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dit:銳景創意
所謂異己相吸 ? 然而對於婚姻來說全非如此。無數研究表明,人類在選擇配偶時,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在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年齡、收入、體型等諸多方面都相近的人。這種傾向於選擇一個雷同伴侶的行為被稱為 " 選同型婚配 ",它證明兩情相悅並不僅僅是所謂命運的相遇;而是精挑細選與反復衡量後的必然結果,即便是你對自己的如此做法並未察覺。更有甚者,研究還表明人們不僅會尋找與自己個性和價值觀相近的情侶,而這些特質的共享也會增進雙方對婚姻滿意度。
這種需求同己配偶的影響有多深遠呢?一項 2013 年進行於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調查表明:這種相似感遠勝於肌膚之親;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的。通過研究 825 對夫婦,研究人員發現已婚夫婦比起隨機配對的兩人擁有更為相近的基因譜。然而盡管 DNA 在統計學上的相似程度是如此之高,研究人員發現其對情侶抉擇的影響程度僅僅是教育程度的三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人們更傾心於在學歷上而非基因型上 " 門當戶對 " 的配偶。
盡管科學傢們發現,種族或地域因素也可能是情侶基因型類似的重要緣由,但這種基因與婚姻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依然成立。當然瞭,目前這項研究才剛剛起步,因而還有許多亟待探索的領域,以探究基因型相似程度對婚姻的影響。目前的研究還僅僅局限於主稍微年長、白色人種的異性戀夫婦,因而對於有色人種或是同性配偶伴侶的情形尚不具備說服力。
而上述兩者間的關系也能夠部分解釋情侶在婚後越長越像的現象。此外,環境與生活習慣的影響也舉足輕重;但有人質疑,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婚姻或是基因八竿子打不著,僅僅是因為這些夫婦本身就外貌相近而已。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lnm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 ( BY-NC )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