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關系到經濟學大師的功力,更關系到老百姓的命運!

09-28

轉自:安邦咨詢(ID:anbound);來源:ANBOUND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房價和股價一樣,都是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自然吃這碗飯的人也最多,專傢、權威、學者、行傢裡手,眾說紛紜,氣場很大。一句"我隨便談點個人觀點"之後,如果對瞭,那是我厲害,如果錯瞭,那是政策變瞭,政策為什麼會變?

導致政策說變就變的因素是什麼?你為房地產叫好的時候,沒看到這些變量因素?對不起,這不關我事!但是現在,房地產這個事情已讓老百姓把身價都壓上面瞭,到瞭這個份上,怎麼看房地產,怎麼談房價,絕非那麼簡單,隨便猜猜謎就成的。

—— 陳 功

"談房價"的學術套路

過去一段時間,"好學生"都去搞房地產瞭,給的薪金高,從別的行業把人才都搶走瞭。"好學生"有一個問題,學的太好,於是,學院教的那一套就大行其道瞭。常見的是,現在供應有多少套房子,需求有多少套,供求相減,多出來的自然就要"去產能"、"去庫存"瞭。房價怎麼定呢?號稱"比較法",無非是房齡、戶型、裝修、位置與地段、配套、小區環境之類的,但這樣子比下去,恐怕是隻漲不跌瞭吧。

不知道有人去過上海嗎?看到那些老別墅,現在是千金難買,但有人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嗎?原來民國時期的業主是誰,他當時買房子是怎麼想的?投資還是自住?剛需還是軟需?有到過歐洲的人,可以看到很多的殘破城堡遺址,這些城堡都有過輝煌的一頁,這是真豪宅吧,王健林都得花上億歐元去買,裡面肯定是美酒加美女,厲害得很,但過去的業主在哪裡呢?其費勁巴力的建設城堡,想的是什麼?

到處都有歷史,歷史到處都在提醒大傢,所謂房地產的保值和增值,完全就是個神話。過去是,現在更是,房地產本身是不會投資保值的,真能投資保值的是經濟環境,經濟趨勢,是大環境!房地產本身就是宏觀產業,這個性質就決定瞭,它不能像電視機那樣的商品一樣,用投入產出來衡量,不能用供需來衡量,甚至根本就不能用價格來衡量。因為你今天有的,明天可能就會一文不值。

北大的教授錢理群賣掉房子住進養老院,這是真大師啊,看得懂世態炎涼,有歷史感,但在中國,這樣的人有幾個?在中國這樣的國傢,你被"鬥地主",也僅僅是30多年前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你炫富試試?1979年才取消的"反革命罪",一套房子說是70年產權,相當於30年時間的兩倍多,那是多大的一個時間跨度啊,投資?也就是忽悠吧!你現在賺錢瞭,你肯出手嗎?不會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經濟學大師們都沒這個理性思維程度,按照市場邏輯去出牌,何況普通人呢。、

現在講什麼"最賺錢"的滿天飛,各路英雄豪傑都在講,但什麼"最賺錢",跳不出發展邏輯,失去瞭發展邏輯講"最賺錢",那就是純忽悠。原因很簡單,最有權力的政府,也要受發展邏輯的制約,不管它願意不願意,它跑不出去這個圈子,它跑不出去,你能跑的出去?

去年的房價調控

去年國慶節前以及國慶期間的房地產調控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調控令"。

引人矚目的是北京,北京市政府轉發瞭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關於促進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瞭北京市房地產調控八個方面的措施,被稱作"京八條",政府施展出"組合拳",在金融杠桿、土地供應和銷售價格等方面對北京樓市加以管制。

接著還有,天津、鄭州、成都、無錫、濟南、合肥、深圳、廣州……,據說截至去年10月18日,已經有15−20個城市推出房價限制措施。

實際去年針對高房價的調控措施,早有宏觀征兆,

一是貨幣政策走向令人擔憂,大量貸款流向瞭房地產,而不是實體經濟,完全出乎官方預料,這樣下去還得瞭,這不是明擺著的問題;

