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賺的比爸媽多,卻還比他們窮?

09-30

中國的年輕人

正在變窮

你工作多年,月入不菲,已經過上瞭中產的生活,卻依然買不起最想要的房和車。

或者你畢業入職,開始對生活 " 自負盈虧 ",你以為你會摘掉 " 窮學生 " 的帽子,卻不想陷入瞭提前消費的陷阱。

分期帶給你便利,滿足你的欲望,卻也讓你光鮮亮麗的身後欠瞭一屁股賬。你端著星巴克,穿著柔軟合身的羊絨,卻不敢停下來細想月底將面對的賬單。

我們的年輕人,是怎麼變窮的?

不光是你

你周遭的年輕人都在變窮

對於年輕人來說,窮幾乎是這個人生起步年齡的階段性標志,卻也同時是這個五彩繽紛的歲數裡最不願被貼上的標簽。

年輕人的收入相對來講不夠穩定、不夠充裕,但是年輕人的消費欲望卻在社會各個群體中處於上層。

想想你周遭的朋友同事,或者你自己:

並不高的薪水支付完房租、交通、吃喝之後所剩無幾的人比比皆是,但體現年輕人旺盛消費欲望的並不是這些基本的生存必需消費,而是並非必需的娛樂性消費。

加完班要吃大餐慰勞自己,節假日要聚集好友喝一杯;小長假為瞭參加朋友圈攝影大賽拼死也要去個什麼地方旅趟行,更別提平日裡各色 " 必買 " 的流行爆款。

此外,年輕人的視野也幾乎決定瞭消費欲望的高昂。

生於較為優渥、和平的時代,80、90 一代的中國青年搭上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東風,在物質體驗和精神需求上完成瞭對父輩不止千百倍的跨越。

見識過、體驗過更優質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大多數人很難再接受較低的生活質量。科技帶著年輕一代大開眼界,也把年輕人推向瞭 " 頂峰效應 " 的大坑:

渴望更美的、更好的年輕人期望無限滯留在愉悅體驗的頂峰,陷入在經濟和精神上被拖垮的危機。

近年出現的 " 賣腎換 iPhone"," 裸貸 ",就是這一背景下令人嘆惋的必然。

除瞭年輕人群體本身的原因,一些幾乎不可逆的時代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也在驅趕著年輕人們走向貧窮的漩渦。

翻看歷年的《大學生就業報告》和《就業藍皮書》,近年大學生平均月收入從 2015 年到 2017 年一直在增長——分別是 3487 元、3726 元和 3988 元。

賬面上看是在增長,可不到 0.1% 的增幅,遠遠趕不上可以用 " 狂飆 " 來形容的物價水平。平均 4000 元的收入,也無力支撐追求精致的年輕人在一線城市甚至是二線城市體面生存。

窮,幾乎是當代中國年輕人或者渾然不覺或者刻意回避,卻又最鮮明、最共性的標簽。

不光是中國

全球的年輕人都在變窮

其實,年輕人變窮的趨勢是全球性的。

國內來講,除瞭大陸地區,香港有一半以上(53%)年輕人的收入低於社會薪資中位數,而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則用 " 青貧族 " 來形容生活在困窘中的年輕一代。

在海外,日本的 " 大學生貧窮化 " 早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而歐美的年輕人收入比不及幾十年前的父輩。

其實這也是近年幾乎是全球范圍內共享的 " 喪文化 " 從誕生到跨文化、跨國界 " 病毒式 " 傳播的原因之一——

陷於貧窮的全球年輕人,在 " 悲傷蛙 "、" 馬男波傑克 "、" 笑著流淚 "、" 喪貓 "、" 喪茶 " 這些同質性流行語、表情包、文化 icon 中實現瞭共鳴。

以美國為例,來自斯坦福、哈佛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5 名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褪色的美國夢:1940 年以來的絕對收入流動性趨勢》,發現美國人的絕對收入流動性(即子女收入高於父母者的比例)明顯減弱。

研究顯示,1940 年出生的人中有 92% 收入高於父母,1984 年出生的人中隻有 50% 收入高於父母,差距高達 42%。

下行趨勢在 40 多年裡基本呈直線形態,且見於所有收入階層,最突出的是中產階層。

30 年前,年輕人賺取的收入,比社會平均水平要高;但如今,在許多國傢,年輕人的收入比社會平均水平要低 20% 左右。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過去幾十年間,領取退休金的老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要比年輕人的收入增幅要得多。

衛報上述調查還有以下幾個數據:

在美國,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比退休人群要窮;

在英國,退休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當於年輕人收入增幅的 3 倍;

美國千禧一代的工資水平大幅縮水,這樣的情況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也同樣存在;

在一些國傢,年輕人工資縮水的程度甚至超過瞭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

研究人員表示," 後代收入和生活水平高於父母 ",而今這個期待愈發難以實現。

貧窮的年輕人

該如何脫貧?

這樣的背景下," 反正我再怎麼努力,房子也買不起。還不如現在就享受人生呢。" 成為瞭不少年輕人的觀念。與其說是破罐子破摔,更像是在給自己的消費冠上理直氣壯的名頭。

一邊焦急地說自己可能註孤生瞭,一邊把對自己的標準降為能養活自己就好。可又不甘和流行、時尚脫節,用信用卡分期最新款的 LV,用花唄下單價格不菲的 iPhone。

這背後的邏輯是:反正生活無望,那就預支快樂,透支未來。

那麼,在和貧窮的戰爭中,年輕人真的就翻身無望嗎?我們到底該如何對抗貧窮?

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源自古樸哲理的 " 開源 " 和 " 節流 "。

1、開源:培養富人思維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是因為兩者在財富思維上有本質的區別。

富人敢於投資不確定、風向大的東西,敢於試錯。

富人把錢當作資源,以錢生錢;而窮人把錢當消費品,用錢滿足勝利需求。

富人追求穩健增長,窮人追求一夜暴富。

2、節流:克制自己的購買欲望

首先,列出清單。你可以時不時列出 to-buy-list,寫下最近一段時間的必需品,包括品牌和數量。清單以外的東西,不買!

第二,網購有風險。千萬不要在網上亂下單,也不要在深夜當剁手黨,多看看買傢秀,合理購物才是首選,畢竟荷包裡的錢是越花越少。

第三,進行預算管理控制。每月將每項生活消費進行財務預算,然後在這個范圍內進行挑選。超出這個范圍,不要考慮,如果是非常喜歡想買的東西,也應該在權衡整體預算後酌情購買。

第四,學會存儲。強迫自己進行定期存儲,建議大傢采用零存爭取,或者做小額的基金定投。

現實是令人失望的,在初入社會和職場的頭 10 年裡,年輕人幾乎註定與貧窮為伍。

程度不一,時間也有長有短,但是在消費欲望和收入水平的互懟中,大多數人在這 10 年間都經歷著相似的貧瘠。

但這段貧窮的歲月,或許也是年輕人最能自由灑脫、野蠻生長的時光。

" 莫欺少年窮 " 太被動瞭,我們還是換成 " 少年窮,不自欺 " 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