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什麼比日本差?

09-29

日本成為今天的體育強國絕非什麼運氣,而是日本政府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一直推動的結果。從理念到實踐,從政府到社會,從學校到民間文化,日本在各方面都可圈可點。

前兩天,看到一個網友發帖,說浙江省某個高中舉辦運動會,參賽女生在 800 米終點處癱倒一地。

按理說,初中生考核之一就是 800 米,上瞭高中的人跑個 800 米應該沒問題,但現實卻不如人意。無論是男生的 1000 米,還是女生的 800 米,對於一個高中來說其實都是很低的運動量,日本的普通小學生就能完成。

所以,這其中反映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學生運動差,而是身體素質差。當然,這裡面有因果關系,因為運動鍛煉可以推動身體素質的改善。就這點而言,雖然中國在奧運會上獲得的金牌數很多,堪稱體育大國,但還算不上是體育強國。

相反,鄰國日本雖然沒有這麼多奧運會金牌,但卻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無論是國際運動賽事的籌辦還是基層運動設施的建造,亦或者是國民身體素質來說,都屬世界先列。

▲說中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差,會不會有人不服?

日本成為今天的體育強國絕非什麼運氣,而是日本政府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一直推動的結果。從理念到實踐,從政府到社會,從學校到民間文化,日本在各方面都可圈可點。

在明治維新以前的江戶時代,日本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被美國黑船敲破國門之後才改變局面。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日西交流,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想從西方世界傳入日本,其中包括與運動和體育相關的思想。

這些思想進入的地方不僅有大專院校還有中學,漸漸在年輕人中形成觀念,落實為中小學必修課程。不過,各種思想范疇起初比較局限,體育主要形式也就是體操(gymnastics)。

我們現在經常把體育和運動放在一起,但其實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身體教育,後者指的是一種公共活動。體育帶來的是身體素質的提高,而運動更具備遊戲性質,給人帶來快樂。

進入日本的首先是體育,其次才是運動,因為體育的推廣隻需要國傢從政策層面進行推動就可以,但是運動是帶有某種社交屬性的公共活動,在一個運動文化為零的國傢,要一步到位是困難的。所以,當時最熱衷運動的也是那些閑暇人士,即精英群體。而體育的目標則是強國。

這種局面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沒多大改變。

不過,二戰後,日本變身民主國傢之後,體育的理念從強調國傢轉向瞭強調人文。不像美國那樣,運動與體育事業完全自民間走來,在日本發展依舊需要由政府從頂部往下推動,核心原因就是運動文化本來就是從西方傳至日本,日本的社會基礎不夠好。

▲日本學生的體育課

1946 年 8 月,日本文部省公佈瞭《關於社會體育實施的通知》的文件,開始正式使用“社會體育”這一概念。

隨後,於 1949 年出臺的《社會教育法》中再次明確瞭這一提法,並對“社會體育”進行瞭更為明晰的概念界定,即“除去學校教育法規定的按學校教育課程進行的教育活動外,對青少年及一般社會成年人進行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包括體育及各種娛樂活動)”。

1961 年 6 月,日本國會通過瞭《體育振興法》,以推動社會體育綜合環境改造的有效完成,從而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舉辦做好準備該法條的出臺,從法律上對社會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經費的使用等問題作出瞭具體的規定,為日本政府日後社會體育政策的具體化和有效執行奠定瞭法律基礎。

整個 60 年代可以算得上是整體觀念扭轉的時代,原因主要有二。

一來是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競賽成瞭熱門話題,其所帶動的結果除瞭經濟增長外,就是民間文化的興起。尤其是,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課後、下班後的時間內談論以及參與運動。

終身運動(lifetime sport)的理念獲得瞭空前的發展空間。

二來是日本民間的社會意識開始發生變化。二戰之後,日本國內的個人意識越來越盛行,超過瞭傳統的共同意識開始 —— 這主要歸功於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體育的價值不再局限於強國的理念,而是漸漸順應瞭西方的潮流,成為瞭娛樂與快樂的工具,作為一種民間自由選擇的產物獲得瞭空前的發展機會。

在日本,推動體育發展的部門是日本文部省,他不僅從宏觀上制訂文教類政策,推動相關法律的部門,還在微觀層面對學校裡的課程進行指導與調整。

自二戰以來,這個部門每隔十年就會更新一下理念並修訂一下相關課程,可謂與時俱進。他們負責將政策往地方以及學校方向層層推進,將頂層的政策最終落實的個體以及個體間的行動。

▲日本文部省各層級各部門的責任與義務

該部門為每一年級都制定瞭詳細的計劃,給學校與教師們確立瞭行動的指南。比如,在小學階段需要完成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於運動的熱愛以及身心的健康,達成身心一體,不僅有充足的運動經驗,還要理解健康與安全”。

除此之外,該部門還對學生制定瞭考核目標,比如,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遊泳和舞蹈都是必修的。到瞭中學階段,這些科目又會更加細分,但是武術、球類、遊泳這些大類都是必的,隻不過有些學生在選擇小類的時候可以不同。

課程的豐富使得學生有較多的選擇,不僅能夠使得學生能在不同項目之間形成平衡的發展,還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

看上去,日本的體育課程並不比中國多,因為中國普通中學裡,一般都會安排 4 個課時的體育課和 4 個課時的體育活動課,一年 32 周,至少也有 256 個課時。

事實並非這麼簡單。

▲日本小學生的體育活動,* 表示必修部分

除瞭規定的體育課程之外,日本在各方面都在營造身體活動的生態環境。在我們看來不重要的細節,日本人卻非常在乎,將其推至極致,比如日常活動。

在當下中國的大城市裡,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放學的時候,學校門口停滿著各種大小汽車,站滿瞭各種爺爺奶奶,但是在日本,卻很少見。在日本,學生都是自己上下學的,很少有接送。我們經常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日本小孩過馬路的視頻,這些絕非個案。

我們今天社交媒體上,基本上走個一萬多步,就能占領排行榜,但是在日本,隻能算是平均水平。

又比如,日本小學生吃完中飯之後,都會有 20 分鐘的打掃衛生的活動。

日本教育傢認為,這些活動雖然不是體育,但是都有助於身體健康。城市化的擴張是全球性的,越來越多的人本來可以使用更方便的交通工具,但是日本政府依舊在想盡辦法,讓城市保持在行人為主的城市,其中不乏出於健康的考慮。

▲日本小學生過馬路

在課外,學校也會創造各種積極環境有助於社團、俱樂部的組織與成長。學生可以自主決定參與什麼,如何參與 —— 這些組織其實就是未來職業運動發展的雛形。

有學者認為,俱樂部運動、團隊活動都是有助於社會融合的,運動作為一種有巨大社交功能的載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各種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

當然,這些在中國都是讓位於所謂的文化課系統的,因為在老師和校方看來,這些都沒用,因為高考不考。

總而言之,正是以上種種原因,成就瞭今天日本成為體育強國,幫助日本國民的身高超過瞭中國國民。我沒啥好說的,就是學習日本體育好榜樣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