再一個是各地偷跑,出乎意料。原來就有房價管制措施的,但各地打著"保增長"的旗號,先後都悄悄地放開瞭,結果各地經濟增長未必保得住,但卻引發瞭新一輪的房地產炒作。

很顯然,這裡面值得思考的問題顯然是太多瞭,事情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的房地產調控(限購)政策是從2010年的10月初開始的,但是限購令的細則出臺時間,拖瞭好久,一般說是在2011年初才真正出現。在此之前,還有很多的政策信號釋放,文件出瞭不少,但根本不管用,沒人當真,反對的倒是不少。

因為幾乎所有人,嘴上不講,心裡也是這樣想的,離開房地產,經濟立即垮。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中央的任何動作,都能轉化為各地推動房地產的熱情,中央要去庫存、去杠桿,地方立即就能推出"大學生買房零首付"、"補貼購房"等奇招。

如果再往前捋一下,那房地產一直就是支柱產業,城市化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柱。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2009年就明確這樣講的,城市化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五年計劃中也是類似的定位和提法,甚至到瞭2014年,上邊已經有壓力瞭,但各部和各地政府還是轉不過彎兒來,還是認為未來20年城市化是主要方向。沒別的,大搞房地產吧。

這種情況下,各地怪招迭出,有通過所謂土地確權來搞房地產的,有挖山填湖搞房地產的,甚至有千方百計擠走實業,用工業園區搞房地產的。騰籠換鳥,籠子騰空瞭很容易,鳥沒有進來怎麼辦?正好搞房地產。

在這一片大熱之下,恐怕隻有安邦這一傢智庫在研究,土地經濟這樣玩下去會導致什麼問題?也就是說,國傢下一步,要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我們這樣搞,也不是無風自起浪,而是觀察到當時,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土地收入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已經大到沒譜的地步瞭,其成果就是"後土地經濟時代"一系列思想觀點的產生,當然就實際政策作用來說,不能說沒有,但顯然也微乎其微。畢竟政策是在5、6年後才有反應,才開始表達擔心和限制。這就是中國房地產調控的由來。

現在,如果要估計官方的思路是,估計是先穩住再說吧。這一個"穩"字,不管你是自住還是投資,恐怕就又得抗幾年瞭。從全國這盤棋來看,其實從房地產的"新熱潮"到"再限購",隻有短短的一年多一點兒,房價又面臨再低頭瞭。中國是資本厲害,還是政策厲害,這就又上瞭一課。

城市化理應穩字當先

城市化好不好?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好不好的問題,這是規律,這是發展邏輯,一個地方不會永久是農村,有錢瞭就要建房子,終究會搞城市化,搞房地產,自古皆然,中外皆然,有沒有經濟學傢都一樣的。

所以,關鍵是錢,關鍵是資本!2008年之後,"4萬億"的刺激計劃,正好提供瞭資本大擴張的條件,關鍵條件具備瞭,於是一哄而起,導致大格局上失控瞭。從城市化的數據上看,也是這樣的情況,1999年的時候隻有30%,2008年的時候是45%,2016年是56%。從30%到56%,中國隻用瞭17年的時間,而一般國傢要用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安邦智庫很擔心這種情況,我當時提出來,按照一般規律,城市化過瞭50%的水平,社會就進入動蕩狀態瞭,有一個社會風險警戒線存在。為瞭這事,我寫瞭不少文章,其他同事也有寫的,但誰相信啊,經濟學傢查書本,上面沒有的,就不當回事瞭,隻有當昆明火車站出事瞭,拆遷開始見血瞭,大傢才相信,哦,是真的啊!

其實,總的來看,城市化是好事,中國的政策大原則,放在這上面,沒有任何錯誤,關鍵在於控制。我總是說,宏觀調控的奧秘就在於微調,而不是大動作。就像美聯儲,利率一次隻調一點點,大砍大切,那不是宏觀調控,那是走投無路、背水一戰的表現。問題就出在怎麼也控制不瞭,一搞就過頭,不搞就停車,這本身就證明,現在的經濟體系很不健康。

我們要看到,城市化是好事,但城市化的速度太快,好事就變成壞事瞭。我早就說過,我是中國"著名的穩健派",我有一句不太著名的名言常掛在嘴邊,那就是"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是速度問題"!我現在還是個穩健派,還不斷遺憾穩健派在中國太少瞭。速度一快,看著城市面貌變化很大,但會產生一大堆的問題,遠遠不止於經濟。

