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未來教育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他說這四點仍是我們教育根本目的

10-02

今天是國慶長假第 1 天,假期外灘君精選瞭

8 篇往期好文與大傢共度雙節,此為第 1 篇。

看點  未來教育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隨著新技術走向某種拐點,全世界的教育似乎都處於一種探索新形態的變局之中。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關於閱讀、傢庭教育和創新學校,他都曾提過很多影響極大的觀點,其中最有名的,是其去年在新教育國際論壇上提出的關於未來教育的15個變革方向。今年初,外灘教育記者專訪朱教授,就未來教育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文 | 厲校麟   攝影丨洪宇哲

編輯 | 李臻

2016年新教育國際論壇上,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當代著名教育傢朱永新教授大膽設想瞭關於未來教育的15條變革。

1

未來的學校將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

2

沒有固定的開學,沒有固定的畢業

3

學習和上課的時間彈性化

4

未來的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者

5

政府買單和學習者買單並存

6

學習機構一體化

7

網絡學校會越來越多

8

遊戲會發揮很大作用

9

學習內容更加定制化和個性化

10

學習中心小規模化

11

未來文憑將會被課程取代

12

考試不為選拔,而是為瞭幫助

13

傢校合作共育

14

課程會進一步指向真善美

15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這15種關於未來教育變革的想象,有幾條看起來有點異想天開,有幾條又似乎已經能從一些創新教育活動中看到初相。

"一切皆有可能",放在此處再合適不過。

2017年1月,新教育理事會在同濟大學召開,外灘君有幸能夠與朱永新教授對談。

▲外灘教育記者對談朱永新教授

對談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關於15種未來教育變革,繼續深聊一些話題;

第二部分,聊聊朱教授的閱讀觀,他曾14次在"兩會"提出成立"國傢閱讀節";

第三部分,作為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踐行新教育滿16年,其理想與經驗都有哪些。

全文較長,精彩之處甚多,都潛在朱教授一言一句中,需耐心細讀。

B= 外灘教育    Z=朱永新

對話一:未來教育更多想象

"好的教育內容再加上技術變革,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016年新教育國際論壇

B:您關於未來教育的這些大膽猜想都源自哪裡?

Z:其實這15種變革,我在國內外考察學校時,就已經看到瞭它們發生的初相。

比如,我在斯坦福網絡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就看到,學校六百多名學生都是在網上學習,學習水準特別高,在舊金山灣區排名第一,比實體學校成績還要優秀,每周隻要上兩天的課。

又比如Altschool,學校規模很小,個性化學習特點非常強,去年北京也出現瞭類似的創新教育學校。毫無疑問,註重個性化的差異教學一定是未來方向,千人萬人學校,肯定不是教育的方向,因為學校不是工廠,工廠可以批量生產,學校肯定不行。

這15條變革,每一條其實都不難,但如果整合變成一個新型的學校,那可能還需要一段路,這是一個逐步探索和完善的過程。

之所以把2016年在溫州召開的新教育國際論壇主題定為"共話未來學校",因為我覺得在新教育實驗學校,可以率先做這樣的嘗試。

比如現在全國有三千多所新教育實驗學校,可以挑其中十幾所,每所分別在某一教學領域具有特色,那麼這幾所學校就可以成為流動性很強的學習中心和學習共同體。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制定學習計劃,同時彈性參加學習,這樣未來還不一定有寒暑假的概念,一年365天就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來。

每個學習中心都可以給學生認證,制定相應的學分制。

當然有人會問,這個教育部會不會承認?一開始不承認也沒關系,隻要成績做出來瞭,遲早會得到社會和政府部門的承認。

B:那您還有其他關於教育的猜想嗎?

Z:來上海,一位傢長朋友約我咨詢,他孩子正"在傢學習"(HomeSchooling),想聊聊下一步孩子該怎麼走。

說到這,其實,"在傢學習"可能也是未來教育方向之一。

美國大約有兩百多萬的學生在傢學習,也就是說孩子大部分課程在傢裡就能完成。

其實從學習知識的效率角度來說,教室授課的效率是不高的,很多孩子某個知識點已懂,但不得不坐在位置上,很多孩子呢,又無法聽懂,因為不是適合他接受程度的教學,所以教室裡實施的永遠都是隻對少部分學生有效的教學過程。

而在傢學習不一樣,自己學習的效率反而會很高。

同時,未來學校成為學習中心本身也符合這種趨勢,比如一個孩子並沒有在一所固定學校上學放學,而是參加各種不同學習中心的課程,如果我們同樣賦予學分,不就可以完成學業瞭嗎?

