,要不然說不定我也成瞭企業傢瞭!"
雖是段子,但俞敏洪在創業初期,確實經歷過一些看起來和北大高材生截然不同的 " 不要臉 " 行為,但他認定的事情,就要無所不用其極,當然違法亂紀的除外。
說是不要臉,其實是一種狼性。
任正非的華為,便推崇一種 " 狼性文化 ",要用最勇猛的狀態來打造自己的事業,永遠保持一種饑餓的狀態。
這其實也像極瞭喬佈斯老爺子鐘愛的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不要臉,還意味著一種韌性,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
馬雲 說 :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古時候的中國,商人地位低下,秦時不能穿絲綢,唐時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清朝才開始出現瞭 " 紅頂商人 " 一說。
而現在,這個商業時代,在經歷瞭改革開放之後的那段野蠻生長期之後,創業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被鄙視為一個不務正業的 " 個體戶 ",而成為瞭一小部分撬動這個世界的人。
回到標題,直到現在,我依然不認為,那兩位朋友失敗瞭。
或許他們會東山再起,或許他們會歸隱林間,但至少那一段創業的日日夜夜,讓人生與眾不同,熠熠生輝。
就像伊利董事長潘剛曾說的:
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