我們到國外去看,人傢發展速度不快,城市面貌變化不大,但生活水平卻比我們高,也就是說城市化的結果反而更好。這中間差的是效率,蘿卜快瞭不洗泥,就是這句話,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

你到冰島去看,這個國傢簡直就是一個大農村,但就現在的社會發展指標來看,冰島一點也不比其他歐洲國傢要差,很多指標都是名列EU28前列的,所以對城市化不能太迷信。我們現在的情況很可怕,那就是對百米沖刺的速度產生瞭依賴性,有瞭"速度依賴癥",明明知道這樣跑下去,非死不可,但就是停不下來,一停下來,立刻就不行瞭。

這都是速度惹的禍。

除瞭速度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水平問題。速度快瞭,發展水平不可能很高。我幾年前講過,中國很多城市建的房子,也許過瞭10年就要炸掉。據說,現在有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炸瞭。

人對好壞、美醜是有各自標準的,這個標準還會改變,在一個傢庭裡面,老子和兒子對好壞、美醜的標準都不一樣,到瞭社會更是如此。你現在覺得好看的東西,將來就覺得醜瞭,怎麼辦?都炸掉?!

你現在可能覺得胡同礙眼,要拆掉重建,但將來這可能就是個寶瞭。你覺得現在長城殘破,用水泥全糊上就是美觀,但將來就會後悔。現在的標準和將來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慢一點,留下的東西多一點,這樣還來得及挽救。

我們為什麼要到國外去看,國外的老東西多啊,中國呢?現在拆的已經沒有多少真正的老東西瞭。反過來,外國人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到中國來瞭,改革開放之初,還有不少外國願意來中國旅遊,現在是越來越少瞭。就那些所謂現代化的玻璃盒子建築,人傢才不看呢。

上海有一個建築師,把三代人擠得要死的老房子設計的美輪美奐,住在裡面的老人一看就哭瞭,她一輩子都不曾想到自己的房子可以這樣美。實際上,沒有所謂棚戶區,隻有未經好好改造的老房子。我們的棚戶區問題,實際是長期城市管理疏忽的地方,這種管理缺位造成的問題,不會通過新建一片房子就解決的。

再一個是成本問題,城市化會導致成本大幅上升,損害實體經濟,損害房地產之外的其他產業。電商怎麼來的?那不是馬雲的本事,而是沾瞭中國城市化的光,街道都沒瞭,生活極為不易,買瓶醬油都要開車去,於是電商來補空缺。別以為電商提供的就是便宜的產品,今後物流成本一定猛增,最後一定會超越街道商業提供的商品價格。

產業就更別提瞭,制造業不都是不講成本的高科技,還是要比成本的,中國成本這樣高,人傢自然要轉移產業,產業都走瞭,實體經濟也就垮瞭。這樣的前景,在大講特講城市化的時候,大傢想到瞭嗎?把它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去考慮瞭嗎?願意去傾聽智庫的聲音嗎?

第四個大問題是管理問題,城市是可以無限大下去的嗎?500萬人口的城市不夠,咱就搞1000萬的,很多大師們是真的這樣講的!這是可以靠假定條件來設定的嗎?咱們先把環境承載力之類的城市常識放一邊,聽夠瞭的城市病,咱們也暫且不管,不去談,就說那城市的秩序和混亂,你也受不瞭啊!

一個節假日,你看這交通堵的,雖然人人滿嘴"三字經",但人們年年照樣這樣過,因為沒辦法瞭,城市化搞到這個份上,也隻能如此瞭。你們就看在房價還高的份上,忍瞭吧!談房價高的時候,不是人人都挺高興的嗎?!

