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 " 富二代 ",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王思聰。
在他之前,沒人敢撕逼那麼多知名人物,從潘石屹李開復等商界前輩,到朱聖禕吳迪等三線網紅,中間還有無數娛樂藝人躺槍,他每一次開戰都能引發無數熱議。
某種程度上,王思聰向公眾詮釋的是傳統眼光裡張揚跋扈的 " 二世祖 " 形象。與此同時,他奢靡的生活也讓大傢嘆為觀止。
在不少人眼裡,富二代的生活就是:跑車做玩具、美女做獵物,不用奮鬥也能享受著金錢帶來的最好生活。
去年,鳳凰衛視的紀錄片《彼岸逐夢》展現瞭富二代們特有的鋪張奢侈。
22 歲的 Rudy,曾經就讀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獨自居住在 500 平米的海灘別墅中。
用私人飛機載各位組員到拉斯維加斯狂歡,享用日式 " 女體盛宴 ",在好萊塢山租別墅並炫耀各自的豪車以及參加無窮無盡的派對。
在美國讀高中的璐璐,曾經因為考勤不達標被學校勸退,不讀書的日子裡,熱衷購買奢侈品,參加聚會,她在片中描述瞭自己最瘋狂的一次旅行:包加長派對車請同學出遊,派對車跟著所有人一整天,說到哪就去哪。
小可就讀於美國最好女子私立高中。為瞭安心上學,父母為她購置瞭一棟學校對面的別墅,還請瞭阿姨照顧她的起居。
像他們一樣的新移民人數近年來不斷增長,貧富差距也變得越來越大。
根據《2017 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 1000 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規模已達到 158 萬人,在經濟 L 型運行的背景下,中國私人財富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由此可以預測,未來中國將會湧現大量 " 富人 "。在這樣的客觀現實下,不同收入人群之間的溝通理解,可能是個大問題。
不一樣的豪門生活
很多人以為揮金如土就是富二代的生活,其實不然,富二代的生活遠遠不止這樣簡單。
上文中提到的三位富二代,都擁有極其富足的物質生活,但仍然為實現個人價值而努力。
璐璐對著鏡頭講出瞭自己焦慮:如果自己不會一技之長,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傢產會有敗光的一天,如果有一天自己都無法供養自己的女兒去留學,那會很失敗。
這讓她開始非常努力地學習,每門課都拿 A。為瞭學習,她做瞭非常厚的筆記和復習資料,並且明確瞭以後要讀法學的目標。
她聊起同學們上課睡覺時評價:"一節課五個人睡覺好丟人。"
現在已經回到杭州創業的 Rudy 用 " 空虛 " 形容曾經放縱的時光,因為生活已經陷入瞭不斷需要新的刺激彌補自己的空虛惡性循環之中。
在他看來,富二代是擁有天然優勢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份優勢,實現自己的價值。
小可學習十分刻苦,原因是班裡的所有同學學習都極其賣命,在學校學習壓力非常大。
經常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睡眠不足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去醫院的病房休息一個小時,然後繼續學習。
" 有時候真是累得不行,可能有一節課跟護士說,我今天特別累,昨天晚上隻睡瞭三四個小時,我能不能休息。護士就說好啊,然後給我們安排一個病房,這樣我們就躺在上面去睡一節課,然後繼續起來學習。"
小可的媽媽也認為吃苦才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不難看出,這些所謂的富二代,並不如別人以為的那樣輕松,在學習和創業、實現個人價值的路上,他們一樣走得艱難。
美好也許是種殘忍
湖南臺的《變形計》讓人有機會窺伺富二代 " 真實 " 生活的同時,也赤裸裸地揭露瞭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
為瞭照顧觀眾的獵奇心理,節目大多選擇對城市主人公誇張的消費、暴戾的性格、不求上進的態度進行展示,"有錢人的幸福你想象不到" 的意味幾乎要溢出屏幕。
同時穿插城市主人公父母的哭泣和無助,以平衡觀眾由物質差距帶來的不適感。
而針對農村主人公,電視編導為他們造出一方桃花源,又在他們來不及好好消受時送他們回到人間。
當年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時候,絲毫不吝惜自己的想象力,為東晉百姓們描繪瞭一幅天堂般的生活畫卷。
但他在文章中虛虛實實的描寫其實很不地道,當時絕大多數人的知識結構是沒辦法斷定內容真假的,而他描繪的美好,其實更多地會增添人們對現實的不滿。
所以有人說,《變形記》對這些農村孩子,未免有些殘忍。
2012 年 11 月 28 日,貴州省畢節市八寨鎮勞動村,寒冬裡的留守兒童 / 視覺中國
城市中的生活在很多人眼中看似很平常,但對偏遠山區的孩子來說,那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改變瞭他們的世界觀,開闊瞭他們的眼界。
但這種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短暫的,他們隻是城市中的匆匆過客,時間一到,享受這種生活的權利將會被收回。
