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批保險即將停售,買還是不買?

10-03

朋友圈裡,忽悠太多。

" 保險爆款要下架瞭,

趕緊抓住最後的時機買入吧 "

" 快速返還年金險將成最後的絕唱 "

……

臨近 10 月,不少保險代理人開始頻繁地刷朋友圈,給客戶發消息,告訴客戶 xx 爆款產品要退市瞭,趕緊入手。

這兩天,規劃君也收到瞭朋友發來的保險產品截圖,說讓我看看這款年金險是否值得買。

所以今天,我們就說說哪些保險即將停售?這些保險是否值得一買?

《134 號文》,威力巨大

2017 年 5 月 11 日,保監會發佈瞭《關於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也稱 134 號文,要求保險公司需在 2017 年 10 月 1 日前完成對快速返還的兩全保險、年金保險,以附加險形式存在的萬能險、投連險,以及純理財型的護理險等的自查和整改。

可以預見的是,許多人身保險公司將在 10 月 1 日前下架不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這一次停售產品規模比 4 月 1 日前的健康險停售規模還要大,幾乎波及所有人身保險公司的主力產品。

10 月 1 日後,保險公司也不能再銷售以 " 分紅年金 / 兩全保險+萬能賬戶 " 產品形態以及即期返還的年金險、養老險。

先來科普一下:好端端的產品,為何會停售?

原因無非兩種:一種被動,一種主動。

被動停售,就是應監管的要求,監管一紙令下,保險公司必須無條件執行。不是有人說過嗎," 保險公司是很嚴肅的金融機構,上面有人管著,可不能胡來。"

好比去年 9 月份保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今年 4 月 1 日前整改完成,指令一下,聽說保險公司精算部門的同志們是夜以繼日的撓頭整改啊。

主動停售,就是保險公司對產品的更新換代。就像水果手機一樣,每年都有更新換代的新款推出,保險產品也不例外。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幾年前推出的產品,現在競爭力不行瞭,如果不停售,那麼後期維護的成本會很高,或者當初在設計產品時有問題,導致賠付率過高,賣的越多保險公司虧的也越多,所以這樣的產品也必須被停掉,用新產品來替代。

所以,如果我們僅從 " 停售 " 這個角度看,並不能成為你買不買產品的一個理由。你買,是因為你需要,你傢人需要,就這麼簡單。

從具體停售的產品看,要不要抓緊時間買?

(1)快速返還保險

很多兩全險、年金險,從投保的第一年開始就返還現金。但是按照保監會的要求,以後隻有保單生效 5 年後才能返錢。

134 號文要求:

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 5 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 20%。

5 年之後再返錢,看上去有些等太久瞭,不劃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做個直觀的比較:

方式 1:每年投入 1.5 萬元,投 5 年,從第 1 年開始每年返還 4000 元

方式 2:每年投入 1.1 萬元,投 5 年,第 6 年開始每年返還 4000 元

雖然方式 1 在交錢的第一年就能拿到返還,從模式上很吸引投保人,但是我們要知道,快速返還給你的錢,並不是什麼投資回報,可能根本就是你自己的錢。

這也就是為什麼保監會還規定每年返還的錢不能超過保費的 20%。因為保險金的投資組合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 20% 的收益,如果按這個收益來返還,基本上就是左兜的錢挪到瞭右邊兜。

(2)附加形式的萬能險

年金險的實際收益普遍不高,如果想達到 3% 以上的收益,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大的時間成本。因此為瞭提高收益吸引投保人,很多產品通常會搭售一個萬能險賬戶,由於萬能險本身有保底收益,通常在 1.7%-3.5% 之間,目前的實際利率在 4%-6% 之間,這樣一來,產品的實際利率可能會被拉高一些。並且有些萬能險賬戶可以隨時存取,增加瞭資金的流動性。

但是,134 號文要求:

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的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所以十一即將停售的產品,很多是受這條規定影響的。不過要註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萬能險都會在十一後停售,那些萬能險作為主險的產品,是正常出售的。

因此不要因為保險代理人說什麼 " 以後再也買不到瞭 " 而盲目購買。

至於萬能險本身是否可以選擇,規劃君認為,萬能險有保底收益,雖然不高,但是如果你是很保守的投資者,並且投資期限匹配自己的資金需求,那麼在資產配置中也可以備選。

紅頭文件,對我們也有制約。

其實,這份《134 號文》並非隻針對保險公司有停售的要求,對於我們被保險人來說,也有制約的內容,比如:

未來買保險會面臨更加細分的核保,健康狀況、吸煙狀況等都會影響費率。也就是說,以後生活方式健康,無不良嗜好的被保險人,保費會便宜些。

因此也建議煙民們如果有投保打算的,趁著現在還沒就吸煙狀況進行費率區別前盡早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