有人以為,城市一定是可以設計的,河道多礙事啊,把它填上可以建樓。一下大雨,嘩嘩的,城市的下水道都成瞭噴泉,城市變成瞭海洋。實際上,再好的下水道設計,也不如自然形成的河道排水順暢。如果一切圖快,一切為瞭房地產,那這一切顯然是顧不上的,一切屬於必然。

節假日到瞭超市,少數幾個被設計成商業中心的市場,北京口音已經很少瞭,在這樣的市場中,你買盒鞋油都沒有,看著琳瑯滿目,實際都是大路貨,面向的是剛進城的消費群體和他們的標準。大群的外地人擁擠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抱著孩子的阿姨,成群地將雕塑藝術品當成瞭曬太陽的躺椅。

城市管理跟不上,這就導致我們搞的根本不是城市化,而是逆城市化,讓城市變成瞭鄉村,而不是鄉村變成為城市。現在原來城市中的中產階級都移民瞭,想想吧,這裡沒法過,隻好到國外去拼瞭,這是被逼的。

第五個問題是轉型問題,城市化帶來資本過剩,資本過剩會帶來各種大危機,這我早已寫成瞭書,《顛覆世界的城市化》裡面講的很清楚,有一個"危機三角"的存在。但別以為有錢瞭,大傢就消停瞭,實際會開始社會轉型,一場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革命就要開始瞭。這場革命會用消費來包裝,表面看是消費革命,實際是一場社會大轉型。

消費,表面看很簡單,就是鼓勵大傢花錢唄,看著是這麼簡單,實際卻要瞭命瞭,因為消費社會是一種多元社會,否則消費起不來的。在消費社會裡面,政府一定要做出變革,要適應消費社會的一切,不變行嗎?投資是政府花錢,這個容易;消費是幫別人花錢,自己看著,政府官員們願意承擔這種責任嗎?這種大變革,準備好瞭嗎?我看還差得遠呢!

中國的城市化帶來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老齡化問題我就講瞭十幾年,這些我都不講瞭,我這裡隻講瞭五個大方面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實際中國的城市化透支瞭未來的資源,比如政府債務,增長速度太快瞭,但基本沒什麼解決的好辦法,隻能設法推遲爆炸,讓債務展期,這不是透支未來嗎?各種資源和城市相關的大問題,實際也是在透支未來。談房價,你得真懂這些問題,有學術功力能夠聯系在一塊考慮,才能講房價問題。

所以,城市化是一個大背景,我們談房價的時候,你無法忽視,當然平時可以假裝看不見。我老說發展邏輯,什麼叫發展邏輯?發展邏輯就是規律,這麼多人談房價,這麼多大腕權威因此發瞭大財,但卻很少見到有人談發展邏輯,這裡面就有一個學術良心的問題瞭。

怎麼談房價?

談房價,你玩真的?這個就很難談瞭。

這個就有不同框架瞭,不同重點,不同周期,不同哲學的問題瞭。咱們在經濟學范疇裡面談,那就用假定條件,凡是不清楚的,不好談的,都可以設定假定條件,一帶而過。要是真的政策研究,你能假定嗎?可不敢假定!所以框架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經濟學可以隻取一點搞研究,隻看有什麼用,不看這樣做瞭會有什麼後果,對發展邏輯不考慮,政策研究可以嗎?不成,因為發展邏輯決定瞭,該來的肯定會來,所以必須考慮。重點都不一樣,結果能一樣嗎?咱們隻談房價,不談其他的,那能談出什麼結果?自己騙自己吧。

價格總是時間的函數,但在時間周期裡面,決定因素就多瞭去瞭,怎麼變化?談不談?如果也不談瞭,那就隨大流吧。別人說漲,你也說漲,要錯反正一起錯。至於怎麼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利益傾向,這就是個哲學問題瞭。有人喜歡簡單生活,出傢修行的人也不少吧;有人喜歡豪華生活,有人著急生孩子,有人向往清凈,講究格調,這就是不同的哲學,生活也是有哲學的,不同的哲學會有不同的標準,這樣看問題就有極大的差異。

最麻煩的是,普通人是這樣,領導們也是這樣,你說這其中的市場變化會有多大?!所以,談房價,實際很困難。

首先是、你要梳理一條發展邏輯,搞清楚世界各地的城市怎麼演變的,各有什麼優劣。我去過世界上三百多個城市,還不敢說看清楚瞭。書本是不會給你這些東西的,那裡面都是別人的看法,有對,有錯,我後面還會講到。最關鍵就是城市的發展邏輯,沒有發展邏輯就去談房價,肯定是亂彈琴。

