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瓜帥像起穆帥 曼城便開始吊打英超

10-01

 瓜帥的防守真的就比穆帥差嗎

切爾西與曼城的比賽無疑是本輪英超的重頭戲。曼城雖然沒有像之前的幾場比賽一樣,頻頻制造得分機會,但無論從場面上還是賽後的數據看,曼城都全面壓制瞭切爾西,衛冕冠軍確實輸得毫無脾氣。那麼問題來瞭,曼城是怎麼做到的呢?

1,曼城的陣型更加平衡,切爾西有守無攻

先從陣型來看,官方給出的切爾西本場比賽陣型是 3-5-1-1,卡希爾、呂迪格、克裡斯滕森組成三中衛,阿斯皮利奎塔、坎特、巴卡約科、法佈雷加斯和阿隆索在中場一字排開,莫拉塔擔任單箭頭,身後是阿紮爾。從牌面上看,切爾西主守的球員多達 7 名(阿斯皮利奎塔和阿隆索本就是後衛出身),從某種程度上說,切爾西本場比賽放棄瞭進攻,主要的兵力都投入到瞭防守中。

 切爾西的 3-5-1-1 陣型和曼城的 4-1-4-1 陣型

曼城呢?4-1-4-1 的陣型更加平衡,德爾夫頂替瞭受傷的門迪,和斯通斯、沃克爾、奧塔門迪組成四後衛,費爾南迪尼奧擔任單後腰,他的身前是薩內、大衛 - 席爾瓦、德佈勞內和斯特林,熱蘇斯突前。曼城主要司職防守的球員有 5 名,主攻的球員也是 5 名。陣容上,曼城比切爾西更平衡。

2,費爾南迪尼奧是關鍵,曼城始終有 4 名防守球員

比賽的實際進程也體現瞭雙方在陣容上的選擇,上半場曼城幾乎死死地把切爾西摁在半場圍攻。德佈勞內和大衛 - 席爾瓦不斷換位,用傳球和熱蘇斯、薩內、斯特林聯系,在切爾西的肋部形成威脅。尤其是斯特林,多次在右邊肋部利用速度和盤帶發動進攻。阿斯皮利奎塔和阿隆索與中後衛之間的空當被曼城很好地利用瞭。

 費爾南迪尼奧的頭球差點改寫比分

在曼城的陣型中,費爾南迪尼奧是至關重要的那個 "1"。他對曼城的戰術作用無人可以取代,隻要費爾南迪尼奧在場上,無論瓜迪奧拉打 4 後衛還是 3 中衛,球隊始終保持有 4 個人在防守。費爾南迪尼奧是聯結曼城後場和前場的關鍵紐帶,正是由於巴西人在中場的保護,德爾夫和沃克爾才能夠放心地插上助攻。第 12 分鐘,沃克爾就有一次從後場帶球長驅直入到切爾西禁區前的表演。第 45 分鐘,費爾南迪尼奧禁區內的頭球也迫使庫爾圖瓦做出精彩撲救。

3,以控球帶防守,瓜迪奧拉的藝術

面對強大的切爾西,曼城本場比賽仍然踢出瞭典型的 " 瓜式足球 ",全場控球率曼城達到瞭 62%,全場傳球數 656 次,比切爾西的 395 次多出瞭 261 腳傳球。傳控,是瓜迪奧拉的足球哲學,隻要把皮球控制在腳下,比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初到英超之時,瓜迪奧拉的風格常常被人詬病,傳傳傳,恨不得將球傳進球門。喜歡直來直去、高舉高打的英超球隊對這樣的踢法不太理解,包括曼城的球員。同樣喜歡打傳控足球的阿森納常年被視為英超的異類,足證英超球迷對這樣的踢法不太感冒。更重要的是,瓜迪奧拉一直被人認為不會防守,上個賽季曼城的防線也讓人不能放心,佈拉沃沉迷於短傳,寧可傳危險球也不願意大腳解圍,屢屢失誤,成為笑柄。某種程度上,也讓球迷誤解瞭瓜迪奧拉——空有控球率又有何用?一個失誤,被對手一個反擊打成就前功盡棄。

 曼城本場比賽的進球就是通過連續一腳傳遞的經典傳控打法制造的

然而這個賽季,瓜帥終於將曼城打磨成瞭一支成熟的球隊,能夠依靠控球來帶動球隊的防守。本場對陣切爾西,曼城的防線讓阿紮爾、小法和阿隆索組成的左側攻擊線無計可施。席爾瓦、德佈勞內、熱蘇斯等幾名球員在小范圍的傳球配合又讓切爾西的防線狼狽不堪。德佈勞內的進球就來自於熱蘇斯在吸引防守球員的同時恰到好處的做球。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對瓜迪奧拉來說,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牢牢地把皮球控制在腳下,才是最穩妥有效的。

 以德佈勞內為核心的曼城利用傳控把切爾西牢牢壓在本方半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分領先後,瓜迪奧拉換上的不是防守球員,依然是擅長控球的貝納爾多 - 席爾瓦和京多安,直到最後一分鐘勝局已定,才用達尼洛換下德佈勞內,但此時更多的考慮是對德佈勞內的嘉獎(接受球迷的掌聲)和拖延一點點時間。從始至終,瓜迪奧拉想的都是如何控制皮球。

 德佈勞內最後 1 分鐘下場 接受球迷的掌聲

以往,瓜迪奧拉的足球風格被認為不適合英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 瓜迪奧拉不會防守 ",而反觀瓜迪奧拉的 " 一生之敵 " 穆裡尼奧,被認為是打防守反擊的大師。但是看過這場比賽,你還能說瓜迪奧拉不會防守嗎?將切爾西的全場射門數壓制在 4 次,造瞭切爾西 8 次越位。

前場的就地反搶,後場人數的增多,以控球來帶動防守,其實也是一種防守的藝術,和穆裡尼奧、孔蒂那種直接的防守,其實是殊途同歸。本賽季至今,曼城在聯賽中隻丟瞭 2 球,和曼聯一樣。當瓜迪奧拉像穆裡尼奧一樣重視防守,這支曼城已經無限趨近於完美。衛冕冠軍切爾西擋不住曼城,專虐強隊的利物浦擋不住曼城,在這種大勢下,曼城顯然已經成為瞭英超爭冠的頭號熱門。

(Akul)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