當然,在傢學習,唯一要考慮的是,同學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抗爭與妥協、友誼與交往這些社會性特質如何給予,這一點可以通過課外俱樂部的方式來補充,比如遊泳、足球、籃球俱樂部等。

B:中國要想發生這些變革,會存在什麼困難?

Z:教育制度的開放和包容問題,就如剛才我們聊到過的"在傢學習",在美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已經是一個不少見的現象。

臺灣地區也通過相關法律,允許學生在傢學習,大陸在制度上還沒有做到合法化,所以我們的教育制度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還有對整個社會化學習的認定和承認問題,就是允許學生可以不通過學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完成學習,並且國傢承認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習經歷和學習成果。

像一土學校(北京一所做個性化創新教育的知名實驗性學校)這樣的創新學校,北京恐怕有上百所,有各種價值取向、嘗試和努力。當然,這些不一定都能代表未來教育方向。

▲朱永新教授談未來教育

其實從原則上來講,教育隻是事關每個個體,但從國傢層面,必須得有國傢教育標準。

政府可以制定標準和目標,然後考核評價檢查看各學校有沒有達到標準,但至於個體本身,去什麼學校、上什麼課,我覺得就要允許每個個體選擇不同的路徑和方法,給每個人更多的彈性和自由空間。

選擇性進一步加強後,課程就會比文憑更加重要,學瞭什麼比在哪裡學習更加重要,這也就是我說的,未來文憑將有可能被課程取代的變革之一。

B:怎麼看待現在技術變革給教育帶來的影響?

Z:科學技術對教育帶來的變革,從最早的PPT、計算機輔助教學到未來教學模式整個改變,缺的是臨門一腳,但這臨門一腳,靠技術本身無法解決,所需要的是整個結構性變化。

因為教育是人的培養,所以教育不僅僅是工具,還是"內容產業",技術一定要和內容整合。

技術本身,會領先一步占領教育市場,並且不斷突破,就好像過去很流行的教育技術,這些年也在慢慢被替代。

但在未來,"內容為王"的遊戲規則同樣在教育行業適用,隻有好的課程和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內容再加上技術變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B:未來教育資源稀缺的那種焦慮感,有辦法消除嗎?

Z: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要說說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實際上是一個不能充分競爭的體系。

名校、普通學校和教育機構之間盡管有競爭,但並不充分,名校可能有歷史品牌效應,能夠吸引到更好的生源,或者說有資格選擇到更好的生源,那麼優質教育資源的分佈不均和稀缺感隻會越來越強。

而在未來,校內外資源可以整合打通。

比如學數學在學校學不好,那學生可以去數學專業教得特別好的機構上課,外語呢,可以去相應的外語培訓機構去學習。

或者說政府負責購買公共服務,給每個學生一定的教育基金,讓學生自由選擇到哪上課,甚至學校可以采購課程服務,那麼整個教育競爭機制活瞭,就帶動瞭教育資源的流通。

其次,父母本身的焦慮感怎麼消除?我們成立瞭一個新傢庭教育研究院。

我一直說教育遠不止是學校教育,還有父母對教育的理解,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裡面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在北京,95%的傢長都會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一個孩子完全沒有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個孩子往往走不遠。

大量的重復性練習實際上不利於孩子的生長,而且事實已經證明,大部分補習班對孩子不管用。

父母教育的著眼點錯瞭,不斷把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總是希望自己孩子超越其他孩子。

要知道,考試本身培養的是少數的成功者和大部分的失敗者,這種評價機制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父母也跟著這種評價機制走,那問題就很大瞭。

新教育實驗效果為什麼好,因為我們把很多時間都還給瞭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這種孩子的發展後勁也會更大。

所以,焦慮的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教育到底是什麼?