其次是、圍繞房價的各種決定因素,這個很不好整,變量太多,不知道哪個會爆炸,謙虛點的就得搞研究瞭,聽取真正大師的意見,這是考驗功力的地方,但也是發生決定作用的地方。"意外"總是很多,對外行才有意外,搞政策研究的人也有意外,那你實際就是跟著報紙在考慮問題呢。現在新聞界有這麼多人轉行做生意,就是新聞人發現,這些企業傢、投資者還真的不行,還不如我們自己來呢。

第三是、遠期和近期的關系。遠期和近期並不是總一致的,近期看可以,遠期看肯定不行,這要搞清楚關系。假如你是個職業投資者,這一條就最重要瞭,以為近期可以,遠期肯定也可以,那是蠢蛋。以為近期不行,遠期肯定可以,那也差不多是個蠢蛋。究竟怎麼看,一定要結合發展邏輯去看。

第四是、哲學問題。我前面講瞭,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問題的方式和路數,這是哲學問題。談房價,先要搞清楚,你對面的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什麼樣的群體,他有什麼樣的哲學觀點,否則變成瞭對牛彈琴。

那種高度抽象的方法,比如經濟學的方法,往往是靠不住的。拿數字唬人,也是行不通的。世界上那些經濟大師是靠數字唬人的?無論薩繆爾森還是佛利德曼自己都說,自己很少用數據說話。最有意思的是薩繆爾森的兒媳婦,她是一傢咨詢公司的CEO,也是薩繆爾森的學生,她就說,最反感用數據和公式來表達的人瞭。

第五是、市場問題。這個最好辦,就是市場的基本情況,也就是前面我講的市場基本面那些比較性數據。要註意的隻有一點,今天的情況,不代表明天的情況。

總體來看,房價,這真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一定得給咨詢費才行。說瞭這麼多,能不能給點參考意見呢?不說,對不起大傢,我的意見是:

第一、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率就已經接近極限狀態瞭,所以中央搞"新常態",非常正確。中國如果出大亂子,那一定是在城市化率60%左右的時候,實際超過50%,出事的苗頭就已經很明顯瞭。

第二,今後房價是高還是低?我的答案是忽高忽低,低也就是有價無市,為什麼?資本過剩的時候,市場表現都是潮汐式的,我稱為是"潮汐市場現象",大潮湧來,價格狂漲;大潮退去,立刻大跌或是僵在那裡瞭。

第三,會不會崩盤?我的答案是,房地產這個市場現在不會,將來很可能。現在不會是因為這是一個宏觀產業,牽連的人和資源太多,面多瞭加水,水多瞭加面,非到最後關頭,崩不瞭盤。一旦崩盤,就全瓦解瞭,不會隻是一個房地產市場。但從改革艱難的趨勢來看,我很悲觀,實際很可能大局已定,最後這個產業或者說行業還是要崩盤的。說白瞭,改革與反改革的鬥爭始終存在,改革的前景,現在還不能看好。

第四,有沒有辦法找到出路?我的答案是,除非另尋出路,老路子上漲、調控、再上漲、再調控,早已走不通瞭。現在是消耗資源,拖延時間的路數,等外儲、環境、人力等生產要素和資源條件全消耗完瞭,也就完瞭。唯一的辦法是另尋空間,這就是另一篇文章瞭,實際我過去也反復講過,世界大國在發展的關鍵時刻,都鋌而走險,拓展生存空間,不是沒有緣由的。那也是一種發展邏輯,隻不過這遠遠超出瞭一般人,包括學術圈的想象力瞭。

就說這麼多吧,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房價調控還是有不同、有差異的,幾個月前在分析上半年經濟增長數據的時候,我向中央提出,現在的公共政策要搞分類指導,因為地區差異太明顯瞭,最好能分成四種類型的地區來搞,不要一刀切。現在看,這個提議還是受重視的,大傢可以看到,這新一輪的宏觀調控並沒有搞一刀切。最後,我再回應幾個社會現象和突出問題。

政府應該允許房價上漲嗎?

