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長假是出行和聚會的高峰期。中國疾控中心提醒,外出旅遊前做好相應準備,瞭解目的地國傢和地區疾病流行現狀,做好防護措施。
疾控中心提醒,我國內地需要註意的是登革熱、季節性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等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事件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國外需要關註的傳染病主要是中東呼吸綜合征、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病。
疾控中心建議,旅行前應瞭解旅行目的地的傳染病相關情況,掌握常見疾病基本的預防知識和技能,可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進行專業咨詢,提前接種必要的疫苗。當身體不適宜旅行時,應推遲或取消旅行;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婦女盡量不要到有寨卡病毒本地傳播的國傢和地區旅行。
旅行期間,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養成勤洗手的良好習慣,未洗手前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口、鼻、眼;避免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密切接觸;盡量避免接觸禽類、單峰駱駝及其飼養環境等,必須接觸時則需註意個人防護,並及時洗手;註意飲食衛生,不吃未徹底煮熟的食物、未經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不幹凈的生水等;如果到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等蚊媒傳染病流行區,要做好個人防蚊措施,建議穿著長袖上衣和長褲、使用防蚊驅避劑塗抹皮膚裸露處、住宿有空調的賓館酒店、或睡覺時使用蚊帳等;註意自我健康監測,如果出現發熱,同時伴有咳嗽、呼吸困難、腹瀉或皮疹等其他表現時,應當立即就醫;如被懷疑為傳染性疾病時,應取消或中止旅行。
旅行歸來,應繼續做好個人健康監測,一般應自我觀察 2~3 周,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旅行史,以助於診斷和治療。成年男女自寨卡病毒流行區回國後需采取安全性行為,以避免性傳播,至少 6 個月後再準備懷孕。
延伸閱讀:你瞭解這幾種疾病風險嗎?
1. 蚊媒傳染病
登革熱:時值登革熱疫情的高發季節,我國浙江、廣東、雲南等省份的局部地區發生本地感染疫情。
目前全球多個熱帶和亞熱帶國傢正處於登革熱流行期。我國發 現的輸入性登革熱絕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尤其是緬甸、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斯裡蘭卡、印度等國傢和地區。
寨卡病毒病:2015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8 月 24 日,全球報告有經蚊媒傳播疫情的國傢主要集中在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一些亞洲國傢(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爾代夫、柬埔寨、老撾等)也有本地蚊媒傳播疫情發生,但總體看當前全球疫情較為平穩,處於低發態勢。
目前,我國內地未發現寨卡病毒病本地傳播疫情,僅有輸入性病例報告。其中,2017 年發現 2 例輸入性病例,輸入地分別為厄瓜多爾和緬甸;2016 年發現 24 例輸入性病例,均來自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傢。
上述兩種疾病均主要通過伊蚊的叮咬傳播;寨卡病毒還存在性傳播、母嬰傳播和輸血傳播。登革熱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和關節疼痛、皮疹等,少數患者可能發展成為重癥,出現血小板減少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結膜炎、關節痛發癢、肌肉痛發熱等癥狀,孕婦感染後可致胎兒小頭畸形,少數人感染後可能出現以對稱性麻痹、四肢軟癱、感覺障礙等為主要表現的格林 - 巴利綜合征等神經系統疾病。
2. 季節性流感
今年夏季,我國南方省份流感活動處於較高水平,北方省份流感活動水平較低;預計近期南方省份流感活動仍將保持較高流行水平,而北方流感活動水平也會有所上升,流感暴發疫情也隨著學校開學逐漸增多。2016 年 9 月以來,我國流行的流感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流行毒株與北半球推薦的 2017-2018 年疫苗株匹配性較好。
季節性流感通過飛沫傳播,一般表現為突然起病,高熱,可有畏寒、寒戰,多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痛、幹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等。多數人為輕癥,可以自愈。重癥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為老年人、年幼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3. 人感染禽流感
我國人禽流感疫情存在季節性流行特點,一般冬春季高發,夏秋季雖為非流行季或低發季節,但也有零星散發病例報告。目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最常見的為 H7N9 病毒。現有證據顯示,接觸帶毒活禽或到訪被病毒污染的場所如活禽市場仍是目前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來源和危險因素;H7N9 病毒尚不具備人與人之間有效傳播的能力,也未發現 H7N9 病毒發生與致病力和傳播力改變相關的基因突變。極少數病人經密切接觸傳播,如傢人照顧患者或同病房病人等。
我國確診的 H7N9 病例的病情多較重,總體病死率達 40% 左右,死亡病例發病前多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初期一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熱、咳嗽、少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重癥患者隨後會快速進展為重癥肺炎,進而出現並發癥,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感染性休克和需要重癥監護的多器官衰竭等。
4. 中東呼吸綜合征
2017 年以來,全球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相對平穩,但在中東國傢特別是沙特,持續有散發病例發生,並有經傢庭密切接觸和醫護人員感染病例,但總體疫情未超過往年同期水平。
在中東地區,人感染來源主要來自與單峰駱駝的接觸。與病例密切接觸或共處狹小空間時,可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病例早期主要表現為發熱、畏寒、乏力、頭痛、肌痛等癥狀,隨後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部分病例還可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5.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一般起病急,發病人數較多且較為集中。細菌性食物中毒季節性較明顯,5~10 月份氣溫較高,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時期。國慶前後請客聚餐增加,外出就餐增多,食物中毒發生風險增加。多數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食物中毒患者一般有共同的進餐史,病人通常進食瞭相同的污染食品而發病,未進食者不發病。6~9 月份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月份,9~12 月份是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高發月份,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季節性不明顯。
(編輯 魏如飛)