我經常和傢長說,新教育是要幫助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讓孩子與最美好的事情相遇,發現自我,成為他自己,這是最重要的。

激發一個人的自信心,不放棄自己,不斷挑戰自己,內心有不斷發展的力量,這種東西靠補習班搶奪稀缺資源是解決不瞭的。

人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就比如我自己,也沒有上過什麼好的大學,隻在原來的江蘇師范學院、現在的蘇州大學讀書。

所以,父母不一定都要盯在一個點上,如果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放開瞭,真正懂得瞭教育,那麼自然就不會太焦慮瞭。

B:您猜測未來的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者,那您怎麼看待現在的教師網紅現象?

Z:現在,教師是終身雇傭制,所以教師成長的動力和機制是缺乏的,那在未來,自由職業教師會越來越多,還會有教師自主創立的課程公司,這樣同樣打通瞭校內外的競爭機制。

比如說,一些數學老師組建數學公司,學生在這裡學習數學,學校到這裡采購數學課程服務。

如此,政府可以在很多類似這樣的數學課程公司之間做選擇比較,為義務教育購買課程服務。

做不好的數學課程服務就會被淘汰,所以無論是自由職業教師還是非自由教師,整個教師隊伍的水準都會提升。

教師成為自由職業者,當然也是一個過程,五年十年二十年,在這過程中,是各種教師並存的時代。

B:去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提出瞭未來人才的核心素養理論(點擊查看原文),那在您看來,未來人才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卡塔爾基金會創立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2009年起每年一次,圖為2014年峰會現場

Z:過去我們講"素質教育",現在我們說"核心素養",其實都是一回事。

在我看來,一個人最核心的素養,最關鍵要看他是否有理想、有目標。

衡量一個教育好壞,很大程度上就要看,這個教育有沒有讓孩子自己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有沒有人生夢想。這是其一。

第二個,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他是否掌握瞭一套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路徑,也就是說有瞭理想以後,怎麼樣讓自己實現。

第三個,良好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真正支配一個人的思想應該說是習慣,甚至是那些下意識的習慣。

我們50%左右的事情,是不需要動腦筋認真琢磨和反復思考就會習慣性地表現出來,所以一個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就很重要。

比如閱讀與寫作,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幫助一個孩子長遠發展所必備的素養。

第四個是堅持的品性。一個人有瞭良好的生活方式或者習慣,能不能堅持,決定這理想和目標是否能順利實現,毅力同樣很重要。

對話二:全民閱讀觀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朱永新作品《我的閱讀觀》

B:您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閱讀,以"國傢閱讀節"為例,您就已經在兩會上提出瞭14次,為什麼如此重視"閱讀",想把閱讀上升為國傢戰略?

Z:在我的那本《我的閱讀觀》一書中,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基本已經講得很清楚。我講過五條:

第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成長與閱讀密切相關。

"每個個體他的精神是怎麼成長起來的,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過程。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精神發育的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育歷程的縮影,人類因為有瞭文字、有瞭可以記錄我們思想、記錄我們的創造,記錄我們智慧的文字人類才超越瞭其他的動物,而這種超越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

人類在漫長的衍變歷程中就有很多的經典,人類思想的高峰無論是春秋時代、無論是文藝復興時代,無論是進入我們的當今,越是那種高度復雜的時代,越是有最偉大的精神遺產傳遞給我們,我們就必須和它對話,你和它對話你才能真正擁有它,而且每一代人,每一個個體都要重新開始,也就是它沒辦法遺傳,所以必須重新開始。

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和這個時代的閱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這個時代的閱讀和每個人的閱讀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人類的精神階梯就是隨著我們的不斷的閱讀而不斷前行的。

每一個當代人都是重復著前人的歷程。如果沒有這樣的重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閱讀的生活,我們的精神就會退化,就會萎縮,就會衰落。甚至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高度還遠遠比不上我們的前輩,比不上文藝復興,甚至於還比不上春秋時代,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註的問題。

沒有閱讀永遠不可能有個人心靈的成長,永遠不會有精神的發育。

閱讀不能改變我們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我們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相。

所以閱讀尤其是閱讀那些最偉大的著作,往往才有可能讓我們精神有真正的高度。所以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對個體來說就在於此。"