在這個市場中混久瞭的人,很多是偏激的。2003年,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CCUD)的一位主任談及房價上漲時表示,要想遏制房子投機,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應該允許房價上漲,房價漲到頭就沒人投機瞭。"香港為什麼沒人投機房子?因為房價太高瞭,沒人炒得起。"他表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調整房價是將房價上漲收益轉給瞭一部分人,比如興建保障房。

自由市場學派是主張讓市場自由調節的,任志強也曾在一段時間裡持這種看法。實際這種觀點是有明顯缺陷的,"房價漲到頭就不漲瞭",什麼是頭?這個頭存在嗎?這是明顯被忽略的一點,中國老百姓有50多萬億的儲蓄,哪裡是頭?這個話講的太輕松瞭。

至於說,香港沒人炒樓,那是不熟悉香港人炒樓的方式,就不談瞭。自由市場不是萬能的,尤其相對於有限資源條件來講,更不是萬能的,給瞭這個,就給不瞭那個,所以調節是必須的。世界上哪個國傢可以說,政府完全放棄調節作用的,沒有的。確保健康的市場秩序,這是世界各國政府的責任,中國也不例外。

所以,對於房地產,不能總站在一個狹隘的空間裡面去看問題,我已經講過,這是一個宏觀產業,鏈條太長,從政府到老百姓,都栓在上面,牽一發動全身,更要小心。對於這樣的宏觀產業,如果用普通產業的標準和尺度去衡量,讓其自由發展,未免太幼稚瞭。普通產業最多就是一個產業的興衰,宏觀產業則是一個國傢的興亡,隨便講幾句話很輕松,但誰負得瞭這個責任?現在看來,能夠讓房地產穩下來,就已經相當不錯瞭,這總比讓市場大跌要好得多吧。

對於房地產,大體來看中國學界過去贊美房地產的人,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問題,無非就是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死扛,知道錯瞭,也不能承認錯,隻要逮著機會,就要不失時機利用每一次的上漲,來證明自己還是"對的"。

第二種態度,就是拼命解釋自己"不是那個意思",希望能夠脫身。

第三種態度,就是沉默下去,下次爭取利用別的機會再翻身,重塑金身。

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沒什麼瞭不起的,不過要是能夠更認真一些,看問題更系統一些,可能就能避免這樣的尷尬瞭。其實,像日本房地產熱那樣的例子,無數人已經講過瞭,中國幾乎一點不差的在復制日本的軌跡,當年日本也是地產大熱之後在世界上狂買資產,中國現在也是。當年日本人也不相信地產會崩盤,號稱"日本神話"。

這些資料尤其是其中的道理和邏輯,稍微看一下,在表達自己的過分自信之前稍微停頓一下,也許就能避免問題。世界上哪裡有一直上漲的道理,如果真有,那財富就不會是流動的,一直會在某些人的手裡,你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城堡,就不會是殘破的,而是始終富麗堂皇的。

樓市上升等於老百姓的財富上升嗎?

這話是張五常說的,他認為,原則上,樓價上升是好事,這反映著經濟的財富或租值上升,人民的生活有瞭改進。張五常在經濟學上有造詣,但並不是說他的學問就能用到公共政策范疇。

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分析,一字之差卻本來就是兩碼事,一個是學術套路的分析,一個是公共政策套路的分析。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假的,用於研究和討論的。

實際上,樓價上升是不是代表著老百姓的財富,決定因素要看市場和形勢,首先樓賣不出,這個財富等於零;其次是成本因素,如果樓價是升瞭,其他升的更快,你的財富在哪裡呢?其實,資產價格與財富並無直接關系,與價格直接相關的是交易,似乎大師忘記瞭這一點。

哈佛大學就一定正確嗎?

《城市的勝利》這本書影響還是很大的,給很多人提供瞭一個支撐點,一種證據的感覺,你看人傢的哈佛大學教授都是這麼說的吧!其實,這本書的格局很小,算不上是什麼經典之作。

做學問有兩個類型,一種類型是學院派的傳統路數,一種是天才型的路數。雖然世界知名的大學會吸收天才型學者,比如劍橋就吸收瞭拉馬努金,但這並不是說這兩種類型可以合二為一瞭,實際兩種類型,涇渭分明,始終存在。

