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般汽車車身每側有三個立柱,其中前擋風玻璃兩側的斜柱叫 A 柱。在駕車轉彎過程中,駕駛者的視野會隨著車頭指向的變化而變化,當轉向至 A 柱的位置時,駕駛者的視野都會被 A 柱部分遮擋,造成一個視野上的盲區。
而且,由於國內車輛的駕駛座在左側,A 柱對左側視線影響更大,相比右側形成盲區的角度會更寬一些。一般情況下,車輛 A 柱寬度為 8 厘米左右,這小小的 8 厘米,給司機造成的左側盲區域的夾角有 6°、右側盲區有 2°,如果距離湊巧,極有可能擋住左邊的行人,甚至是車輛。停車時,司機視線范圍可達 210 度左右,但隨著車速遞增,司機視角隨之縮小,盲區對駕駛員視物的影響就越大。
盲區猛於虎,為瞭解決駕駛 A 柱死角的問題,最近豐田在美國申請瞭一項專利。豐田聲稱自己獲得瞭一項叫做 " 讓物體變得透明的儀器 ",通過折射可見光,讓不透明物件變得 " 透明 " 起來。
豐田在專利文件中舉例稱,這項技術是在 A 柱上鑲嵌瞭小屏幕,通過車外的攝像頭,實時地投影車內 A 柱的屏幕上以此來實現 A 柱透明。這項技術能夠讓司機看到前擋風玻璃支柱後面的世界,不必再左右擺頭就清除瞭一個駕駛盲點,讓行人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由於汽車撞擊測試要求的加強,汽車的前擋風玻璃支柱變得越來越寬,司機的視覺盲點就越來越大,這項技術可謂是及時雨。
豐田的專利文件還指出,這項技術本來早就可以應用道汽車中,但是需要攝像頭和其他的一些昂貴材料和設備,因此該設備還未投入實際使用。但是,現在豐田獲得的這款專利設備,已經降低瞭成本。
茶哥認為,這套技術的關鍵,其實是在畫面的拼接方面。就像豐田公佈的演示圖上那樣,一個行人一半在盲區內用屏幕顯示,另一半不在盲區內用肉眼查看,但需要註意的是,一旦兩者拼接得不好,就會產生割裂感。這個路上的行人給駕駛者的大腦信號會錯亂,反倒會產生安全隱患。並且這也不是說豐田把畫面拼接做好瞭就 OK,你還必須考慮到不同坐姿不同身高的駕駛者,對於屏幕的觀看角度也不一樣。所以這項新技術看起來很美,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
其實據茶哥瞭解,豐田並不是第一傢嘗試消除 A 柱死角的車廠,早在 2001 年,《Volvo》就曾經發表《Safety Car Concept》概念車,該車創新性的采用瞭鏤空 A 柱,相當於在一側 A 柱鑿開瞭 6 個三角窗,大大降低瞭視覺盲區。這是一定透明 A 柱的雛形,但可惜概念雖好,卻從未被各大廠商采用。就連沃爾沃自己也沒應用到量產車的身上。或許是因為如此做法會導致強度不足,影響汽車安全吧。
另外,捷豹路虎也曾經嘗試利用車外鏡頭將 A 柱後的影響投射至車內。它既保持瞭傳統 A 柱的牢固性,又能讓駕駛員清晰的穿透它看路況。因為它采用瞭現實增強技術(VR),原理就是 A 柱內部為顯示屏,而外部則安放攝像頭,通過攝像頭畫面傳輸到 A 柱內部,實現 A 柱部分透明化。
其實,雖然還有不少車廠們皆有減少或者消除駕駛視野死角的想法,但是以目前的技術來說,這些解決方式都尚未成熟或者有些天馬行空,因此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機會看到消除駕駛視野死角的裝置出現在量產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