沒有人能深刻完整地告訴他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和觀眾一樣,最終隻能夠回歸到平凡的世界中。
他們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對他們來說,離開城市重回農村,就如同是從美好的夢境回到有些殘酷的現實中一般。
更令人擔憂與不安的是,貧富差距似乎變成瞭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他們不知道要如何改變這一切。
弱化中的知識鴻溝
在 1970 年,美國傳播學傢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瞭一個理論假說:"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他站在傳播學的角度闡釋瞭造成貧富差距的本質原因: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知識在不同地位群體中的獲取是不平等的。
這種不平等主要源於宏觀社會系統中業已存在的、不平等的社會結構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就是媒體渲染的 " 階級 "。
目前,中國形成瞭一個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可以看出,如此嚴重的社會分化,表現出不同社會階層對於資源占有的極度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光表現在經濟上,更表現在不平衡的文化資源分配與利用上。
倒金字塔結構
然而,隨著傳媒、互聯網、通訊等產業的發展,使得當前的時代幾乎不存在知識壟斷瞭,學習的門檻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低,有太多學習平臺可以獲取你想獲得的知識,隨著教育行業競爭加劇,教育的品質也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社會為所有人提供瞭豐富的學習平臺和信源獲取通道,如果想學,誰都可以學得到。
在學習門檻降低的基礎上,學習的難度和奮鬥時的付出,不會因為階級不同而發生任何變化。
2015 年 5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在韓國仁川召開瞭 2015 年世界教育論壇,會議通過瞭《仁川宣言》。
該宣言強調,2030 年的教育願景是要實現包容和公平的全民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承諾在所有環境中以及在各級教育中促進優質的全民終身學習機會。
終身教育的價值取向在致力於為所有人提供教育機會保障的同時,更加註重面向所有人的個性化學習服務。
在這樣的社會大前提下,困囿寒門的到底是什麼?
是懼怕用盡畢生力氣也無法改變命運?還是用對豪門的憤慨和鄙夷隱藏自己的怯懦與懶惰?
不可否認,在任何時代都有讓人不得不變得悲觀的原因,卻總有一部分人突破結界。
雖然無法讓歷史的車轍為誰改變,但至少歷史會記錄你的聲音和奮鬥,有那麼一刻,你也和所有明智的前人一樣,嘗試去探索過世界真實的面貌。
寒門富養是教育之殤
中國傳統觀念裡,學習好就等於前途好。以至於如今有一部分傢庭雖然重視教育,但認為隻要子女學習好就可以,獨立生活、待人接物、完善對世界的認知等等能力,都被選擇性忽略,直接導致子女沒有足夠的責任感與社交能力。
其實,學習的深層次意義在於教育讓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事都可以用科學和邏輯去解釋,一切都有它必然如此的原因,是教育讓人試著去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
除瞭對教育的誤解,不少傢庭還會選擇將傢庭財富優先用於子女的衣食住行,用超越傢庭經濟能力的范疇去 " 富養 " 孩子。
但這樣做的後果卻是,培養出下一代錯誤的價值觀,讓他們產生出虛無的自尊心。
其實," 富養 " 並不是單純的堆積物質,而是學習總結富人教育下一代時良好的教育觀念,把這些成功的經驗加以改造,有選擇地用在孩子身上。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很多人已經完成財富積累實現財務自由。
在致富路上被甩在後面的那些人,可能將前面人的成功全部歸因於命運的垂青。卻弱化掉個人努力的作用,並把這樣的觀念加之於下一代,沒有真正思考過,當自己想要獲得的時候,是否曾有過相應的付出。
視頻中,富二代女孩小可說," 有很多有錢的人,他們不停揮霍,我覺得是他們自己本身不想努力,所以才不停揮霍啊,買車啊,飆車啊什麼的。我見過太多條件好的人瞭,但我身邊沒有一個人是這樣的。大傢都特別善良,更多的是不停地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倘若傢境優渥的傢庭已經在轉變教育觀念,致力於培養出更適合社會的復合型人才。普通人傢的孩子,更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以便更好地在社會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