學院是學院,天才是天才,學院並不經常接納天才,他們講究按部就班,一切按照規矩來,實際就教書育人而言,也當如此。但別忘記,這是學院的套路,拿到社會上,作為公共政策就有問題瞭。隻有傻瓜才會把學院派的假定,當成公共政策的基礎。

《城市的勝利》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作者是在經濟學的效率范疇裡面討論問題,把人往城市的集裝箱裡面一裝,越多越好,效率最高,一切都是效率優先的假定。實際效率這個問題,在大社會中就是一個小房間,中國最窮的時候,有幾億人是貧困戶,要是都按照效率原則,他們就應該去死嗎?城市可以無限大嗎?這明顯是天方夜譚級別的故事。

我過去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過這本書,這本書裡面的問題很多,看著循規蹈矩,套路齊整,按照學院的路數用數據來說話,實際這本書的框架一確定,格局也就確定瞭,環境承載力和人文歷史,就不在作者的話下瞭。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這樣的大國實現富裕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奇跡,創造奇跡的人,不應該讓哈佛大學的品牌牽著鼻子走,要認真總結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才是根本。

成本高漲已經萬劫不復

現在領導要求發展事業,發展實業,怎麼發展?實話實說,一切都已經晚瞭,這個事情要是早十年就想到瞭,才有用。

十幾年前,我就講過這個事情,那個時候講"後土地經濟時代",是要被人笑話的,你講那個幹嗎?真有誰在那個時代就明白的,請拿那個時候的東西來看看,恐怕都是城市化的贊美詩吧。

發展經濟學也是那個時候,成為顯學的吧。為什麼?因為要有人來證明,發展有理,城市化有理,秩序算什麼,節奏又算什麼啊!什麼叫城市肌理,咱管那個幹啥呀,土豪氣概,氣沖鬥牛。總之,城市化就是好,沒人關心城市化的後果。

既然有瞭城市化,有瞭一浪高過一浪的房價上漲,那麼成本上漲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對制造業的殺傷也無可避免。蘋果的主要代工廠商富士康是在中國下重本的制造商,但它現在也夠嗆。據說,富士康已經在中國生產基地安裝瞭4萬臺機器人,以盡量減少雇傭的員工數量。

來自富士康內部的人士說,目前富士康每年生產1萬臺機器人。富士康可能繼續利用機器人取代員工,僅在昆山,富士康就裁減瞭6萬名員工。過去,中國企業雇傭員工的成本可能還低於使用機器人。但是,不斷上漲的用工成本、年輕人對在工廠工作不感興趣,這使得企業不得不在生產自動化方面投入巨資,造成成本的巨額上漲。

這不是好事嗎?開始搞科技瞭!不過有一點別忘記,中國的後邊有印度。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成本很低的國傢,如越南、緬甸和孟加拉等國,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制造業不會忘記這一點,所以他們都在大幅度加大對低成本國傢的投資,那裡才是他們的未來,不是中國。

現在看來,由於城市化,成本高漲已經萬劫不復瞭,這個是沒有辦法瞭。中央現在最頭痛的就是產業科技沒跟上,產業轉移卻大規模發生瞭,制造業沒能出精品,價格優勢卻失去瞭。今後看的就是中國能不能適應未來消費社會的節奏,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的社會,這是一場大變革,做的好,那麼中國經濟還有希望;做的不好,這個轉型失敗瞭,那一切就不好講瞭。

現在看,上邊正在盡全力向這個方向推動改革,但步履艱難,不容易。不理解的人,不明白的人,遍佈各界,無非都還想著過去的日子,想著大把資金在手,企業傢、老百姓都哈著自己的日子,學界想的也是大把容易到手的經費和項目,這些都是投資型社會的特點,但這種日子正在走向結束。

一方面,黨的紀律在加強,反腐敗在繼續;

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導致的轉型壓力大增,不轉也不行瞭,老路走不下去瞭。

所以未來,中國走向一個消費社會,用正常的消費增長,用服務經濟,用科技,用新市場空間,來代替投資和炒作,代替對數量和規模的追求,代替對增長速度的追求,這是大勢所趨啊,大傢不要再憑一己之私來反對瞭,好嗎?

眼光如果能夠放得遠一點,其實中國還是有春天的,怕就怕鼠目寸光,頑固不化,那就沒希望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