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dit: 銳景創意
科學傢們最近在澳大利亞東部的傑維斯灣發現瞭深度為 10-15 米的 " 章魚城 "。這一發現挑戰瞭以往人們對章魚習性的瞭解。
這種章魚可以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亞熱帶海域漫遊。初期,人們以為它們是獨居且沒有社交的動物,一年隻在繁衍時和配偶見一面。相反,在 8 天的時間裡,研究人員發現它們是 10-15 隻章魚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章魚的社會行為比我們想的要普遍的多。
這個章魚城是由一系列的洞穴組成的,建築奇特,佈局完美。這些洞穴是由食物殘渣、啤酒瓶和魚餌制成的。章魚會把它們的觸角從巢穴中伸展出來,把四周的碎石聚攏以加固自己的巢穴。這座 " 城市 " 建立在某種類型的金屬板上。但形成的時間太過古老,研究人員沒辦法知道它是什麼。
章魚們會互相合作並發出信號、保護伴侶、雄性章魚間互相追逐、更換室友,甚至是漠視不受歡迎的同伴。聽起來更像是大學宿舍而不是城市吧。這項由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展開的研究被發表在《海洋淡水行為與生理學》雜志上。就像脾氣暴躁的紐約人一樣,這些章魚會因為黑暗且狹窄的環境而變得煩躁不安。
人們通常認為它們喜怒無常並渴望獨居。雌章魚在交配和照料卵子後,一旦幼體孵化出來,就會為瞭保護自己而離開。這也正是為什麼章魚城的發現讓人如此驚訝。不過,這已經是第二個被發現的章魚城,2009 年人們在這附近也發現過一個深約 17 米的章魚城。
章魚會被把丟棄的殼堆成一堆。這可以幫助你識別它們的巢穴。它們很難被圈養。它們要求有特別的生存環境,而且很擅長逃避。在章魚城裡,它們也非常好鬥,驅逐同類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就像一個延伸的、功能失調的傢庭,每個人都有八條腿。
為什麼它們會決定共同生活呢?有些動物,比如魚類會成群結隊以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的傷害,進一步共享目標,甚至能夠在消耗更少能量的同時遊得更快。而章魚很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地方缺乏食物,這迫使他們同居。研究人員表示:" 這些行為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可能與脊椎動物復雜的社會行為非常相似。" 這表明,在合適的條件下,不同的生物群體的進化可能產生非常相似的結果。
該研究的合著者 Peter Godfrey-Smith 表示,巢穴能夠為章魚提供良好的保護,在該地區的西北角有一個非常大的扇貝床,這是這種頭足類生物最喜歡的食物。除瞭扇貝外,還有許多的剃刀貝。這些豐富的賞金也是章魚能夠彼此包容的原因之一。
隨著它們吞噬軟體動物,它們的垃圾會不斷堆積,這為未來的居住者提供瞭空間,未來的居住者再消耗扇貝,這又會導致進一步的堆積。研究人員稱這一過程為生態系統工程。
本文譯自 bigthink,由譯者 鏡子大王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 ( BY-NC )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