▲補充資料,摘自2014年朱永新教授在人大附中召開的名著閱讀現場會上的主題演講(滑動查看)

第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從哪裡來?競爭力從哪裡來?其實跟這個國傢的閱讀能力有很大關系。

第三,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怎麼成為他自己,就要不斷尋找、親身體驗。

而大量的思想和經驗,是在閱讀中獲得。

所以,閱讀是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最好路徑。最重要的是,人一旦養成瞭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一個人自我成長的問題就基本解決瞭。

第四,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從區域的角度來說意義,無論在中國還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都是最善於閱讀的民族。

第五,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的理想和願景,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共同的語言密碼。

共同的閱讀很重要,過去我們很少註意到這個問題,其實民族和國傢要有共同的價值觀,首先要共讀、共寫。

B:可是即使國傢正式推出瞭"全民閱讀節",依然還是會有不喜歡閱讀的傢長,這些傢長已經沒有閱讀的習慣,對閱讀也不感興趣,更別說帶著孩子一起閱讀,那該怎麼辦?

Z:經過我們這幾年的呼籲和吶喊,國傢層面,《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已經出來,再過不久,全民閱讀的正式條例也會正式推出。

關於閱讀的利好消息正不斷傳來,這說明社會對閱讀的認識在不斷達成共識,這是推出"全民閱讀節"最基本的前提。

至於已經不太喜歡閱讀的人,怎麼要讓他喜歡,那要先問為什麼不喜歡閱讀。

不喜歡閱讀的人其實有個問題,他們很少獲得甚至完全沒有體驗過閱讀的快樂。

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那些真正好的東西沒有吃到過,所以就沒什麼感覺,甚至沒什麼興趣。

而像美食傢,是吃瞭大量好東西之後,鑒賞能力和品位得到提升,閱讀也是如此。從來沒有閱讀過好書的人,對閱讀不會感興趣,對書籍也不會動真情。

那我們就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這些人走進書本。比如現在的喜馬拉雅、羅輯思維等,也是在用商業的辦法動員大傢走進閱讀生活。

B:新教育在閱讀方面是怎麼推進的?

Z:新教育實驗把閱讀看得很重,我們一直認為,閱讀做好瞭,教育的基礎就打牢瞭。

閱讀問題,最關鍵要解決的是讀什麼。

▲2016年,新教育在北京國傢圖書館召開的首屆"領讀者大會"

現在每年全國出版四五十萬種書,到底選什麼書,學校和父母心裡都沒有譜。如果讓大傢自發地去書店或網上買書,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買書。

所以2011年,我在北京專門成立瞭一個新閱讀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研制書目,我們已研制瞭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師、父母、公務員、大學生、企業傢書目,2017年這9個書目會全部完成。

最後,還會精選100種,研制出一套《中國人書目》,提供一份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去讀的最基本書目,我覺得這個可以給人的成長帶去關鍵的影響。

同時,我們還在做中小學生的學科閱讀書目,走進每個學科最好的辦法也是閱讀。

在學科閱讀書目基礎上,我們又成立學科研究所,那就更高層面瞭,根據國傢推出的62個學科,每個學科都推出一個研究書目。

從基礎書目到學科書目再到研究書目,體系非常完整,這就解決瞭讀什麼的問題,這是推動閱讀頭一件要做的大事。

我經常說,那些真正讀過好書的人,對垃圾書就不會感興趣,因為他有比較好的鑒賞能力和品位。

另外,我們在全國建立瞭領讀者聯盟,把中國的閱讀推廣機構聯合起來,共同推進全民閱讀行動。

對話三:新教育實驗行動

"無論國際教育還是國內教育,

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好的教育應該同時國際化又本土化,

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

▲《我的教育理想》書籍

"2000年11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正式出版,並成瞭新教育實驗誕生的標志。

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直接"催生"瞭新教育,還因為新教育實驗最初的一些理念與思想,源自這本書中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和對教育理想的追尋。

21世紀初葉,我國的新教育實驗可以視為"世界語境"中的新教育在當代中國的一聲"回響"。

因為,我們與歷史上的"新教育"之間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對現實的教育進行反思、批判和重構,都主張尊重兒童的個性與自由,都建立瞭一批實驗學校,都試圖對當下的教育和社會進行創新和改良,都是民間草根的自發行動,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歷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鏈接"和"延續"。為瞭區別於歷史上的"新教育",我們不妨稱之為"新教育實驗"。

以理想主義和田野行動為主要特質的新教育實驗,在高舉理想主義大旗,喚醒教師生命激情和教育夢想的同時,特別強調田野意識與行動精神,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研發卓越課程""締造完美教室""推進每月一事""傢校合作共育"等行動,以及"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聽讀繪說、生命敘事劇等創新課程,職業認同加"三專"模式的教師成長等,努力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並取得瞭一些成績。

經過15年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研究和推廣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全國有近60個實驗區、3000所實驗學校和290多萬名學生參與其中。

努力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全力打造植根於本土的新教育學派。這兩個願景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夢想。"

▲以上文字摘自2016年朱教授一文:《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的緣起、發展與願景》

B:《南風窗》曾評價"新教育"為對抗"教育異化"的實驗,那在新教育學校,如何來實現成績與新教育這雙重理想?

Z:新教育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不追求分數,但我們不懼怕考試。

如果新教育實驗不能夠解決好學生學習成績的問題,一定走不遠。因為這涉及到每個傢庭和每個孩子最現實的問題,不過從這十幾年的新教育實驗效果來看,參與新教育的學校,在學生學習成績這方面還是令我們滿意的。

B:新教育實驗運動已經滿16年瞭,您覺得新教育人最典型的特征是什麼?

Z: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新教育精神》,大致反映瞭"新教育人"的基本特征。

第一點,是追尋理想的執著精神。

新教育人,本身都是有理想情懷的人。這些理想主義者聚合起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教育變得更好一些,讓中國孩子更幸福一些,過上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這麼多年來,我們從一所學校發展到三千多所學校,從一個區域發展到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這樣的發展實際上都是理想的轉換。

第二點,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

新教育崇尚的是行動,我們覺得對現在的教育與其批評抱怨、用腳投票,不如參與行動與建設。

中國不可能所有人都到美國去留學吧,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到華德福這樣的學校,更多的還是要在體制內的學校進行變革,讓最普通的學校發生變革。

所以新教育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這一點上,讓最普通的老師和最普通的學校,通過新教育的引領也成長,對中國大多數孩子的教育也能有實實在在的幫助。

第三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

新教育是一個大團隊,需要方方面面的協同作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來為新教育做貢獻。

第四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十幾年來,新教育一直在以公益的方式前行。

B:為什麼您的教育理想會走這樣的親民路線?為什麼新教育實驗學校都是體制內普通學校?

Z:因為這些學校是中國教育的主體,新教育的宗旨是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當然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普通人的生活能夠幸福完整。

如果說一個教育太高大上不親民,那麼離普通人太遠,推廣的廣度就會受很大的限制。

我們的課程理念,應該要讓每個老師都看得到,能夠輕松學。

像我們推出的晨頌午讀暮省、兒童閱讀、生命教育和習慣養成,都非常通俗和接地氣,簡單易行,這也是新教育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吧。

B:您如何界定國際教育?

Z:其實,無論國際教育還是國內教育,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好的教育應該同時國際化又本土化,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必須有這樣的境界才稱得上好的教育。

B:去年國傢推出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在教育界內引起一陣討論,您怎麼看?

Z:《民辦教育促進法》出來以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可以理解。不過總的來說,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訂,目標還是在促進中國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鼓勵非盈利的民辦教育和學校,這個大方向是對的。

即便是在市場經濟如此繁榮的美國,他們的教育還是以非盈利教育組織為主,高等教育雖然90%是非公辦,但基本上大部分還是非盈利性質。我相信我們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的精力更多放在鼓勵和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支持非盈利學校,允許盈利性的民辦教育做一些探索,補充特殊教育資源的不足,那就夠瞭。

立法的出發點有其合理性,但在具體的正式條款上,可以更開放和靈活一些,這樣可以讓教育更多一點個性化,更多一點選擇性。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21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VIP專享"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VIP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VIP專享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